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瑾娟
在中國現代詩學建構探究的過程中,需要對傳統與西方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思考,通過公正科學的態度對歷史進行重新審視,遵守科學。真正對現代詩文進行全面的處理,確保現代啟蒙詩的研制與施教得到準確把握,從而通過公正和理性的科學態度,對現代詩學的發展脈絡進行全面的判斷。大量普遍的現代詩歌有了新的名詞,便是流行音樂歌曲,這種詩歌所表達的內容毫無意義,無法體現出人們精神訴求,使得整個詩歌空洞乏味。只有堅持理想主義的詩人,才能夠表現出詩意特點。
一、中國現代啟蒙文學中的研究與施教
在當今社會,每一個人都如同沙粒一般,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被迫前進,這樣也就使每一個人的自我存在價值變得毫無意義,大多數人也正是在毫無意義的勞作中逐漸消亡。在現代啟蒙詩學中,人文精神能夠體現出中國文學的創作潮流,而其中最負盛名的以巴金和魯迅為主,這也是現代啟蒙文學的開端。魯迅以其辛辣的筆觸,指出“病苦,引起療救”,這也是他棄醫從文的根本理由。在《吶喊》中,魯迅所描述悲傷與寂寞,自覺傳承了言志詩的詩教傳統。尤其是在《故鄉》《阿Q正傳》等一系列小說之中,通過對底層人民“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描寫,表現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文學理念,在傳統文化中表現出現代文學的特點,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批判,而巴金則在否定和批判中對家文化進行探究,通過著名《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打擊黑暗帶來光明,表現出對不合理的制度摧毀的決心。
二、唯美文學中的愛情與性靈
在中國現代啟蒙文學創作與發展中最基礎的理念就是為人生而藝術,盡管大部分作家都認同這一理念,但是在文學創作中卻忽略了情感的文學傾向甚至對個別文學加以質疑。例如:鄭振鐸通過對血和淚的文學呼喚,能夠將舊文學與新文學進行根本區別,通過人類感情來進行分析,認為作者的情感表現是文學創作唯一的目的。由此可見,很多現代詩歌作家的情感觀念,正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具體印證,既能夠對現代文學中傳統言志詩進行充分說明,又能夠將“志”轉化為“情”進行表達。對于徐志摩、冰心、胡適、俞平伯、廢名等,能夠明確在現代新文學中詩歌散文的作品,具有非常清新淡雅的意蘊。整個詞清新、委婉、玲瓏剔透,與明心見性的藝術風格具有一致性,例如冰心的《紅蓮》,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周作人的《烏篷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詩歌作品,通過對情感進行直抒胸臆,表達強烈民族認同感。隨著小品文快速流行,林語堂《論語》、周作人《人世間》,進一步體現出復興古人精神,提倡詩歌創作需要堅持率真性靈,從而對唯美的文學主義進行歷史性的維護。廢名《竹林的故事》,通過對抒發詩性感悟表現田園風光,追求空靈的藝術境界,表現出全新的審美趣味。沈從文在《邊城》作品中,通過將唯美主義小說推向高潮。由原形轉變為空靈,再到后來的人性,這也能夠使人清楚感受到文人深入骨髓的就是理想。
三、現代左翼文學中見義與明道
在左翼文學中,最直接的主張就是與藝術派和人生派相區別的文學,這一文學特點具有非常高的美學追求和政治信仰追求。通過對左翼文學進行理智分析,能夠發現左翼文學中政治理想主題大都以紅色文學經典為主。通過對敘事模式提供支持并且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比如《去莫斯科》《豐收》《咆哮之地》等,都是按照革命敘事理論記錄。左翼文學中,對社會革命自覺承載著使命意識,從而通過建議公開明道直接表達,對文學創作的規范化原則進行規范追求,這也會導致文學作品陷入藝術陷阱,所以相關評論家對左翼文學提出了批判,認為其是積極的,但可以通過解決現實的路徑進行處理。在農村題材文學創作中。如果只寫苛捐雜稅,對農民造成的壓迫,很難反映出現實問題,而如果增加了農民憤怒、慷慨的情況,以及通過采取暴動,決定抗稅的內容作為故事情節收尾。這樣就會使整個作品的藝術效果顯著提高,由此可見,左翼文學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卻對古典藝術形式和古典文學主義精神進行了全面的繼承與弘揚。
四、“言志”詩學對現代詩創作啟示
“言志”詩學是基于古代詩歌創作實踐經驗總結而來的一種詩歌理論,由于詩歌的歷史演變流程不斷豐富,所以“言志”詩學的理解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由政治到鐘情再到情智并舉,進一步展現出古代詩歌思想發展的變遷過程。“言志”詩學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積極的詩學價值作用。在詩歌創作中需要明確寫詩需要解決什么樣的志,明確什么樣的情,這樣才能夠確保詩歌書寫創作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要對詩歌書寫的言志抒情內容進行分析,幫助讀者對作者的生活經歷和藝術修養進行深刻的分析與判斷,促進品格修養、生活修養與藝術修養地有機融合。在詩歌創作中,同樣具有一定的節奏性和音樂的特點。通過對“言志”詩學的內容進行概括,能夠明確詩歌創作最開始的目的就是言志抒情。最早的詩歌典籍《詩經》中的300篇,大多數都是抒情詩,很多敘事詩也都具有非常濃厚的抒情意味。這些詩歌在具體創作中,通過對真實的事件進行描述,反映出作者當時的情感傾向,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詩歌的傳遞更加廣泛,詩歌一開始就是與音樂、舞蹈相伴而生的藝術。