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雨竹,王 迪
(佳木斯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1956 年,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達特茅斯學院一場小型會議上,約翰·麥卡錫、赫伯特·西蒙、克勞德·香農等學者共同研究、探討如何“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這一概念[1],自此人工智能學科誕生。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為“人工”和“智能”的組合[2]。
對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學者有著不同的解讀。美國斯坦福大學N.J.尼爾森博士認為:“人工智能是關于知識的學科——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并使用知識的科學。”[3]史忠植、王文杰在《人工智能》一書中提出:“人工智能是當前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及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不斷涌現的形勢下產生的一個學科,也是一門涉及數學、計算機科學、哲學、認知心理學和心理學、信息論、控制論等學科的交叉和邊緣學科。”[4]
從2017 年開始,財務智能機器人相繼問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隨著人工智能在各個工作領域的融入,各項工作的流程、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工作輸出效率到工作附加值,甚至是利潤產出,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從會計行業來講,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改變了原有的工作管理模式,各個工作環節都有了顯著的改進,同時更為貼近“無紙化辦公”。目前,市場上已然出現大量專業化程度很高的財務軟件,各企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等見證了人工智能和會計行業的深度融合。表1 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推出的財務機器人的應用概況。

表1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推出的財務機器人應用概況
1.3.1 提高傳統財務處理效率,提高財務工作附加值
在信息化、大數據環境下,無論是在企事業單位,還是事務所,完全依賴傳統財務的手工處理方式完成所有賬務工作是相當耗時和煩瑣的。財務人員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整理、錄入基礎憑證數據,導致很多高附加值的工作,如分析財務報表、資金預決算、銷售報告分析等無法進行。
會計行業應用人工智能,可以將財務工作人員從高強度的、枯燥的基礎會計工作中解放出來。以金蝶推出的財務機器人小K 為例,其將基礎的財務工作如審單、收付款、記賬、納稅、報表、合并等基于后臺規則,實現批量、自動化處理,甚至可以將員工信用等級進行劃分,自動審核信用等級高的員工提交的業務單據。通過智能審單,財務審核自動化率達到70%,大大減少了人工介入,省卻財務人員在數據錄入上花費的大量時間、精力,將會計人員從煩雜、瑣碎的基礎核算工作中解放出來,獲得專業技能提升的機會和時間,使會計人員向管理型、復合型等具備更高職業技能和職業敏感度的人才方向發展。
企業也能夠依據崗位需求,對員工的崗位分配進行合理調動,進一步解放出因為基礎核對工作人手緊張而臨時借調的工作人員。也能夠對績效不佳、崗位冗余的工作人員進行結構性調整與優化,從而進一步加強會計團隊內部的團隊度與忠誠度。同時,面對不可或缺但崗位枯燥度極高的基礎工作,使用人工智能能夠大大減小崗位工作人員的流動性,因而能有效緩解因為人才流失而帶來的招聘、培養、交接等一系列問題。如此對比,可以發現人工智能機器人的職業穩定性遠高于人類。
1.3.2 填補傳統財務處理漏洞,減少基礎財務信息錯漏
在實際工作中,對于每項會計處理,個人判斷、選擇不同,不同的會計人員對業務處理方式也存在差異,因此,其中存在錯漏風險,繼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當期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如果未能得到如實反映,管理層進行生產經營決策勢必會出現決策上的偏差。另外,出于自利目的,決策者可能會要求財務人員進行造假、舞弊,以達到偷稅、漏稅等目的,那么,會計信息勢必不準確,國家稅收就存在流失風險。
人工智能應用于會計行業,在技術程序層面,可盡量減少人為干預。人工智能軟件中,每一個角色擁有唯一賬號,后臺分配好工作權限,每個人對自己的賬號負責,有效避免傳統手工階段、電算化階段工作邊界不清晰,職責權限分配不明確而造成的工作失誤和相互推諉。當出現操作問題時,可通過后臺操作日志找出對應錯誤環節,直接對當事人進行問責、追責,保障企業利益。因此,人工智能的引入不管是從會計信息正確度方面還是從杜絕造假、舞弊方面,都可自源頭處進行控制,輔以法律監控、公司道德建設、審計等操作,可填補傳統財務處理的漏洞,保障基礎財務信息的準確度。
