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桂燕
朱自清的小品散文具有含蓄、適度并且真誠的特點。含蓄體現在表達手法的委婉,只是微微沁出自己的思緒;適度主要表現為清而不淡、濃而不烈,情感表達拿捏得極其到位;真誠則是情感的真切,所有情感都是其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背影》的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從頭至尾貫穿了朱自清獨特的散文藝術風格,也是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的散文作品。人們對于朱自清的經典作品進行了很多近距離賞析,深刻體會到他的文學內涵。如果我們走出《背影》,從更高的角度進行評析,將會獲得更豐富的感受。
一、朱自清的人格寫真
朱自清本人非常重視在文學創作過程中傾注情感并通過不同手法表現出來,其文章的主旨思想便是真誠。他在《背影》中,詳細敘述了父親寄來信件的內容,并描述了自己在讀完家書后的情感,并且回憶起老父親的背影。朱自清通過這些描寫表明了寫作《背影》這篇文章的原因,對此,朱自清在其另一篇文章中也有所提及,并詳細說明了當時看到父親來信時自己的狀態,淚如泉涌,感情非常熱烈。朱自清對于自己父親的思念可以說是刻骨銘心的,但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間中,則像一股細流,在背影之中被傾瀉出來。朱自清本人在《背影·序》中表示,自己寫作《背影》并沒有什么明確的目的,只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情感,這也符合他的美學原則,即“意在表現自己”,而這一原則也成為現代散文史的首創。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充滿了生動性,詳盡表達了自己的人生哲學觀,并將他的思想和人格涵蓋在內,可以說是對一個有血有肉個性生命的完美再現。朱自清的散文,一直以來都被認為代表了傳統文化,體現出我國傳統美學價值,表現了“溫柔敦厚”的美感,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以及樸素平實的自然美。朱自清通過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思想表現形式,成為我國現代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朱自清的文章很能體現其倔強的性格,并反映出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非常貼合朱自清個人的氣質,并體現出他豐富的學識。朱自清的散文情真意切,充滿真摯的情感,并優美秀麗、溫文爾雅,清淡而不失熱烈。朱自清創作的抒情小品散文,是他情感外在表達的載體。最早的時候,朱自清的散文內容主要圍繞自然風光,將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間,喜歡將山水擬人化,賦予山水豐富的情感色彩。而朱自清向敘事小品散文轉變后,則創作出了更多著名作品,典型的包括《背影》以及《兒女》《給亡婦》《冬天》等。只要是閱讀過《背影》的讀者,都深刻地記得他父親買橘子時候留下的背影,老父親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力不從心,但對兒子的愛卻并沒有減少。 朱自清不僅僅只是一個充滿誠摯的儒生,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文人,他更具有柔中有剛的性格特點,做到了愛恨分明,對于社會乃至民族具有非常強烈的正義感。他崇尚自由民主,崇尚開放先進,而這些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散文作品當中。
二、朱自清的美學風范
朱自清之所以擁有如此高的文學地位,主要是因為他革新了散文的美學內涵,為白話散文樹立了美學的旗幟,并由此綻放超出清新淡雅的白話散文之花。朱自清的才華與風度,首先體現于他的人性與人情之美,散文是朱自清表達情感的工具,而他本身也屬于中國傳統的“緣情派”所倡導的性靈文學繼承者。而由于受到五四思潮的影響,朱自清也接受了西方的先進思想,追求自我并解放個性,因此朱自清的散文完全沒有空泛和枯燥的內容,反而是在字里行間都體現了情感的波紋,他能將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間,也能在人物的刻畫上脈脈含情。他表達情感的主要對象,除了人,就是被擬人化的山水。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片再普通不過的荷塘,在他的筆下都充滿情感,表現出非常濃烈的人情味。朱自清不僅鐘情自然,對待家人和朋友也充滿感情。在《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朱自清與好友俞平伯一道,借著游歷秦淮河,抒發了自己在剛進入社會后的思想情感。