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田園詩人,其追求隱逸的田園生活,所創詩歌以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淵明的詩歌中,經常利用一些意象事物表達自己思想,有多次提及“鳥”這一意象,陶淵明前期為官時期,詩歌中“鳥”有飛之意,寓意大鵬展翅、奮力飛翔,通過飛鳥意象展現了其建功立業的渴望與雄心壯志。隨著其對官場和自身性格的認識,詩歌中“鳥”意象有“牢籠之囚”含義,渴望獲得自由生活。最后,在其歸隱田園后,用鳥意象表明自身回歸自然的喜悅,以及對淳樸田園生活的熱愛。
一、陶淵明詩作中鳥意象藝術性
(一)意象生成
陶淵明在詩作中利用“鳥”這一意象表達自己狀況和心境,并寄托身心的情感。陶淵明向往安寧、純樸的生活,其詩中多數表達了這種想法,并將其志向寄托于意象中,而“鳥”作為其詩中多次使用的意象,利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飛鳥,可使人產生一種田園寧靜感受,同時由于陶淵明詩歌心中“鳥”無明顯修飾,真實性強,可促使讀者快速進入相應境界中,進而感受到詩人寄托的意境,寄情于景,實現了主觀與客觀完美融合。
(二)“鳥”意象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七則》第一則中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表述了一種物我渾于一體的境界。陶淵明在詩作中利用“鳥”意象表達自身意志的同時,有時也會將自己比作鳥,或者將鳥比作知己和伴侶。而鳥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事物,詩歌中利用其具備的特性,主觀表達和寄托了自身情感。在陶淵明將自身比作鳥時,既展現了自身對田園、自然和自由純樸生活的向往,又以“自己是鳥”和“鳥是自己”展現了一種物我渾于一體的境界。
二、陶淵明詩歌中鳥意象分析
陶淵明一生中有大量詩作,通過閱讀《陶淵明詩全集》,從詩作寫作時間來看,不難看出不同時期詩人思想的轉折變化,而不同時期詩里寄托其心境事物均有鳥這一意象,也可看出陶淵明偏愛這一意象以及所蘊藏的特殊情感。在《陶淵明詩全集》中,專門詠鳥的詩有六首,并且將內容全部集中于“鳥”以及相關字,如“鳳”,“鶴”,“燕”,“鸞”,“雁”和“鷗”等,與“鳥”相關的字約40處,出現頻率極高,僅次于陶淵明常用的“酒”字。而通過對不同鳥的描述,也寄托了詩人不同時期的思想意識。
(一)振翅飛翔之“鳥”
陶淵明生于書香之家,家族長輩世代為官,父輩對陶淵明思想意識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其母為當時名士之女,即便到陶淵明時期已算家道中落,但依舊為其提供了良好教育條件。同時由于處于歷代為官家庭,其思想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使得“立功、立德、立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及“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等思想深入詩人心中,也促使其早期在行為思想方面體現出強烈政治訴求,渴望建功立業,實現自身理想和抱負。陶淵明早期思想意識受其曾祖父陶侃影響較大,陶侃出生于貧寒之家,依靠自身努力最終成為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晉書·陶侃傳》中記載“貞固足以干事,陶士行是也”,《晉書》中記載“(陶侃)少長勤整,自強不息”,都表明了即使出身貧寒,依舊難以掩蓋其在政治方面的雄心壯志,以及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勤勉剛正的精神。而陶淵明對其曾祖父極為崇拜,甚至在其部分作品中可看出其對自己身世的驕傲。同時也因受其曾祖父影響,使得陶淵明即便面臨困境和亂世,依舊渴望實現自身理想和抱負,渴望“兼濟天下”,這也是陶淵明一生中的早期思想。
陶淵明很多詩篇中,都有其早期思想表現,且使用了很多可以寄托其渴望建功思想的意象,其中,飛鳥這一意象有多處提及。在陶淵明作品早期“鳥”意象主要表達其渴望飛翔,實現振翅高飛,猶如大鵬展翅、奮力飛翔之意,希望成為其曾祖父一樣建功立業的人,如《雜詩其五·憶我少壯時》中“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其中“騫翮”意為展翅,是“鳥”意象,一種較為含蓄的表述,同時使用“猛志”和“翥”,將自己比作飛鳥,顯出自己年少時猶如大鵬展翅,志在奮翅高飛,以及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由此可見,早期在其未遭受官場磨礪,未切實接觸到官場中黑暗時,其對未來充滿希望以及向父輩一樣渴望建功立業,因此,使得其在使用“鳥”這一意象寄托情感時,表達的是渴望展翅飛翔之意。
(二)牢籠囚“鳥”
