摘? 要:反撥效應在語言測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對教與學有著正、反兩面的作用。由于測試的巨大影響,本文將以Hughes的“PPP”模型為理論基礎,探究提高語言測試正面反撥效應的策略。
關鍵詞:語言測試;“PPP”反撥效應模型;正面反撥
一、引言
語言測試對于外語教師來說非常熟悉,通過語言測試可以考察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測試對語言學習和教學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即反撥效應或反撥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語言測試的反撥效應作用對象上不僅僅局限在教與學,甚至超出教學范圍,影響著“社會、教育體系以及處于這些體系中的個體”[4]。因此考慮到語言測試的巨大影響,本文將基于Hughes的“PPP”反撥效應模型研究成果,探究提高語言測試的正面反撥效應策略,使測試更好地為語言教學和學習服務。
二、“PPP”反撥效應理論模型
Hughes在前期反撥效應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有關測試的“PPP”反撥效應模型,用于研討反撥效應的工作機理。該模型涉及“參與者”(participant)、“過程”(process)和“結果”(product)三個要素。[1]“參與者”包括學生、教師、教學管理者、教材設計者和出版者;“過程”指參與者采取的任何有助于學習的行動,如教材開發、教學方法的變化、學習和(或)應試策略的采用等;“結果”指所學到的東西,包括知識、技能等,以及其質量,如流利程度。[1]根據“PPP”模式,反撥效應運行機制為,首先測試將影響參與者對教與學任務的感知和態度,董曼霞講此定義為對主體行為心理的影響;這種感知和態度又會影響參與者在任務執行過程中采取的行為;最終將影響學習結果。[3]在該模式中,正面的反撥效應為學習的提升。參與者采取的行動也會產生一些附帶的結果,如新教材、新課程和有價值的研究發現以及教學的改進等。
三、基于“PPP” 模式的正面反撥效應提高策略
根據 “PPP”反撥效應模型可知,測試直接作用于參與者的行為心理,包括引起行為動機、考試焦慮、行為期望、行為態度以及情感反映等心理因素的變化。[3]由于測試對主體行為心理的影響更具有直接性,如何設計測試以提高對學生這一行為主體心理的積極影響是發揮正面反撥的關鍵。
(一)測試內容應與教學目標一致,以改變學習態度
在英語課堂中許多學生存在消極的學習態度,但是在考試中卻想得到高分,導致作弊成為了常態。根據“PPP”測試反撥效應運行機制可知,雖然學生感知到了考試的重要性,采取的行為卻存在誤差,原因在于測試沒有改變學生學習的態度,即學生沒有意識到通過努力學習可以帶來成績的提高。測試內容與教學目標一致是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有效策略。當測試內容與教學目標一致時,學生為了考出好成績,就會認識到目標的重要性,采用積極的學習態度。
(二)測試內容應具備廣泛性和不可預測性,以改變僥幸心理
為了應對考試,學生的短期目標往往會以獲得高分而努力,若測試的內容經常局限在某一范圍內,那么學生就會存在僥幸心理,對測試題目進行預測,只學習以往測試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知識點。以考研英語二作文為例,歷年大作文具有一定規律性,通常每兩年會連續考一種圖表描述,其中柱狀圖和餅狀圖出現的頻率較高,這往往導致考生會對下一年的作文進行預測,并將學習重心放在這兩類圖表寫作練習上。因此測試內容應具備廣泛性和不可預測性,以改變學生學習的僥幸心理。
(三)測試應提供具體的參照標準,以提高成功期望
提高學生自信和對成功期望最簡單的方式是讓學生知道教師的要求。為了提高學生對考試的成功期望,教師應提供具體的參照標準,讓學生知道努力的范圍和努力的程度。以英語專業八級考試為例,英語專八考試為標準參照考試,成績分為合格、良好和優秀三級,各個專項有相對應的評分標準。對于英語水平一般的考生來說會努力向最簡單的一級努力,即及格;對于英語水平較好的考生來說則會努力向良好甚至優秀靠近。每個級別沒有人數限定,不同能力的考生對考試成功的期望由此增強。
(四)測試應提供具體反饋結果,以增強自我效能感
測試者往往傾向于將成績作為評估語言水平的一條捷徑,Spolsky認為詳細的成績報告同樣具有反撥作用。[1]美國心理學家Page經過實驗發現教師的順應性評語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具有顯著效果。[2]即教師在給出測試成績的基礎上,應附上積極具體的評語,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以國際英語能力分級檢定測驗為例,該語言等級考試結束后,考生將收到一份報告,其中不僅包括該測試的各部分成績,還包括相對詳細的反饋,為語言學習者了解學習障礙并強化所學提供依據。
四、結語
語言測試反撥效應由于其重要性和復雜性,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受到廣泛關注。本文在基于Hughes提出的“PPP”反撥效應理論模型,探究了提高測試對學生這一行為主體心理的積極影響,認為測試應與教學目標一致,提供具體的參照標準和反饋結果,并且內容應具備廣泛性和不可預測性。測試在很大程度是教與學的“指揮棒”,怎么發揮其正面導向作用依舊是教育者和研究人員今后重要的探究領域。
參考文獻
[1] Bailey, Kathleen M.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 Language Testing, 13(1996), 257-279.
[2] 陳琦,劉儒德,主編,《教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董曼霞,“語言測試反撥效應研究,”《外國語文》3(2019),141-147.
[4] 鄒申,徐倩,“標準參照考試及反撥效應——以TEM考試為例,”《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FLLTP)》1(2014),42-48.
作者簡介:吳燕婷(出生年 1995.7月---至今),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浙江省杭州市,研究生學歷,學科教學(英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