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萍
摘? 要:結合小學一到六年級學生有關水基本性質概念的學習內容,文章采用調查法和訪談法展開研究,結果顯示,低中年段學生水基本性質概念的獲得以感知為主;中高年段學生可以通過間接經驗獲得水基本性質的概念。教師在教學中應了解學生對水基本性質概念的認知狀態,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水的基本性質的概念。
關鍵詞:進階視域;水的基本性質;認知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2017年,教育部頒布了修訂后的《義務教育小 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后的課程標準引進“學習進階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分學段呈現, 水概念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定的18個主要概念之一。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和目標。水在人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接觸最多。調查各年段學生對水基本性質的理解和認知狀態,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的分年段設計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適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與發展。
二、研究方法與內容
本研究所選的小學生年齡在6—12歲,分別在廣州市白云區4所小學隨機抽取了一年級164人,二年級157人,三年級155人,四年級131人,五年級108人,六年級86人,共計801人。
研究的內容包括:水的基本性質——顏色、形狀、味道、透明度。
研究工具:采用自制結構式的調查表。
研究方法:采用調查法,輔以訪談法、看圖的方式進行。
三、進階視域下小學生“水的基本性質”概念認知發展情況分析
(一)對“水的顏色”的認知發展情況分析
研究發現,一年級有9.15%、二年級有8.28%、三年級級有7.10%,四年級有6.87%,五年級有5.56%,六年級有3.49%的學生認為水是有顏色的,在這部分學生眼中,從影像資料或者見過大海的說水有藍色;有的說綠色,有的說白色;還有的學生說褐色等,說明這部分的學生獲取水的顏色是從視覺體驗而來。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認為水是無色的學生數量越來越多。由于日常學習生活獲得更多的經驗,五六年級95%以上的學生已經建立起“水無色”的概念。
(二)對“水的形狀”的認知發展情況分析
研究者提供了三個不同的容器,分別是燒杯,錐形瓶,上大下小的喝水普通杯子,裝了不同高度的水,問:“這三個容器里的水,它們的形狀一樣嗎?”
研究發現,一年級有91.46%、二年級有92.36%、三年級級有93.55%,四年級有96.18%,五年級有96.30%,六年級有96.37%的學生認為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認為這三個杯子的水的形狀跟容器的形狀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學生認識到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數據表明這部分學生已經建構起“液體沒有固定形狀,隨著容器的形狀改變而改變”的概念。
(三)對“水的味道”的認知發展情況分析
研究發現,一年級有35.37%的學生認為水是有味道的,用訪談法了解到,這部分學生中大部分認為水的味道是甜的、小部分認為水是咸的、還有個別學生說水有“一股說不上來的味道”,說明一年級學生受味覺影響比較大,學生獲取水的味道是從直接感知而來,跟他們平時生活的飲用水有很大關系。家里喝自來水的認為水是咸的,喝過濾水或桶裝水認為水是甜的。這部分學生還沒有建立起“水無味”的正確概念。
一年級學生有64.63%的學生已經建構起“水無味”的正確概念,經過一年級下冊科學《觀察一瓶水》的學習,到了二年級有87.26%,三年級有87.74%,四年級有87.79%,五年級有89.81%,六年級有91.86%的學生認為水是沒有味道的,從二年級到六年級,認為水沒有味道的學生比例增加不明顯,與學生在往后沒有再學習“水無味”的概念有關。
(四)對“水的透明度”的認知發展情況分析
學生對“水的透明度”的認知達到100%,學生獲取水的透明度是從視覺體驗而來。
四、進階視域下小學生水的基本性質概念的轉變教學策略
(一)教學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探究活動為主
在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充分運用感覺知覺的體驗來建構水的基本性質的正確概念。
低年段學生對水的基本性質概念的獲得以直接感知為主,教師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從感覺特別是觸覺、視覺、味覺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更好地促進低年段學生對水的基本性質概念的建構和認知發展,讓學生充分感知水是無色、無味、沒有固定形狀、透明的。使用動畫、故事、科普類影片也能促進學生正確的科學概念的形成。
中高年段的學生對水基本性質概念獲得來源于間接經驗,教師可運用抽象化的教學方式,如科普故事,科普短文,甚至理性的說教也能建構正確的水基本性質的概念,但教師提供相關實物進行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建構概念的正確率會更高。
(二)教學前要了解學生對水基本性質的認知狀態
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加,正確建構水的基本性質概念的學生數量在增加。
對于“水的基本性質”的認知,低年段的學生還處于事實水平,只看到水的表面特征,這部分學生以“體驗感覺”方式進行判斷,在視覺和味覺上感知尤為重要。所以有的學生認為水是有顏色的,水是有味道的。
對于“水的基本性質”的認知,中年段的大多數學生處于理解水平,能夠回答“水沒有固定形狀”的理由。
高年級大多數學生的認知達到理論水平,這部分學生對水基本性質概念的解釋已經提升到普遍規律的認識,如能直接表述“水是無色無味無固定形狀透明的”。高年段的學生還能直接表述“溫度變化導致水的三種狀態相互轉化”“水的用途廣”等。
(三)教學時要引發學生對水基本性質的認知沖突,適當采用接受式教學
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發現水確實是有味道,這跟每個學生的感覺體驗不同有關,這就跟“水無味”的概念發生認知沖突,這時候概念的建構無法用感知覺去建構時,適宜采用接受式教學,如直接告訴學生:“水無味,水無色”。著名教育心理家奧蘇貝爾曾經倡導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也是有意義學習的一種方法。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3
[2]周建秋.促進科學探究核心概念建構的“學習進階”.現代中小學教育[J].2016(6)
[3]周克楠.淺談小學科學學習模型中概念轉化的策略與方法.《天津教育》.2016(2)
[4]王璟泓.奧蘇貝爾學習理論在現代課堂中的應用.計算機與教育[J].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