陶淵明一生三次做官,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以及彭澤縣令等職,最后官職為彭澤縣令,在很多文獻中有記載,最后為官時陶淵明29歲,為官時間八十余日,辭官歸隱后再未出仕。《宋書》中甚至記載此次陶淵明辭官的直接原因是“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而在《歸去來兮辭序》中陶淵明對自己辭官原因解釋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他認為自身本性向往自然,不愿也難以適應官場,即便為官解決了自身溫飽問題,但違背了自己的本性,使得身心都感到痛苦。而其在《飲酒其四·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中,通過對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飛鳥和游魚的描寫,與自身為官勞心形役和痛苦狀態相對比,描繪了做官階段不愿與官場同流合污的心態,以及高潔、孤獨的情懷和心境,并再次體現出其渴望自由隱居生活之意。此時陶淵明通過詩歌,展現了另一種“鳥”意象,其在做官時本是為實現建功立業和光宗耀祖的理想,受其高潔性格影響,導致其置身官場,發現官場險惡、抱負難以實現后,產生做官是一種負擔或勞役。即便此時陶淵明作品中寄托自身意象之鳥為飛鳥,處于自由自在的客觀狀況,但通過將其與自身相比較,并將自身比作“鳥”,使得詩中鳥意象展示的是遭受官場約束的牢籠囚“鳥”。而牢籠囚“鳥”,一方面,想像客觀現實中的鳥一樣脫離束縛,回歸自由,適情任性地生活。另一方面,飛翔鳥意象突出了自己身為一只“鳥”的困頓狀態,渴望回歸自己想要棲息歸隱之地,追求自由閑適、安寧純樸且不受官場所累的生活。
(三)自由之“鳥”
因陶淵明出生于世代為官之家,使得其人生前期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但其年少時受當時老莊盛行影響,同樣很喜愛道家思想文化,如其在《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中,表明了其對自然事物的喜愛,這也促使其后期心境不斷變化。而后期隨著其心境變化,更加傾向道家文化思想,表現出追求自然和恬淡怡心的境界。《莊子·漁父》中有“真者,精誠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表明了自然,即為真。而陶淵明后期思想受道家文化影響,追求人生和心境方面的“真”,使得其更加熱衷于自然之事物,并表達了萬物隨自然變化,唯有順其自然才能得到真正安寧與自由,如陶淵明《歸鳥》“翼翼歸鳥,晨去于林。遠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風不洽,翻翮求心。顧儔相鳴,景庇清陰”中,通過描寫鳥自由生活的喜悅,同時陶淵明在詩作中將鳥比作自然的化身,通過描述其“日出飛林,日落而息”行為,順應自然即可回歸本源,一方面,表達了要想獲得自由,就應順從心意,遠離官場,以此方可獲得自身想要的安寧生活,體現了其對自然中順勢而為、自由生活的追求,也展現了陶淵明高遠的思想境界,對縱欲逐利的厭惡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現了自身歸隱,回歸田園自由生活之意。此時在其作品中“鳥”意象展現的是渴望和追求自由之“鳥”。
(四)還巢歸“鳥”
隨著陶淵明對官場生活心灰意冷和厭惡,尤其是在看清楚封建社會腐敗官場后,于晉安帝隆安五年(401年),選擇了歸隱純樸自然的田園生活,追求質樸人生、個性自由,并且這種生活與其“質性自然”個性和志趣相符合,既順從了其對自然、自由和閑適的追求,又實現了擺脫官場束縛的心愿。此時其詩中展現的心境再次發生變化,重點表現陶淵明在歸隱后生活閑適、快樂,而其詩中展現的意象“鳥”更加接近于自然中鳥,同時詩中“鳥”所展現的也是真實、自由、快樂。此時陶淵明政治態度明確,思想進入成熟時期,更加認定歸隱后的生活。如《歸園田居其五·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詩中利用歸鳥形象展現其在歸隱后閑適自在的生活,展現出了其在選擇這樣生活后的得意,此時“鳥意境”展現出的日還巢歸“鳥”,利用寄情于物,展現了一種“鳥即是我,鳥快樂即是我快樂,物我相融,全然兩忘”的思想境界,利用倦鳥歸林后展現的輕松愉快,抒發了自己在選擇歸隱后的生活狀態,形體上得到了自由,精神上得到了釋放,更是尋找到了詩意本真與人之本源。
三、結語
“鳥”是我國古代詩人寫作中較為常見的事物,很多詩人喜好用“鳥”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情感,通過對這一意象的使用,既提升了詩作藝術性,又表達了自身意志。陶淵明作為我國擅長用“鳥”創作的詩人,作品中“鳥”藝術性明顯,并通過“鳥”可展現出不同時期陶淵明的心境和追求,以及其人生轉折。簡言之,陶淵明詩作中“鳥”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人生起伏變化,是他人生轉換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