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書穎
《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紀實小說,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也是日本女性文化的開端,更是日本文學小說的鼻祖,在日本的地位堪比《紅樓夢》在中國的地位。《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時期的著名女作家。她出生于書香貴族門第,自幼隨父親學習漢學,具有很高的文學素養,其中對詩人白居易及其詩作《長恨歌》最為喜愛和崇拜,這為她之后撰寫《源氏物語》產生巨大影響。在《源氏物語》中,她引用白居易詩高達154處,占漢語典籍引用總數的59%,并多次引用《長恨歌》中的原句。她更是參照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人物形象,塑造了桐壺帝和桐壺更衣這兩個人物形象。甚至可以說,沒有白居易和《長恨歌》就沒有《源氏物語》的誕生。
雖然長恨歌對《源氏物語》產生巨大影響,但二者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如,兩者在文學創作理論方面“物感說”和“物哀說”的差別。
本文試從影響與差異兩大方面來分析白居易《長恨歌》與《源氏物語》之間的聯系。
一、白居易對《源氏物語》的影響
(一)白居易對《源氏物語》創作背景的影響
在歷史上,唐朝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為燦爛輝煌的一個朝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太平盛世;在文壇上,更是出現了“盛唐”的繁華景象。其高度文明更是吸引了各國的學者前來朝拜與學習,其中日本與唐來往尤其密切。日本仰慕中國唐朝文化,派來大量使者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對當時的日本文化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產生巨大影響。
在文化學習方面,白居易在日本文學史中的影響是最為強烈的,甚至超過了唐朝其他所有詩人之和。在日本人心中,只有白居易才是能代表唐朝文化巔峰的人物。在白居易詩歌的影響下,日本歷史上甚至出現了日本傳統文學不及漢文化詩文的趨勢時期,稱為日本的“國風黑暗時代”。
在以后的平安時代,白居易仍對日本的傳統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平安時代初,白詩匯集的《白氏長慶集》被傳入日本。白居易的詩因其內容豐富、通俗易懂,迅速風靡全國,并成了日本貴族在詩歌學習與創作上的范本,而白詩中體現出的“感傷”“閑適”等審美情趣與佛教思想更是符合了平安時代的文化背景。平安時代的詩歌、散文等眾多文學樣式都在一定程度上顯現了仿照白居易文學的印記。也正是在那一時代,日本涌現出許多優秀的女性作家。紫式部就是其中的一位,并由此誕生了《源氏物語》。
紫式部對于白居易的推崇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父親對白詩的喜愛以及對她從小的教導。紫式部后來更是因精通白居易詩歌,以才女身份入宮講解《白氏文集》。這是對她漢文學功底的認可,也彰顯了她對白居易的詩集研究得透徹。
(二)白居易詩歌在《源氏物語》中的應用
在《源氏物語》中,紫式部對白居易的情節和詩詞進行了大量的引用與借鑒。《源氏物語》的開篇《桐壺》一回的大致情節就源于白居易的敘事長詩《長恨歌》中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故事。皇上對桐壺妃的憐愛與專寵,讓朝中大臣側目而視,相互議論“將來難免闖出楊貴妃那樣的滔天大禍來呢”。紫式部在作品的開端就將桐壺帝與唐玄宗、桐壺更衣與楊貴妃聯系在一起,兩個故事的發源地和時間雖不同,但題材、情節卻十分相似。唐玄宗與桐壺帝同為帝王,又都對一個女子愛得如此深情。紫式部深刻地把握這種感覺,將《長恨歌》中用來歌頌兩人偉大愛情的“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詩句化用在對桐壺帝和更衣的愛情描寫中。這段引文以“抱恨無窮”結尾,幾乎是原封不動地翻譯了上述詩句,表現了桐壺帝對桐壺更衣逝去的悲傷之情,以及勝景難再的落寞凄涼。可以看出,在《源氏物語》情節和結構創作中,紫式部憑借自己的文學底蘊,創造性地借鑒吸取了白居易《長恨歌》的精華,使自己的文學世界更為深刻。
除《長恨歌》以外,《源氏物語》還直接或間接引用了大量白居易的詩歌。在《源氏物語》中,引用白居易的諷喻詩居多,如《驪宮高》《上陽白發人》《牡丹芳》等。相較于諷喻詩中所表現的“美刺”作用,紫式部引用中基本只是借用表現出其中的“美”而沒有體現其中的“刺”,只因白詩的詩句中情景交融,帶有一種悲涼傷感的情感色彩,比較符合日本人的審美觀念。如第三十五回《柏木》中,有感于熏的出生,光源氏隨口低吟出白居易的詩“五十八翁方有后,靜思堪喜亦堪嗟。”表現心中的遲暮之感。《魔法使》中,思念著紫姬的光源氏在風雨之夜,吟出“瀟瀟暗雨打窗聲”的詩句,表現他失去愛妻的凄涼心境。
二、白居易與紫式部的文學觀
