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少麗
《勞動與技術教育實施指南》指出:“在勞動與技術教育中,勞動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優秀傳統,是素質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對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磨煉意志品質、樹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勞動技術課也是學校德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如何在勞動與技術教育中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愛上勞動好滋味,養成習慣創造美
都說現在的孩子太幸福,要什么,家長給什么。當物質福利不斷涌進孩子的生活時,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悄然發生改變。輕而易舉便能得到的物質,對于物質背后由勞動創造的觀念卻很淡薄。這些“小皇帝”“小公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四個老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養成孩子害怕吃苦,輕視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壞習慣。
面對這種現狀,教師應加大小學生生活中自我服務和在家務勞動中獲得勞動體驗,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對小學生來說,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最好的勞動習慣。小學生對一般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是感興趣的,有一定的好奇心。只要老師和家長耐心、細致地進行指導,長期堅持才能達到目的。在勞動教育中,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如,一年級學習洗紅領巾、洗襪子,學會掃地,創造整潔的環境;二年級學習整理床鋪、疊簡單的衣服……當孩子學會一種勞動技能,完成一項勞動任務時,老師和家長要及時表揚,鼓勵他們的進步,并對他們提出新的要求。長此以往,孩子不斷提高自己的勞動能力,逐漸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使他們從心里感到勞動是光榮的、快樂的,勞動創造了美!
二、體驗成功真快樂,樹立自信我能行
一個人的自信源于他取得的成功和認可,孩子更不例外。他們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贊賞、同學的認可。我們往往會發現,班里一些學困生在勞動與技術課中卻能大顯身手。他們打掃衛生一馬當先,做個小手工興趣盎然,他們從勞動實踐增強自信心,并實現自我轉化。
我班原有這樣一位學生小蔣,調皮、搗蛋、愛打人,成了所有任課老師的批評對象。可是小蔣在上二年級時掃地就特別干凈,我“聘請”他當“小老師”給同學們講講掃干凈地面的要點,小蔣神采飛揚地講解著,在老師的贊賞和同學們的掌聲中自信滿滿。從此小蔣把下課調皮的勁兒都用在愛護班級環境上了,還被同學們推選為勞動委員。
在上“小手捏泥碗”一課時,我帶著學生到空曠的田野挖泥,有的女學生看見土里有蟲子、蚯蚓等,就不敢動手挖泥了。小李滿不在乎地說:“我來給你們挖!”只見他把袖口卷起,動手挖起泥來了。也許,當時他只是想逞強,炫耀一下自己。但換一種角度想:他這不是在幫助同學嗎?于是,我當場就表揚小李熱心幫助同學,他有點難為情地低下了頭。
在以后的陶泥課上,他總是全神貫注地聽講,認真地完成陶泥作品。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陶藝作品多次在班級展覽。幾個月過去了,課堂上又多了一位愛舉手發言的學生,課間又多了一位處處為班級和同學服務的好孩子,所有的任課老師都夸他變了。
在教學中,我們應盡力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需求,樹立自信我能行。
三、培養團結和協作,齊心協力能獲勝
在勞技課的實踐操作中,我總愛將全班分為若干組,以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激勵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評價,共同進步。這樣一來,學生不以自我為中心,而從小組的利益出發,互助協作的團隊精神讓他們明白成功的作品屬于自己,也屬于大家。
在教學“嘗嘗我的手藝”一課的“學做家常菜”這一環節中,我把全班分成10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制作一個冷菜、一個炒菜和一個湯,從學校的“和實小菜園”采摘蔬菜開始,請組長分工并進行記錄。最后對他們制作的菜肴評出“最佳菜肴”,在此基礎上評出“最佳組合小組”。
這就要求每位學生把自己所在的組當作是一個集體,要想成功,必須人人動手、互相合作,而且分工要明確:大家共同選擇需要做的菜,誰采摘、擇菜、洗菜,誰切菜,誰炒菜,誰做冷菜,誰做湯……對于碰到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最后孩子呈現出來的菜品,真的讓老師大跌眼鏡——醋溜紅蘿卜、蒜泥黃瓜、涼拌菠菜、炒生菜、韭菜炒雞蛋、炒安豆苗、黃瓜蛋湯、芥菜豆腐湯、小青菜木耳湯……我還在學校微信平臺給孩子做了一期推介。讓孩子嘗嘗自己小組和別的小組的菜,打分、評價,談談自己小組合作時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孩子們在實踐中明白了齊心協力才能步調一致,最終取得勝利。
四、磨煉意志和毅力,成就健康新一代
在勞技教學中,老師還需要培養學生堅韌的毅力、頑強的精神。同時,教育學生加強意志的自我鍛煉,養成自我監督、自我鼓勵的習慣,讓他們明白具有了良好的意志,能使學生終生受益。
如在上“釘紐扣”一課時,需要學生動手釘紐扣。由于現在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舍不得讓他們做家務,更何況是針線活了。所以剛開始釘紐扣時,有好多學生5分鐘也沒能把線穿進針里去,急得滿頭大汗;有的好不容易把針穿進去了,剛縫兩針,縫衣針就扎了手,甚至流血了;有的縫著縫著,線打結了,布縫在一起了……面對一個個“攔路虎”,不少孩子把縫衣針往地上一扔就不釘了。如何磨煉孩子的意志和毅力呢?我把縫衣針從地上撿起來,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每做一件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愛迪生發明電燈失敗了一千次,李時珍為了寫《本草綱目》,差點中毒而亡……再說,我們都知道‘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愚公能移山,精衛能填海等靠的不就是堅韌不拔的毅力嗎?老師和你們一起闖過難關!”聽了這番話,孩子們不好意思地笑了,又重新拿起了縫衣針“賣力”地釘起來了。也許他們的針腳還很稚嫩,但看著他們努力磨煉自己的樣子,我們堅信未來一定可期。
孔子也曾說過:“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勞動使一個人的道德變為高尚。所以,我們勞技老師要教育學生寓德行修養于在勞動之中,讓孩子們學習勞動知識,參與勞動實踐,獲得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真正成為心靈手巧的健康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