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剖生理學基礎》是醫學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重點學習正常人體的結構與功能,涵蓋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及生理學等內容。為了增加學生對此門課程的理解,需采用目標教學法。本文分析了目標教學法與中職《解剖生理學基礎》教學的契合性,提出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其明確課程與臨床應用的聯系等方式,供參考。
關鍵詞:目標教學法;《解剖生理學基礎》;主觀能動性;主體地位
引言:目標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實施課堂教學的方法,主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的引導為主線,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會得到激發。總體而言,運用目標教學法,學生會擁有廣闊的學習空間,可自主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一、目標教學法與中職《解剖生理學基礎》教學的契合性分析
目標教學法的基本特點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確立“以理論為實踐服務”的指導思想,需要重視知識的實用性,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心理期待”[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此為基礎,確保教學目標順利實現。綜合而言,此種教學法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質即為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換一種說法,目標教學法與我國古代教學哲理——學以致用高度相似。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即為:一個人遠離家鄉,拜訪名師,希望學習“屠龍之技”。當有一日該人學成歸來時卻發現無龍可屠,最終產生了迷茫之感。事實上,當前中職院校部分醫學專業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陷入了“迷茫期”,比如護理專業,學生似乎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很明確,即通過正規渠道考取護士資格證,成為一名護士。但除此之外,中職學生并沒有圍繞“成為護士后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參與臨床護理工作時能否高效率地完成醫生交付的任務,拯救更多的患者”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以《解剖生理學基礎》教學為例,很多學生盡管學習刻苦,但從未考慮該門課程與臨床實踐工作之間的呼應與聯系,導致學生的理論基礎雖強,但能力尚顯不足。因此,只有明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該目標,基于該目標培養學生的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成績。
二、目標教學法在中職《解剖生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一)通過多元方式激發學生對《解剖生理學基礎》的興趣
不同學生個體的知識信息接受能力存在差異,因此,中職醫學專業傳統、略顯單一的《解剖生理學基礎》教學模式在完善性方面存在不足。為解決該問題,教師可通過多元方式激發學生對《解剖生理學基礎》課程的興趣。具體而言:①創設情境,使課程成功吸引學生。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使用多媒體設備,圍繞課程收集分析視頻,使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既不會感到無聊,又能夠清晰記憶知識點。②獨立探索。引導學生思考學習《解剖生理學基礎》的目的。此種“引導”并非在課程開始前,將一些“虛無縹緲”的大道理講給學生。實踐證明,中職醫學專業在“第一堂課”盡管能夠營造出較為熱烈的氣氛,但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三分鐘熱度”一過,興趣便不復存在。因此,教師應該將目標滲透進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個細節當中,逐漸幫助學生養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當學生真正明確學習《解剖生理學基礎》的目標之后,學習過程便會充滿動力,學生將會自主探索求學路上的一切問題。③分設目標。目標并非一個,分類方式也多種多樣。對于中職醫學專業而言,大目標在于成為醫生、護士或從事其他醫學相關工作之后,將余生全部投入救死扶傷的偉大事業。但此種“大目標”并不會驟然實現,需要經過積累。因此,確立多個小目標和具體目標,積少成多,最終實現終極目標。
(二)引導學生明確《解剖生理學基礎》與臨床實踐之間的呼應和聯系
目標教學法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能夠使學生通過對身邊的很多實際問題加深對知識的了解程度[2]。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會得到大幅度地加強。但此種方式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對于一些自控能力差、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來說,如果缺乏教師“手把手”地指導,則該類學生的成績必然不理想。《解剖生理學基礎》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知識,教師若要整體性地提升教學水平,必須引導學生明確該門課程與臨床實踐之間的呼應和聯系。只有不斷地觀察學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的問題,開拓其事業、提高其專業水平,才能使學生在目標教學法中受益。基于目標教學法開展《解剖生理學基礎》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采用如下做法:第一,以臨床案例作為教學材料,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參與度。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正在于此。第二,教師應該充分展現現代中職教學“以能力為本”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扮演好“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角色。第三,當學生發現課程理論與臨床實踐應用之間發生“矛盾”時,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均不可盲目下結論,教師應引導學生大量收集資料,一步一步地探索,最終得出正確結論。
結語:綜合而言,目標學習法注重“教學目標”,圍繞此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時,師生均應僅僅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如果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完成質量不甚理想時,師生應該集思廣益,共同謀求“補救”,使理論來聯系實際,將所學知識與客觀實際相結合,令多個教學環節協調配合,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芳.淺談護理專業正常人體結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酒泉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護理專業正常人體結構教學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0(09):140-141.
[2]張冬華,陳竹盛,劉燕.基于信息化教學大賽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正常人體結構”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0):58-59.
作者簡介:蔡雋,1985年9月,女,廣東汕頭人,本科,中學二級,基礎醫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