通過三者之間有機融合,共同形成中國的文學藝術。在文學藝術創作中,不能夠忽略情感的培養。“言志”詩學的志,可以說是情志志。通過對思想和情感的高度。增強對人志向了解,確保詩歌創作的內涵更加深遠。而隨著詩歌的不斷發展,從“言志”詩學,轉變為“言情”詩學,那么也使得詩歌情感疏解,變得更加合理,具有非常強烈的詩學價值。中國新詩,經過近百年來的發展,形成了一定詩歌文學體系。與中國燦爛古代詩,詩詞歌賦相比較而言依然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當下,現代詩已經成為無病呻吟的真實寫照,很多詩人寫出了大量辭藻堆砌的詩歌,缺少賞心悅目、感人肺腑的詩,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與時代有關,同樣也與詩學思想貧瘠有關,自從現代詩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外來文學思想進行借鑒、模仿抄襲,而對傳統詩歌中的研制,情卻被忽視。這樣也就使得整個詩歌創作脫離了創作的根基,處于尷尬的處境,為此,在現代詩學發展的背景下,要重點關注言志詩的詩學價值,明確言志詩的志和情,增強詩歌的表現特點。這也是詩歌創作的真實立場,在詩歌創作中需要對其是否具有特殊意義和價值進行分析和判斷,明確其是處于什么樣的時代產物和什么樣的詩歌發展中,好的詩歌能夠把握時代發展脈搏,代表時代的發展方向,同時也能夠塑造一個時代的品格,當然不同時代都有不同的創作風貌。在不同的社會風貌中,人們的自然生活狀況、經濟狀況和社會狀況都有著顯著差異,無論是落后與進步還是繁榮與衰敗,幸福與苦難總是相伴而生,這也構成了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和物質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但人們精神卻越來越貧乏,使整個詩歌創作存在非常顯著的矛盾。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種族主義地域保護、霸權主義盛行,使社會發展變得非常復雜,思想文化之間的沖突,也使詩歌創作變得愈加困難。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如何才能確保詩歌創作體現出一定的思想,如何選擇素材展示出真實的社會生活,這樣才能夠表現出人生的情感,崇尚真善美,杜絕假惡丑。好的詩歌必然是生命中的閃光,引起心靈的顫動。新時期,詩情言志需要重點對情感進行表達。而“言志”詩學,必須要弄懂以什么樣的方式言志和抒情,詩歌創作作為精神的勞動,必須要有非常豐富的生活積累和深厚的文學素養,作者自身必須要在生活中有足夠的精力,才能夠對人生加以感悟,詩歌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必然與物質產品存在顯著的差異,不能用來吃穿,也不能用來放生,而是對他人產生影響,如果詩人自身的品格不高雅,所寫出的內容枯燥無味,甚至低俗下流,別人看了也不會接受,這樣也就使得詩歌創作變得低級趣味。沒有進行有益指導,甚至變成精神垃圾。由此可見,具有良好的品格修養,對于詩歌作者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作為詩人,在市場生活中必須要不斷積累,善于向生活中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個性品質,塑造更加健康的人格。只有懂得生活積累,具有良好的藝術修養,才能夠擁有更美好的精神品格。“言志”詩學必須要懂得,詩歌是神圣的,對詩歌創作要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在詩歌創作中如果忽視了對詩的敬畏,這樣也就使得詩歌創作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在現代社會,人們創作詩歌的途徑多種多樣,而且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使得詩歌創作更加方便,甚至通過人工智能輸入關鍵詞就能夠創作出不同的詩歌,但是這樣的詩歌卻并不能稱為詩,只是雜亂無章的辭藻堆砌,所以在“言志”詩學的精神指導下,不僅需要加強對詩歌的神圣感和虔誠感,還要真正的使詩歌創作變得格調高雅,真正對人民群眾產生觸動。
五、結語:
“言志”詩學對現代文學內在影響進行分析,能夠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歷程進行全面的探究,同時也是民族文學的重要延伸,在傳統文化中,連接著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要高度重視言志詩的發展影響,為現代文學創作提供重要的參考。古老的“詩言志”要求詩歌表現人的主體胸懷,抒發詩人的情性、志向、懷抱,詩言志作為中國詩學的邏輯起點,在我國詩歌理論史上有著巨大深遠的影響,對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引導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項目:1、安徽省高等學校2020年省級質量工程重點教學研項目《新時代師范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特色研究》(項目編號:2020jyxm2000);2、安徽省高等學校2020年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師范院校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四個維度研究》(項目編號: SK2020ZD49);3、安徽省高等學校2020年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鄉村教育振興的路徑與方法研究——以桐城文化為例》(項目編號: SK2020A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