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娜
摘? 要: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潮汕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有著強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眾性,凝聚了潮汕人民群體力量的智慧。為了更好地促進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讓幼兒欣賞和感受到潮汕民間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多的領略到潮汕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將來自民間的傳統文化編進教材,形成園本特色的幼兒民間文化教育內容。以下,是我對“潮汕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的一些看法和教育實踐。
關鍵詞:傳統文化;幼兒教育;地方特色;園本特色
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其博大精深、瑰麗燦爛的傳統文化為寧夏子孫留下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而民間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學習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藝術,我們的孩子逐漸為外來的新奇事物所吸引,懂得電腦、英文,喜歡迪斯尼之類的卡通漫畫、洋文具、愛吃洋快餐,卻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少之又少,而有些家長也認為傳統文化古老無用,無視甚至丟棄了我們民族最基本的文化支撐,中國的傳統文化逐漸出現斷層現象。因此,弘揚和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其后繼有人,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在幼兒區域活動中開展潮汕傳統文化教育。
在區域活動中滲透著傳統文化教育對幼兒的身心和各種能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不僅培養了幼兒的感受、理解、表現、鑒賞、創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夠陶冶幼兒情操,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感,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和諧發展,全面提高了幼兒的素質。
(一)表演區:在充滿舞臺效果的表演區中,我們擺放各中潮劇服飾、民間舞曲光盤及鑼、鼓、臉譜、綢帶、船槳等道具,引導幼兒大膽運用服飾、道具進行表演。孩子們在這里自娛自樂,始終興致高漲,表演潮汕舞獅、英歌舞、潮劇“桃花過渡”等精彩節目,孩子們扮演的“桃花”和“阿伯”生動形象、惟妙惟肖。在興致勃勃的表演中,既培養了幼兒的節奏感、表現力,又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潮汕音樂的魅力。
(二)美工區:在美工區里我們投放了毛線、橡皮泥、陶土、彩色紙、彩帶、碎布頭、吸管、針線、紙盒、玻璃瓶等大量的材料,孩子們非常興奮認真地動手制作起來。通過畫、剪、貼、造型,制作了許多自己喜歡的作品——泥塑、潮繡、剪紙等,活動中流露出對民間藝術的熱愛,盡情地享受民間藝術美的熏陶,掌握了動手操作技能,同時積極大膽地去創造美、表現美。
(三)語言區: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潮汕民間文化的由來,利用民間童話選、民間故事、民間童謠等相關畫冊,引導孩子們通過看、說、講了解書中民間文化,從而培養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鍛煉了交流能力。朗朗上口的潮汕童謠“天頂一粒星”、“拍剪刀”等深受孩子們喜歡,孩子們一邊拍手一邊開心地表演“念歌仔”。
(四)游戲區:游戲區是孩子們最為喜歡的一個活動區,游戲區里的玩具材料多得數不清!孩子們合作玩“翻花繩”、“跳繩”、“搭花轎”等游戲,而“滾鐵環”、“揀石子”、“跳格子”也是這個活動區里搶手的游戲。孩子們在嬉戲、擺弄中獲得了快樂,掌握了很多潮汕民間游戲的玩法。
二、在各領域教學中開展潮汕傳統文化教育。
民間藝術可以融合到幼兒園的各學科教學中,如我們結合語言活動向幼兒傳授民間童謠、民間傳說;社會領域里我們向幼兒進行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的喜慶活動的教育,讓幼兒感受這些民間文化歡慶節日帶來的節日氣氛,做粿、出花園、賽龍舟、包粽子……;音樂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幼兒進行潮州音樂和潮劇的學習、掌握英歌舞的基本舞步和手勢及表演,學習潮劇中的亮相、認識潮劇臉譜、學唱潮汕童謠等;美術活動中我們通過剪紙、欣賞花燈、制作潮繡等,讓幼兒領略民間藝術的絢麗多彩;健康活動中,我們結合民間體育游戲,讓幼兒充分體驗傳統游戲種類之多、玩法之多。這樣,通過潮汕傳統文化在各領域教學中的滲透,讓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各領域活動有機結合。
三、在課余生活中開展潮汕傳統文化教育。
(一)讓孩子們在“在快樂中體驗,在活動中傳承”,使孩子們的課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每年,我們都會組織舉辦“親子美術作品展”。制作中他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根據潮汕文化特點收集材料,如:紙杯、毛線、木棒、枯葉、飲料罐、酸奶瓶、羽毛、干花、紙盒、茶罐等等,利用自然資源和廢舊材料制作的形狀各異、顏色鮮艷、充滿童趣的親子美術作品令人贊口不絕!《小公園一角》、《海濱路》、《我的家鄉》、《船舞飛揚》《紅頭船》等作品各具特色,惟妙惟俏的畫面、精致形象的手工作品讓前來參觀的人不由地豎起拇指夸獎:家長和孩子們心靈手巧,想象力和創造力超強!
