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芳,黎偉麗,蒙素娜,覃建芬
(廣西城市職業大學,廣西 扶綏 532199)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中國企業乘風破浪走向全球市場之際,如何更好地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熟悉口岸經濟貿易的國際化專業財會人才,是擺在“一帶一路”沿線企業、教育機構、會計行業監管機構和行業組織面前的一個難題。依照目前的發展情形來看,中越邊境地區對涉外會計人才的培養還比較欠缺,亟需加強。目前,我國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比如,2018 年度廣西城市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越邊境口岸經濟對涉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GXCCJG2018B003)、2019 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越邊境口岸經濟對涉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GXGZJG2019B020)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本文將對中越邊境對涉外會計人才的培養進行具體的探討,以使中越邊境地區會計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中越邊境經濟市場的需求,進而促進我國邊境地區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為了進一步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商資金,加快我國參與國際經濟發展的步伐,促使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要求會計這一國際商業語言應進一步提高其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增強其透明度,以有利于會計信息用戶在進行籌資、投資、經營決策時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避免決策失誤。這就要求各國會計在處理具體會計事項時,應遵循統一規定。
隨著我國其他具體會計準則的陸續出臺,會計法律、法規、準則、制度的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我國會計必將全面與國際慣例接軌。面對我國會計國際化的形勢,我國的高職會計教育也需要隨之創新,逐步引進“中外合作辦學”的教育模式。而對邊境地區而言,面向東盟的中外合作辦學通過師資互聘、合作辦學、交換生等方式,可以讓雙方合作共贏。共同培養適合兩國發展的涉外會計人才是相當有必要的。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會計國際化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同時全球性的資源配置、籌資、投資、貿易已經形成了一個經濟網,越是強大的企業越要在世界范圍內實現最優化資源配置以取得最大經濟效益,這便要求采用一種真實、公允的會計語言來協調經濟市場的發展。隨著世界各國雙邊和多邊貿易的不斷擴大,包括以往的商品、勞務和現代科學技術在內的交易活動日益增加,在世界經濟貿易談判過程中,必然要對雙方的財務信息和財務狀況做充分而全面的了解。但是目前,這樣的涉外會計人才非常匱乏,特別是熟悉中越邊境口岸經濟的會計人才。為了促進口岸大通關建設,只有配置熟悉相應業務的會計人才,才能促進國際雙邊貿易更好地發展。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中越邊境地區對涉外會計人員的培養力度不斷加大,越南很多高校也確立了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在不斷優化和完善。
一要體現大類培養的特點。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要有條理性,第一學年主要學習英語課程,注重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然后在第二學年開始學習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在學習過程中要由淺入深,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要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各種各樣新穎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去發展自己的愛好,讓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三要堅持適應社會需要的原則,對中越邊境的經濟發展要實時追蹤,根據社會經濟的實際發展狀況調整教學大綱,增加一些與社會相關的課程,同時刪減一些不必要的課程,盡可能讓學生發展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四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強化學生的社會實踐。涉外會計人才要有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大實踐環節的比重,同時在寒暑假可以適當地給學生提供一些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鍛煉自己,提升自己。除此之外,在大四期間,教師要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到國外進行實習,提前讓學生了解國外的經濟發展狀況,感受國內外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與不同,這樣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1)為了加強涉外會計人員的專業能力,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在課程設置方面還需要逐步進行優化。一要優化課程體系。中越邊境地區對涉外會計人才的教學需要根據經濟的發展不斷進行完善,可根據社會經濟對人才的需求適當地增減課程。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可以將課程教學大致分為幾個層次,逐級講解,促進學生更好地消化知識。二要增加英語課程,中越邊境貿易需要與東盟國家打交道,所以提升會計人員的英語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開設英語課程要在總學分保持不變的基礎上開設,同時增加實踐環節,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三要具備一定的商務越南語的基礎。四要熟悉國際貿易的形勢及政策。五要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落實。對于邊境地區涉外會計人才的培養要設置專門的課程教學體系,借鑒國內外一些優秀的教學經驗來完善自身的教學課程體系,構建屬于自己的特色精品課程,加強教學內容之間的銜接性。
(2)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優化。根據培養目標定位,課題中除了要培養具備財會基本理論及技能的常規課程外,建議增加國際會計、國際貿易理論、商務越南語、商務英語、財務大數據、Rython 語言等課程。教學內容中稅法課程側重于關稅、進出口環節的稅收征收管理及相關理論;經濟法課程中側重分析邊境貿易相關的政策法規;國際貿易理論課程中側重中越邊境貿易形勢及相關政策理論;Rython 語言課程中側重數據清洗、分析、處理等內容的教學;商務英語課程中側重培養實際應用能力。在教學方法上,建議采取理實一體的教學方法。
因為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特點,對涉外會計人才的英語能力要求極高,所以在邊境地區很多高校都設置了英語課程,并且在學生剛入學就開始讓學生開展英語課程的學習。由于邊境的工作需要,對涉外會計人才的專業課程設置大多是全英文的,這樣的安排能夠方便學生更好地適應以后的涉外工作。很多邊境高校在第一學年就大量開設英語課程,每周的英語課程教學占到所有課程的50%,注重提升學生在英語方面的聽說、閱讀、寫作以及會計英語應用等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第二種語言的困難,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順利地在之后的專業課程中聽得懂教師的全英文講解。
一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會計教師隊伍,不斷提高教師的英語交流應用能力,使其教學由單語種教學向雙語教學發展。教學中,注重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提高課堂質量,并使學生了解到會計專業的最新技術和發展趨勢。另外,積極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國際會計專業教師到校任教,豐富課堂中的實踐案例,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優化課程設置,通過課程整合、重組、增刪等途徑形成新型的涉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三是設置仿真的涉外會計模擬實訓室,引入外資企業的全英文財務會計報表,讓學生解讀。四是與穩定發展的涉外企業進行合作,每年定點安排學生到涉外企業實習,使學生能在學中做,做中學,通過校企聯合的培養方式,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中越邊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涉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國家必須要加大對涉外會計人才的培養力度,不斷完善涉外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會計人才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