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教學評價課堂環節中,我清楚地認識到學科教學的有效性不單單在于知識與技能培育的有效性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更在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為此,我嘗試在教學中引入學生熟悉的語文素材,激活學生跨學科思考,讓學生驚中有喜,樂于接受。
教學案例一:語文課文《荷葉·母親》與體味親情
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第七課第二節《愛在家人間》第一框“體味親情”,我選擇的是初一語文課文冰心的作品節選。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愛,你感受到了嗎?老師出示四幅圖片:第一幅圖片,每天回到家的時候,媽媽在廚房里辛苦燒飯;第二幅圖片,媽媽在我學習的間隙給我送牛奶;第三幅圖片,爸爸把辛苦賺來的錢毫不猶豫地交給了學校;第四幅圖片,爸爸送我去考試,并在烈日下等待。老師希望大家看完這四幅圖片之后,再細讀冰心奶奶的節選作品,想想是否能勾起大家對父母愛的回憶,感受到家的親情與溫暖。
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親情所帶來的溫暖。學生說,以前每次我不開心的時候就在家里發脾氣,在家里看什么都不順眼,把氣都撒在媽媽身上。想想媽媽那個時候又有多委曲、多難過!還有的學生分享,每次我也知道爸爸媽媽最關心我,我總是不好意思說我愛他們。
[教師點撥提升]每當我陶醉于冰心的《荷葉·母親》時,我便感覺全世界的母愛都在眼前浮現,那是一種被濃濃的愛意包圍著的感覺,更是一種說不出的幸福。
[課后反思]優秀的語文課文素材,不僅會讓我們的精神世界充滿活力,而且時刻保持理想狀態,在滿滿的幸?;貞浿腥ンw味節選的優秀文本,讓學生內心深處的“孝心”源源不斷地涌出來,激發了學生孝敬父母、關愛父母的意識和感情,真正地體味家的溫暖與親情。
教學案例二:語文課文《苔》與生命的獨特性
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第一節《生命可以永恒嗎》第一框“生命有時盡”,我選擇的是初一語文課文清代詩人袁枚的作品——《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在同學們齊聲朗讀之后,我簡單介紹了袁枚創作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并告訴大家:大自然創造了神奇雄偉,也締造了平凡渺小。但無論是轟轟烈烈還是尋常普通,存在的意義不在于是否耀眼,而在于是否有意義地來過。請大家想想,我們知道生命不能永恒,我們為什么還要活著,還要活得精彩?
學生在讀完《苔》之后,氣氛熱烈,爭先恐后地發言。有的說,雖然我在別人眼里是一個成績不好的人,可是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會努力,不想被別人瞧不起。學生深刻感受到:從來到人間的第一刻起,誰人不是懷著期待和美好的心情想要璀璨地度過一生呢?
[教師點撥提升]無論外界的風雨如何,不管自己的境遇和條件如何,我們活著都是有意義的,我們要像苔一樣學會愛自己!生活的信念就如但丁的那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p>
[課后反思]《苔》這首詩托物言志,在“苔”成長的生命歷程中,融入自我成長歷程,抒寫對于生命獨特的感受。學生想去表達,想去抒發情感恰恰是因為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深度走進文本,深度走進作者精神,同時通過文本讀出了學生內心世界的雙向結合,推動學生感受樂觀的生活態度,提升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上實現有效達成。
教學案例三:語文課文《一碗陽春面》與養護精神,活出生命的精彩
教學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十課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我選擇的是初一語文課本栗良平的作品節選:
我們就是14年前的大年夜,母子三人共吃一碗陽春面的顧客。那時,就是這一碗陽春面的鼓勵,使我們三人同心合力,度過了艱難的歲月。
請你仔細回憶一下這篇我們曾經在語文課本上學習過的文章后回答:
①請你大膽地設想一下,文中的兩個年青人和他們的媽媽在那一碗陽春面之后發生了什么故事?
②文中的他們為什么再一次回到面條館?
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學生發言:“面對挫折時,我們經常會感到不舒服、難過、委曲等,有的時候會在沖動下做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還有一位同學說:“以后我再也不惡語相加我的父母了,每次遇到難事的時候,我就把情緒撒在他們的身上?,F在想想,父母也會很難過我的表現的?!?/p>
[教師點撥提升]吃面的經歷是一種向艱難的生活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頑強不屈的奮爭。美麗誕生于樂觀地面對磨難,我們的人生依然如此,生活中難免有挫折。正如紀伯倫所說:“除了通過黑夜的道路,人不能到達黎明?!?/p>
[課后反思]利用學生熟悉的語文素材,從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角度拓寬了學生觀察世界的視野。用教材之外的語言文本,實現了生本的再次對話與交流,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體驗、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簡介:汪勇(1978—),男,漢族,安徽合肥市人,中一,碩士,研究方向:思政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