在燈光和月色的共同掩映下,秦淮河的夜景襯托著它的文化氛圍,一覽無余。雖然在這篇文章當中并沒有一句話是直接書寫友情的,但整體看來,表達友情的意味卻十分明顯而濃郁,可以說是一首深情的贊美友誼的詩篇。散文的藝術主要在于心和情以及性的煥發,當有一顆真心時,情感才會變得真摯,而只有情感真實,才有真性,人的一切美好的東西才會散發出來。對比于魯迅散文中充滿憤怒與嘲笑的審美風格,朱自清的文章就顯得真摯且清雅,具有溫柔典雅的風范。朱自清喜歡婉約的抒情風格,筆墨較輕且表達含蓄,但語言雖柔和,情感卻強烈。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山水和自然就成了他的情感外化物,而這些也總是表現得 情意綿綿且溫婉幽深。在朱自清的作品中,溫婉柔美的語言表達隨處可見,如荷塘月色中對荷葉的描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對水光的描寫等。如果說《背影》這樣的作品主要體現的是情感之美,那么《荷塘月色》這樣的作品則主要體現語言美與氛圍美。通過讀朱自清的文章,我們更多的是感受到沉靜的古典美,他喜歡描寫月、綠、夢,非常喜歡自然山水,也喜歡人間真情,而這些物象都是靜態的。這樣的審美基調,也決定了朱自清的審美性格,只有這些寧靜的物象才符合他溫文爾雅的性情。
三、對于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評析
《背影》的文學價值極高,文體上屬于敘事性抒情散文,通過第一人稱的方式回憶往事,描述作者20歲在北京大學讀書時發生的事。當時作者的祖母去世,而父親也離開了自己的崗位。作者從北京回到老家同父親一起奔喪,喪事辦完后父子一同來到南京火車站,父親為兒子送行,于是引出了文中最經典的部分。在《背影》一文中,可以看到父愛的偉大,并且能夠深切體會到當時朱自清的傷感之情。全文字數雖然不多,敘事風格也比較平靜,但父子之間濃重的親情卻躍然紙上。《背影》的內容親切,并且感情真誠,極具人性意味,并且語言細膩,文筆樸實,情節簡單但情感精細。《背影》從父親送兒子上車開始,主要筆墨都落在老父親的背影上,看似是送別,實際是在描述背影。對于背影的取材,能夠提升文章的新鮮感,因為從沒有作者以這個角度抒情,因此也體現出文章獨具匠心的特點。原本人們的背影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一般也不會引人注意,大多數人都想不到基于這樣的角度表達情緒,但朱自清卻將背影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好像影視作品一樣,通過特寫鏡頭,將父親的背影凸顯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能夠體會到深沉的父愛和父子之情。通常,人們在描述父子情深時,往往會基于父親或兒子的各種遭遇敘述,也可能抓住人物細微的表情描寫,但朱自清卻并不是這樣,他巧妙地選擇了描述背影,并以此為文眼而使背影成為聯結父子之情的關鍵點。一個背影,包含了父親對兒子真切的愛,并且體現出父親操勞、顛沛的生活,也激發了兒子的感慨與沉思。在《背影》這部作品中,總共出現了四次背影:第一次在文章最開始,朱自清開始回憶過去,寄托無限思愁,感慨父親背影的難忘;第二次在父親給他買橘子時,也是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地對背影的描述,父親拖著不太方便的身體,步履蹣跚地穿過鐵路,艱難地走到月臺給兒子買橘子 ;第三次是朱自清在車上、父親在月臺,父親留下橘子后混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背影;第四次在文章最后,朱自清在收到父親快要病逝的通知后,又回憶起父親那個略顯肥胖的、穿著青布棉袍和黑布馬褂的背影。文中出現四次的背影,是貫穿文章情感思路的中心。最開始和最后這兩次對背影的描寫是虛寫,主要為了表現作者內心的思念之情,起到一語雙關、前后呼應的效果。而中間的兩次對背影的描述則是實寫,畫面細膩且情感深刻,并且先進行了詳寫,描述了父親的穿戴,主要描述的是父親買橘子這個過程中所出現的動作,語言非常細致,然后是略寫,對于父親告別后離開的背影,只是提了一筆,從而表現出朱自清的思念和回味之情。《背影》正是對于這四次的背影進行敘寫的方式,使得字里行間都充滿了父子情深,而且也正是由于朱自清的真心真情,使得文章的主旨也得到了最真實和最鮮明的表達。自古以來的文學作品,多見對母愛的表述,對于父愛的描寫則相對較少。但朱自清的《背影》卻是不同,它不僅對父愛進行了深入詳盡的描寫,還表達了兒子對父親的愛,寫了父子相互之間的情感,可以說是獨具一格。
四、結語
對于《背影》的理解不能跳脫當時的時代背景,在那個戰亂紛起、民不聊生的日子里,廣大人民群眾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雖然朱自清只是寫了自己一家的遭遇,但卻表達了對那個黑暗時代的控訴。“五四”新文學的太陽照耀了朱自清,也為后人留下了一個恬靜的背影。通過探討朱自清的《背影》及其他散文作品,我們也應思考,做到文學創新,走出局限,直接沐浴新文學的太陽,創作出更具特色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