雖然,白居易和紫式部在寫作背景和寫作內容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紫式部在白居易詩歌影響的背景下創作,并借鑒了《長恨歌》的情節和引用白詩的詩句。但相較于二者的文學觀念還是各有不同,主要區分于寫作風格和語言特色,由此在各自的文學領域都各放光彩,交相輝映。
(一)寫作風格的不同——“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寫實風格”
在《長恨歌》中,白居易以史實為基點,成功塑造了在特殊環境條件下,表現出特殊性格的兩個人物。其按照“情”的發生發展,在史實的基礎上結合了關于二人的民間傳說和正史中的人物形象,再按照自己的審美和思想來進行寫作。白居易借助李、楊的愛情故事來寄托在動蕩不安中,自己以及百姓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因此,在《長恨歌》中,前兩部分以現實主義的記人事為主,最后一部分是以浪漫主義情真理順的虛構為主。全篇的創作方法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為主。
紫式部則主張應保持文學的真實性,通過作品反映現實生活的各種人情世故。在《源氏物語》中,她貫徹了日本傳統的寫實風格,抒發了人物的真情。葉渭渠認為,“紫式部的文學觀,是建立在日本傳統的寫實的‘真實和浪漫的‘物哀的基礎上,同時大量吸收中國文學理念和方法,并且適當調和融合二者,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學性格。”
《源氏物語》以平安時代為背景,對桐壺帝、源氏、薰的生活和愛情進行描繪。其中出現的人物,基本都是有人物原始形象,并以一定歷史基礎進行文學創作的。例如關于桐壺帝與源氏的歷史原型,推測為是平安時代的醍醐天皇與源高明。同時,紫式部還將藤原道長和藤原伊周、藤原賴通等平安時代的歷史人物的真實性格、言行、遭遇等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在主人公源氏身上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由于所處的時代是日本的古代,當時的社會風氣為傳統的“一夫多妻”制,所以雖然說源氏看起來與現代的價值觀并不相符,但卻十分符合當時的社會風貌。并且源氏對于桐壺的愛情的忠貞與細膩,也表現出來了他獨特的一面,被塑造成了當時日本國民心中的理想男性。
在《源氏物語》中,紫式部盡量真實地還原出當時日本的社會風貌,充分體現出其中的寫實風格。從歷史背景到整體的情節發展,都演繹了當時日本上層社會貴族生活的奢靡和當時社會中女性所遭受的不公。
(二)語言特色不同——“物感說”與“物哀說”
“物感說”認為文學創作來自作家的情之動,而情之動又來自客觀的物之感。在白居易認為,文學應是基于現實生活,創作出能夠表達自己內心感觸的文學作品,白居易創作的諷喻詩便是“物感說”的產物。
白居易的“物感說”中,注重的是有關國計民生和不幸遭遇的感受。在“物感說”的指引下,白居易的文學觀是十分明確的,即主張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道路。那么,《長恨歌》雖被白居易列于感傷類詩中,并沒有被列于諷喻詩類。但其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仍是白居易“物感說”的充分體現。
“物哀說”是日本古典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概念,是日本三大美學范疇之一。“物哀”是由紫式部基于日本古典詞匯“哀”而創造的概念,是把表示外界的“物”與表達感情的“哀”結合起來產生的細膩而又深沉的心情。據統計,《源氏物語》中共出現“哀”字1044次,其中“物哀”一詞被提到了14次。物哀思想作為全書之靈魂,對物的描寫均為表現人物的內在情感,暗含了一股難以訴說的淡淡哀愁。“物哀”的美感,在《源氏物語》中達到了頂峰。“物哀”作為一種特殊審美,成了平安朝及后世文學的一般基調。
在《源氏物語》中,出現的女性角色基本都是圍繞源氏父子創作的,如藤壺中宮、葵之上、六條妃子等人。她們每個人都各具特色,也都具有傾城之容貌,但卻都有多舛的命運。紫式部通過描繪《源氏物語》中貴族男女的不倫之戀和女性在愛情中的被動地位,使讀者感受到世事的無常,以及女性深陷命運的無力之感,讀來讓人唏噓不已,在對女性同情與悲憐之余,字里行間都流露出“物哀”之情。
由此可見,白居易“物感說”豐富多樣,強調詩歌創作的教化作用和社會功能。而《源氏物語》中的“物哀說”除了包含豐富性與多樣性,更突出悲哀之情,其中展現的女性作家柔美的風格更為明顯。
三、結語
白居易的《長恨歌》與紫式部的《源氏物語》雖題材不同、時代背景不同,但都描寫的是一個國家中上層階級的愛情故事和社會風貌。在被尊為日本古典文學巔峰的《源氏物語》中,紫式部對白居易詩歌尤其是《長恨歌》在情節參考、詩歌引用、文學創作等方面的吸收與借鑒,無不體現了當時漢唐文化對日本文學的深厚影響。但同時,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基于日本傳統民族文化的特點,對白居易詩歌進行選擇性的吸收和再創造,形成了新的文學創作觀念——“物哀說”和新的創作體系。
分析白居易及其《長恨歌》與紫式部《源氏物語》的聯系,更加深了我們對中日文化交流的認識,通過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加之自身的創新,共同促進文化發展和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