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濤
摘 要:強化海洋德育事關培養合格人才的大戰略,對海洋德育教學管理進行了深入思考,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中提高海洋德育的效益。
關鍵詞:研學;海洋德育;幸福感
開展德育是黨中央和教育部的重大決策部署。加強海洋德育管理,確保培養合格的人才,就要把提高學生德育的質量效益作為一個重點問題,認真加以解決。
一、加強海洋教育資源建構與教育教學改革
圍繞教育資源建構,破解海洋德育困境。教育資源建構涉及兩個核心要素:一是與海洋德育相關的“硬、軟”環境資源建構;二是教育教學改革。“硬”環境建構,突出解決與目前“海洋”教育相對應的實驗室、實習場所的建設,將海洋德育的習得與職業素質的提升聚焦于實驗與實習的過程中;“軟”環境建構,就必須花大力氣整頓教師隊伍。對“職業化”素養難以提升的教師必須進行分流,同時對部分教師進行職業化訓練與外聘部分有相關經驗者同步的方案,提升“軟”環境建構的質量。在海洋德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首先要建立面向人力資源市場的動態專業調節機制。專業設置決定人才培養方向,必須明確海洋德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因此其專業設置的基本依據應當是未來。因此有必要根據素質教育原則和專業的調整盡可能地按照職業來命名專業,名稱難以調整的專業也要具體明確其職業定位。
二、合理滿足學生需要,不斷增強其主觀幸福感
要善于區分不同需要,引導和合理滿足學生在海洋德育中的需要。學生需要呈現復雜性和多層次性,這是引發學生思想行為的起始要素。要努力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尊重和引導他們在物質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鄧小平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痹谏砗桶踩枰镜玫綕M足的情況下,學生的高級需要就日益強烈。海洋德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充分發揮團支部和學生委員會的作用,創建“學生之家”等,盡可能滿足學生歸屬與愛的需要,讓他們感覺到集體的溫暖,增強學生對海洋的重視;充分滿足學生尊重的需要,尊重學生作為德育主體的地位,讓學生學會自尊和自強,懂得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各種生動、有益的讀書、演講、創造發明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自我實現的平臺,增強學生成就感,促使他們在學校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和人生追求。
要從學生自身、海洋知識體系建設和社會環境等多方面不斷增強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是一種態度,反映著個體生活質量。它包含著許多因素,與人的需要、認知、人格、社會文化、人際關系、職業工作、教育程度和所處階層等因素有著密切關系。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確合理的目標和需要,從而樹立正確的幸福觀;重視和加強對學生人格的教育與塑造,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自我觀念,恰當認同自我和他人,坦然面對和接受現實,處理好“理想我”和“現實我”之間的關系;教會他們掌握和運用人際關系技巧,建立積極、和諧的人際關系,不斷獲得社會支持;使他們充分認識和理解工作崗位的意義和作用,提高工作績效,增強對職業和工作崗位的滿意度;善于利用激勵機制,調動他們參與海洋德育實踐的積極性;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升學生職業榮譽感;不斷增強學生主觀幸福感,有助于調動他們參與海洋德育實踐的積極性,致力于國家建設事業。
三、努力培養學生情感,不斷豐富積極的情緒體驗
學生的情緒總是與需要及其滿足程度相關,但生活事件和周圍環境也會影響學生情緒。情緒低落會影響海洋學校德育效果,影響工作任務完成。所以,要努力培養和升華學生情感,使其保持適宜的情緒狀態,以積極的態度和視角看待人和事,不斷豐富積極的情緒體驗。
海洋學校德育要在體驗原則指導下,結合各種活動,通過種種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感受積極向上的集體氛圍,豐富情緒體驗;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人生的挫折與失敗,善于利用海洋權益維護英雄人物和身邊人的事跡去教育學生、影響學生,不斷升華目標追求,幫助他們勇于從挫折中奮起,同時培養耐挫能力;要建立積極、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使他們感到心情舒暢愉悅,而不良的人際關系會使學生情緒低落、郁悶,幫助學生在形成合理自我認知基礎上協調與他人的關系,增進同學情誼;要教給學生掌握一些調節情緒的心理學方法調控自己的情緒,比如認知調控法、合理宣泄法、活動調控法和身心放松法等。
總之,海洋德育對于人才培養工作至關重要,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德育的需求,合理地制訂教育方案,加大海洋德育師資隊伍建設,確實為提高德育的質量,履行好立德樹人的職責使命并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雪榮.以海洋文化促進德育的思考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1):96.
[2]唐慧彬.依托海洋文化創新德育模式[J].西部素質教育,2017,3(4):295.
[3]周佳.“德暖校園”:海洋特色教育滋養德育發展[J].環境教育,2014(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