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炎華
(北京博研九部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建立財務預警系統,其目的在于有針對性地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做好財務風險的防范工作,避免企業陷入財務危機,保證企業資金的流動性,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為使企業財務預警系統具有前瞻性、真實性以及系統性等特征,所選取的指標應包含運營能力指標、償債能力指標以及現金流量指標等,可以準確反映企業的財務和經營狀況,使財務預警系統能發揮作用,幫助企業規避財務危機和金融風險。
財務預警系統不同于一般的財務管理,它以企業信息化為依據,通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及數學模型等手段,圍繞企業的財務報告、全面預算以及經營數據等,實現對企業經營、財務的全面、動態、實時監控,根據財務狀況所出現的異常征兆及時進行財務風險防范和財務結構的調整,進而保護企業財產,規避風險。因而,對于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企業而言,財務預警系統的構建,具有以下價值。
財務預警系統會對企業財務、經營進行動態、實時監控,通過財務信息和相關經營數據等,向管理者提供企業的財務數據。管理者可根據監測結果與核心指標的對比,了解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一旦數據出現異常,能快速地找出問題并制定對策,進而規避財務風險,避免企業陷入財務危機[1]。
財務預警系統通過將監測數據與正常數據進行對比,根據偏差查找原因、制訂改進方案,從而及時調整企業經營戰略和財務管理方式等,有效化解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持續性地進行改進、調整,使企業保持正常的運轉狀態。
財務風險隱患的存在,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由于后金融危機時代具有矛盾集中爆發的特征,為避免潛在的財務危機爆發,企業需要不斷修正財務管理和生產經營所存在的偏差,以優化企業財務結構和治理結構。財務預警系統可通過對企業管理、經營與財務的監控,幫助企業修正財務管理以及生產經營的偏差,進而消除財務風險隱患[2]。
企業信息化是財務預警系統的基礎。在財務預警過程中,企業經營、財務狀態的監測都非常依賴數據,數據的獲取、采集、整理等,都取決于企業信息化程度。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對財務風險的識別與判斷都不能以經驗為主,要以指標、數據為準,否則將難以保障財務安全。目前,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財務預警系統對企業財務、經營狀態的監測、判斷比較片面。對于市場供需出現的一些不穩定因素,財務預警系統難以進行及時識別與判斷,進而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為此,提升企業的財務預警意識,提高企業財務的信息化程度,是十分重要的。
財務預警缺乏制度支持,缺乏全面的財務預警制度和責任制度。雖然不少企業根據行業發展需求制定了對應的財務制度,但在企業財務管理和經營發展過程中,這些制度執行力度不強,對財務風險的預警效果也不高,財務預警系統在效能與目標上與預期具有一定的差距,導致財務預警系統無法發揮有效作用。另外,多數企業將重點放在了經營上,對財務管理的制度建設缺乏關注,特別是財務預警系統相關制度和制度執行方面,還有著比較大的提升與發展空間[3]。
風險預警并不是某一個企業能單獨做到的,因為預警的前提是能獲取完整的財務預警信息,并能在信息平臺上進行監測數據和正常數據的對比。企業構建財務預警系統時,要獲得必要的信息支持,風險信息共享機制能助力企業財務預警機制的建設,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后金融危機時代,行業風險的影響是全面性的,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的建設包含了財務風險指標識別、財務風險分析、財務風險響應和財務風險監控等,基于動態市場環境實現相關信息資源的整合,是進行風險識別、分析以及響應的關鍵。因此,就必須要打破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狀,構建風險信息共享機制,以突破諸多壁壘實現行業風險信息共享,為企業財務預警系統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便于發揮財務預警系統的效能[4]。
為保證財務預警系統能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預測和對企業財務與經營狀態進行全面檢測,就要針對企業的特點,將定性分析與定量指標結合起來,基于企業財務體制現狀,構建財務風險預警機制,進而實現對企業財務、經營相關數據的全面分析,全面反映出企業的財務風險,及時處理好財務風險。后金融危機時代下企業出現財務異常,一是因為企業沒有按照約定期限償還債務本金和利息所造成的融資風險,二是企業缺乏足夠的現金流量,導致企業現金流轉存在問題。
對此,企業在建立財務預警運行機制時,要根據企業財務體制設計完善的財務預警處理流程,大體上劃分為以下3 個部分。一是征兆分析。根據企業的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進行分析判斷,避免財務風險的產生。同時,選取償債能力、盈利能力、運營能力、現金流、資產比率、企業管理能力、企業整體素養以及企業外部信息等指標進行預警指標體系綜合評價,以此構建預警分析模型。二是成因分析。一旦企業出現了財務風險,就要深入分析風險產生的原因,從而快速找到風險根源,并反饋給危機處理中心。三是治理對策。其負責應對財務風險,成立危機處理小組,根據風險根源及影響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3]。財務預警運行機制如圖1 所示。

圖1 企業財務預警運行機制
財務預警系統的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項目,企業管理者不僅要具備較強的風險意識,還要健全現有的財務預警相關制度,進一步落實財務預警崗位責任,從而加強財務風險預警的風險防控效果。企業在財務預警系統建設中,要將風險防控與財務管理方面的制度結合起來,為財務預警提供最大限度的制度與體系支持,為財務預警系統構建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在財務預警制度建設中,不能僅依靠財務部門,要從全局高度動用整個企業的力量,構建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實現對財務預警崗位責任制度的構建與執行。此外,企業還要將財務預警與員工激勵機制對接,以提高員工對財務風險預警的重視程度,通過多元化的激勵提升財務預警效果,為財務預警系統建設提供各個層面的保障。
企業在行業發展中要學會風險共享,唯有共同承擔風險,才能最大化地降低風險對企業生存、發展的威脅,更快、更好地規避財務風險。構建行業信息共享平臺,也是為了進一步促進企業共享風險信息,打破制度、體系的限制,使企業能及時反饋財務、經營所存在的風險因素,便于獲取行業風險信息,以滿足財務預警系統的信息需求。就當前市場運營情況來看,由于挑戰和機遇并存,企業要提升風險抵御能力,才能在危機中尋求轉機。信息共享就意味著企業能獲取的行業信息增多,與其他企業之間的溝通、互動、合作也會增加,可以減輕財務風險對企業整體造成的影響。
后金融危機時代,對于企業而言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企業要加強對財務風險的防范和抵御,建立起財務預警系統,有利于管理者及時察覺財務風險并快速地采取對策,避免陷入財務危機,保證企業資金的流動性,糾正經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