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偉航
人們可以通過哈代的詩歌來了解其想要真正表達的內容,甚至那些通過小說無法言說的感情。本文從哈代本人生平介紹入手,分析其詩歌的風格,同時就詩歌的主題特征進行闡述,讓人們更加了解哈代的詩歌,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那個時代環境。
托馬斯·哈代出生于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這樣的童年生活經歷讓他對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后來哈代雖然從事了建筑師的職業,但是仍然堅持文學創作,并且在其第四部作品出版后開始專心于文學創作。在小說創作的過程中,哈代碰到了難題。他想要通過小說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但是這些內心感受可能無法被世俗所接受,為了保證小說作品的順利出版,他不得不做出妥協。但是倔強的他找到了詩歌這一表達思想的窗口,此后便一直在堅持詩歌創作。
一、托馬斯·哈代的生平簡介
托馬斯·哈代出生于1840年,一生致力于文學創作,并因優秀的小說作品而聞名。他不但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而且是一位詩人,創作了許多詩歌作品。只是這些詩歌作品剛開始并不像其小說一樣受人歡迎,而是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對于哈代來說,他想要當一位著名詩人的愿望十分強烈,但是可惜的是這一愿望直到他死后才慢慢實現。因為家境貧寒,為了生計,哈代的早期生活是將建筑師作為謀生的職業。直到他34歲時,小說《遠離塵囂》才出版。這部小說是哈代真正意義上的第四部作品,同時也就是在這本小說出版時,他放棄了之前謀生的建筑師職業,開始專心從事寫作。對于哈代來說,其寫作的歷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想要在小說中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但是受到社會傳統觀念的約束,為了能夠讓小說順利出版,他不得不刪去一些自己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二、托馬斯·哈代的詩歌風格分析
(一)詩風始終如一,詩歌形式富有變化
哈代是一位著名的高壽詩人,但細細觀察他的詩歌,發現無論是從青年時代創作的詩歌,還是晚年創作的詩歌,詩歌的風格一直較為統一,沒有明顯的變化。哈代詩歌創作堅持了大約六十年,在這段時間里,他生活的環境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英國從維多利亞時代慢慢發展到現代主義詩派盛行,對于哈代來說,他的詩歌風格一直較為統一,是一個頗為難得的事情。哈代在詩歌創作方面一直比較注重個人價值觀、感情的傳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初讀時,有人可能覺得哈代的詩歌比較粗糙,缺乏語言的升華,但是當人們看慣了華麗的辭藻,轉而去閱讀哈代樸實的詩歌時,便會發現別有一番韻味。哈代在詩歌創作方面就像一顆被掩蓋的珍珠,慢慢地被人發現,只是經歷了太長的時間,直到他死后才逐漸被人們認可。
風格簡單自然是其詩歌一大特色,給人一種樸素之美。在進行語句拿捏時,其并不會刻意追求華麗的辭藻,修辭方面也不會可以追求創新,甚至有些詩句可能會有些不通順。例如在《身后》一詩中,第一行:When the present has latched its postern behind my tremulous stay,翻譯為中文意思大概為“在我不安定的一生后,今世把后門一鎖”。讀來便會感覺詩句并不流暢,其中的問題較為明顯,營造的意境也很少有人讀懂。聯系詩歌的上下文,詩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大致為老人即將離開人生的舞臺,對他來說,時間之門正在關閉。就一句話,在韻律上也存在弊端。對于大多數詩人來說,在進行詩歌創作時會盡量避開音韻上的問題,但哈代在詩歌創作時常常更加關注整體詩歌的自然風格,而對一些音韻上的問題并不是很注意。例如,tremulous一詞詞尾的s音和 stay,一詞詞首的s音相連時會造成s音的重疊。
從整體來看,哈代的詩歌風格跟他的為人較為匹配,給人一種平易和順的感覺,但是在詩歌形式上卻富有變化,包括詩歌的韻律、格律和結構等,不拘泥于傳統的形式格局,而是能夠跟隨自己的感覺來進行設計變化。在哈代的詩歌中,詩歌有短有長,短的可能只有兩節,但是長的可能有二十五節。除此之外,其采用不同的詩歌韻律來搭配不同的詩歌內容。例如,為了烘托出緊張的氣氛,可能會采取長短不一的句子,給讀者傳達出一種緊張的情緒。哈代的這種手法上的變化多端可能與其之前從事建筑行業有關,希望能夠借助詩歌形式布局來傳達出不同的情感。
(二)風格陰晴各半
哈代詩歌整體感情基調并不單一,既有悲傷的,也有喜悅的。相比于他的小說,其詩歌不僅會傳達出負面的情緒,還會表達希望的歡樂。人們常常片面地以為哈代是一位悲觀主義者,當然這可能與其小說悲觀情緒的表達有關,但是從詩歌創作來看,其作品不僅僅是為了傳達出悲傷情緒,而是會帶給讀者希望。雖然哈代受到叔本華和哈特曼悲觀主義影響,但同時也認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以及斯賓塞的社會進步論——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所處的困境,認為社會會隨著人們的努力慢慢進化發展。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可能在小說中表現得不明顯,但是在其詩歌創作中卻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哈代的詩歌細細讀來能夠點燃人們生活的希望,從而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來看待生活中的逆境。