(二)讓潮汕民間文化點亮藝術之花,使潮汕文化的獨特魅力盡情綻放。我們將民間藝術滲透在“六一”兒童節、“畢業演出”“集體婚禮”等各大節日活動中,老師們創編了許多內容豐富、情節生動有趣、富有地方特色的幼兒節目,如:幼兒舞蹈舞蹈《海邊的故事》、《喜娃娃》、大型親子表演《親子英歌》、幼兒節目《潮汕童謠大串燒》、《潮汕鑼鼓》等。這些原創的節目,既保留有潮汕民間藝術的特色,又具有兒童化、現代化的特點,節目得到專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評,而潮汕民間藝術也在孩子們輕松愉快的活動環境中得到傳承與發展。
四、在家園合作中開展潮汕傳統文化教育。
在幼兒傳統文化教育中踐行家園合作的模式,不僅可以促進教育成效的迅速實現,而且拉近了老師、孩子以及家長之間的距離,便于今后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教師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意義、實施方法以及目的等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努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學習環境,并且以家長的行為舉止影響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要定期舉辦家長學習班或者家園聯系會等,了解孩子的成長環境以及家長對孩子教育工作的進展,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提供活力。
(二)為了在澘移默化中讓孩子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幼兒園可以嘗試跟家長一起開展以某方面文化禮儀為主題的專題活動,如“歌唱祖國,歌唱家鄉”親子歌詠會、“傳統親子游戲”運動會等,讓家長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讓孩子在玩樂中對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五、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開展潮汕傳統文化教育。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運用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事實,在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進程中將多媒體融入進去,為教育手段的創新提供了新鮮的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之余,加強自身的學習,掌握更多地關于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并且盡可能多地搜集孩子所感興趣的圖片、音樂視頻等,為信息化課堂的開展做好充足的準備。比如,教師可以就不同潮劇片段中的不同角色為出發點,通過視頻播放不同角色的動作、服飾、語言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所選取的素材一定要是色彩明亮、聲音清脆、畫面豐富的,激發出幼兒的興趣。與此同時,教師要鼓勵幼兒在觀看之后,模仿其中的相關片段,讓他們去學習和表演,這樣一來幼兒不僅可以在興致盎然的觀賞中了解了更多關于傳統民俗的知識,也在熱情的表演中對所學到的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21世紀是民族素質與科技競爭的世紀,未來對人才的要求必然要有獨特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培養人才的進程中強化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僅能夠讓傳統文化的普及范圍更加廣泛,而且促進了人才的品德修養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教育從小做起,讓我們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幼兒園的教育中,讓它為幼兒帶來真的啟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蔡金蓮.傳統文化的傳承從幼兒教育開始[J].當代家庭教育,2021(08):51-52.
[2]王立青.學前教育中傳統文化傳承思考[J].名師在線,2021(0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