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朋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建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學會學習強調學生的學,與教育界一直以來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學為中心是一體兩面的。而在學會學習中,自主學習是重要內容。隨著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自主學習成為培育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筆者以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為例,進行基于自主學習的教學內容整合嘗試。
一、整合教材,板塊清晰
關于本課,教科書以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區的開發三目內容呈現。這三目之間的聯系并不明顯,這使得教學內容出現了邏輯上的斷裂。而且,本課內容比較繁雜,涉及的朝代較多,同時涉及學生比較陌生的經濟發展。按照教材順序講,學生得到的都是相對細碎的知識點,對整節課沒有整體感知。因此,筆者在反復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最終結構化了整節課,將核心問題確定為江南開發問題,以江南開發來構建問題鏈。筆者以古詩《憶江南》貫穿整節課,從何處是江南、江南何以好、江南何處好、江南為何好幾個板塊來進行學習。這樣結構化的好處是學生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學習哪方面的內容。江南何處好和江南何時好落實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從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學習。江南何處好、江南何以好則通過圖片、史料、地圖等方式來落實史料實證,通過學習,學生理解江南經濟發展的表現和原因。而回味江南這個板塊則結合鄉土史,學生通過今日常州之美生出家鄉美的自豪感。
二、化繁為簡,表格化推進自主學習
本課涉及的朝代有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五個王朝,學生需要學習朝代的基礎知識,包括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及朝代典型特征。每一個王朝去細細講來,既需要大量時間,又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五個王朝采取大致差不多的方式,學生也容易感到無聊和疲憊。有鑒于此,筆者設計表格,表格中給出部分信息,請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和相互交流來解決基礎知識,在解決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漫畫來解釋“王與馬,共天下”,通過聞雞起舞和中流擊楫兩個成語,學生自主得出有志之士北伐,這些都是東晉政權的特點。在南朝部分,給出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的地圖及王朝起止時間,讓學生自主尋找共性的內容,學生通過讀圖可以找出王朝存在時間短及都城都在建康,地理位置大致相同的共同點。
在江南地區開發的時間上,出現了多朝代信息,朝代信息雖然煩瑣,但是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找出并相互交流。因此,筆者通過表格化來整合朝代信息,輔助以漫畫、成語解決這部分知識。
三、化呆板為形象,多手段助力自主學習
本課中,江南地區的開發體現在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這些內容的呈現方式并不貼近學生生活,不夠生動、形象。因此,為了讓學生對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有更直觀的感受,筆者給出了一幅地圖冊上的地圖,學生自主尋找并討論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學生從地圖中看到制瓷、水稻等的重要產地都在江南地區,從而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學生通過地圖初步理解江南地區開發表現后,在農業方面,筆者提供了水稻、耕犁等更直觀的圖來讓學生感受江南地區農業的發展狀況。在手工業上,選取了青瓷的典型代表雞首壺,讓學生根據圖片發表意見,再通過國寶檔案中關于雞首壺的音頻來加深學生對雞首壺乃至手工業的理解。商業方面,則以建康為例,通過人口數量和城市商業來印證城市的發展。在對外貿易上,出示東晉玻璃杯的圖片,學生通過產地得出此玻璃杯來源于羅馬或波斯,從而印證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筆者在這部分,通過地圖、圖片和音頻等方式把呆板的經濟發展表現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素材和可能性。
四、化簡為繁,史料支撐帶動自主學習
本課表述江南地區開發原因用了200多個字,教師可以畫出來讓學生讀熟,也可以簡單解釋,但筆者認為這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因此,在本部分,筆者化簡為繁,尋找對應史料來支撐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以北方人南遷,帶來勞動力、也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為例,筆者采用了許輝、蔣福亞主編的《六朝經濟史》的一段話:《齊民要術》記載,當時中原農業生產工具不下30種,隨著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可以斷言,必然會把生產工具攜帶而來。……適合南方水田生產的犁、耙等之類的工具日臻完備和系統……火耕已非唯一的殺蟲施肥的方法,糞肥被廣泛使用,綠肥也日益普及。學生通過這段材料,就可以得出結論,既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又發展了史料實證。在這一部分,筆者通過幾則材料,實證了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基于自主學習的教學內容整合,首先關注的是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關注結構清晰、史料實證,提供給學生形象生動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最后,通過問題鏈,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實現歷史學科的教育追求。
參考文獻:
[1]何飛燕,張祿佳.基于問題的教學內容整合:以隋朝的興起與滅亡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1).
[2]張萍.范導式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