當然,哈代作為一位詩人,作為一名小說家,其不能詳細說明社會弊端所在,也不能清晰闡述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些問題,其表達的積極樂觀情緒也不能保證人們可以從苦難中脫離,但是他的詩歌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帶來了積極樂觀的心態。例如,在《生命,我何曾計較》這首詩歌中,雖然前半部分有著濃濃的悲傷之情,但是在后半部分,哈代卻表達出希望,讓人看到其內心的歡樂。此外,還有《希望之歌》中——啊,甜美的明天/從今后/再不會有/這憂傷/那么,讓我們借來希望/人世間/將會散漫燦爛的陽光/陰沉的灰暗哪能阻擋/著閃耀的陽光/去吧,昏暗的憂傷!這首詩歌帶給人們生活的希望,同時也表達了哈代對人生積極的態度,從而感染讀者,傳達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哈代的詩歌看似如田間的溪流般緩緩流動,但實際蘊藏著極大的力量,就像禮堂的鐘聲讓人醒悟,給人力量。他的詩歌樸實無華,滲透著現實主義的色彩,同時也讓現代的人們通過閱讀他的詩歌來充分了解哈代,了解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對于讀者來說,若想要全面了解哈代,僅僅閱讀他的小說是不夠的,還要閱讀他的詩歌,有時候他的詩歌比他的小說更能夠體現他的為人,更能夠帶給人持久的力量。
三、托馬斯·哈代的詩歌主題特征闡述
(一)生存困境的探索
在哈代的詩歌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人在生存困境中進退兩難的艱難處境,還可以看到努力擺脫困境的努力。社會的變化可能會給人帶來希望,但是不可避免也會給人帶來失望,哈代小說生動表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向人們傳達出積極的生活觀念。見微知著,從對于生活小事的描寫,進而拓展到大自然的花鳥草木,最后對于世界,對于人的生活本質進行深入思考。人們所處的各個生命階段都會面臨這暴風雨的威脅,只有真正意識到最壞的境遇,才可能改變糟糕的狀態,迎來生活的轉變。
戰爭也是哈代詩歌創作的內容之一,戰爭讓人們看到了本質的邪惡,讓人們變得扭曲可怕,讓人們質疑這個世界是否還會有真善美的存在。當人們在戰場上殺紅了眼睛,一把把刺刀無情地刺入人們的胸膛,直指心臟。哈代對于戰爭是討厭的,他詛咒戰爭,對于貪得無厭的君主持一種鄙視的態度,對于士兵的悲慘命運給予同情。哈代借助戰爭的視角來關注最底層的民眾,呼吁人們應該珍惜生命。在《冬日之言》中闡述自然和愛情的主題,財富和地位損害了純潔的愛情,婚姻與愛情本來應該是簡單純真的,但是因為人們對于財富和地位的追求,使得愛情變得復雜,使得婚姻變成一種工具和手段。同時,哈代借助詩歌呼吁人們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希望人們能夠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除此之外,哈代還借助宗教來探索人們的生存困境,倡導唯物主義,認為宗教并不能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困境,在《偶然》等作品中抒發了對于上帝的不滿,同時也對上帝的存在發出質疑。
(二)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
我們雖然可以從哈代的詩歌中看到他的負面情緒,但是哈代仍然沒有放棄通過詩歌向人們傳達積極樂觀的心態。從整體上看,哈代的詩歌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并存,他希望人們能夠站起來去與不堪的現實做斗爭,同時不放棄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在《身后》這部作品中,詩人通過文字描述讓讀者感受到他內心的平靜,同時對于生命的結束并沒有太多的悲傷,反而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哈代詩歌中不僅存在悲觀主義,樂觀主義的詩歌也大量存在,包括《同一支歌》《天氣》等,從簡單的自然景物描寫,來表達詩人對于美好未來的憧憬。
對于愛情,哈代并不是完全的悲觀主義者,只是在對生活有了頗多觀察感悟之后表達出來的個人感慨。哈代在詩歌中曾經描述過火熱的愛情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冷淡,過去的幸福與現實的殘酷交織在一起,讓人們不禁感慨頗深。對于未來,哈代并不是完全的盲目樂觀,也不是盲目悲觀,而是充滿憂患意識的同時,也看到前進的希望。
(三)現實主義和現代性
現實主義和現代性的交織是哈代詩歌的主題特征之一。在詩歌創作中,他堅持現實主義,想要通過詩歌來反映現實,批判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詩歌中,他大膽抨擊西方文明中的種種弊端,包括宗教、婚姻、法律等,同時對于人內心深度的情感進行深度剖析。《命運的諷刺》組詩借助自然來反映現實,進而批判社會。雖然他的愛情詩歌中充滿著美好的想象,但是最終也會呈現給讀者一些殘酷的現實,讓人們看到財富、地位等外在物質對于愛情的消極影響。
對于愛情,哈代沒有將現實拋在腦后,而是借以現實的筆觸來表達愛情。愛情的喪失離不開生活的摧殘,殘酷、丑陋的生活使得他認識到愛情的脆弱,同時也明確了通往幸福愛情道路上的種種阻礙。在舊的婚姻道德束縛下,婚姻并不是甜美愛情的延續,更多的是愛情的墳墓。總的來說,愛情主題的詩歌充分體現了現實主義的色彩。
四、結語
托馬斯·哈代作為一名遠近聞名的小說家,其實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生前其以創作的小說而被人熟知,死后他的詩歌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欣賞和歡迎。相比于小說來說,詩歌仿佛給了哈代一個表達思想的窗口,其在青年時代就一直堅持寫詩,只是他的詩歌不像小說那樣出名。哈代的詩歌較為樸實,有著幾分鄉土氣息,其散發的真摯、樸實,令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