1.3.3 顛覆傳統賬務處理流程,推動財會職業架構升級
當下主流會計核算仍是電算化。會計賬務處理流程為,財務部門按期以原始憑證為依據編制記賬憑證,編制各類明細賬、總賬,出具財務報表,這樣一來,財務數據反映出的市場變化相對滯后,并不能實時反映。在財務電算化基礎上升級的人工智能,無疑顛覆了傳統財務處理中的按期出具財務報表的工作模式,可實時進行財務信息處理,動態反映公司經營狀況,更利于管理層進行決策。
人工智能替代傳統財務崗位中的諸如出納會計、核算會計、統計會計、資金會計等,并不能替代財務管理職能,未來會計行業的崗位更加細化,除了管理會計方向,也有可能出現環境會計、人力會計等新興崗位,賬務處理方法也會更加多樣。人工智能的引入顛覆了傳統財務處理流程,使流程更快、更準確,在此基礎之上,推動財會職業架構升級,職業崗位分類更加細化。
2.1.1 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減少工作失誤
會計工作較為特殊,管理層決策、國地稅申報數據必須嚴謹,那么對數據的精準度、精確度的要求不言而喻。通過人為在計算機上設定既定程序并運行,可高效、省時地完成財務基礎工作,減少人為操作帶來的基礎數據錯漏,保證會計基礎信息的準確度;同時,對人工依賴度較低,財務崗位減少,各個崗位之間的關聯度下降,可減少人員之間溝通不暢引起的時效性不佳的問題,降低企業的人力成本。
2.1.2 有效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
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減少了基礎財務崗位的需求量,可降低企業成本,在營收不變的情況下,利潤得到了提升。企業為了增強自身實力,會將利潤投入技術更新,使企業更具創新活力。同時,新技術的引用會倒逼會計行業進行更新升級,推動會計行業人員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形成創新文化氛圍。
2.2.1 會計工作者的失業率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提高
傳統會計崗位勢必被機器所替代,會計人員自然不需要配備很多,“越老越吃香”的年代將一去不復返。未來,公司的會計工作者要會操作人工智能會計系統,只會做賬的“老會計”將面臨淘汰,所以,大量從事基礎性工作的會計人員的失業率將提高。同時,會計工作的門檻直接被抬高,財務工作的重心不再是基礎繁雜的會計工作,而是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管理會計工作。新的會計工作者,必須同時具備過硬的專業會計知識和較強的計算機使用能力,才能跟緊時代步伐,不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2.2.2 容易導致關鍵信息泄露風險,危及企業數據安全
由于人工智能要完全立足于互聯網技術之上,很多內容都是存在于互聯網中,這種形式在提供了很多工作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通過設定的計算機程序,人工介入基礎會計工作將會減少,程序也容易被黑客篡改或植入木馬,可能導致會計數據核算產生偏差、系統癱瘓、關鍵財務信息被竊取,或被敲詐勒索,或被有心人加以利用,不管何種方式,都會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
“會計”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3 000 多年的歷史長河并沒有把會計行業淹沒,反而越發興盛,證明會計行業是非常重要的,且其跟隨歷史潮流不斷螺旋式上升、進步。在人工智能時代,會計人員應該調整好自身狀態,接納新事物,向新型會計方向轉型。從僅僅關注數字及數字變化轉化為關注數字背后的含義、變化原因,輔助管理層制定更為合理的短、中、長期規劃,戰略決策。與此同時,實時監控公司運營狀況,及時調整規劃、戰略,幫助企業走得更高、更遠。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財務機器人正在逐步取代基礎工作人員的職能,基礎會計人員逐步被淘汰,但企業的發展、戰略與規劃各不相同,以固定的程序模式,得出的結論并不能支持企業發展,只能通過人工來完成。會計工作人員應積極提高自身實際操作能力,不斷進修、學習,深入研究與公司運營相關的資本運作、稅務籌劃,提高自身的管理、決策能力。如果對傳統會計工作一味地堅守,就只會被淘汰。會計工作人員在掌握專業技能基礎上,同時應掌握計算機、管理學、營銷學、財務管理、稅收籌劃等知識,并善加利用,才能順應時代發展,在人工智能時代如魚得水。
會計在整個經濟社會運行體系中至關重要,人工智能技術對會計領域的沖擊不會導致會計行業消失,會計行業面臨的,不過是以技術手段的革新形式帶來的會計內部的職能邊界、行業邊界以及市場邊界的變化。而會計基礎工作人員要向管理會計角色轉型,基于信息化時代的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以專業會計知識為基礎,分析企業經濟效益產生背后蘊含的深層次原因,在企業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提出成本控制方案、銷售控制方案、預決算控制方案,為企業的發展和治理制定框架。這些分析決策、規劃活動必須基于企業自身定位、發展戰略、社會責任和市場環境等多種因素,這是僅僅依靠人工智能系統無法完成的。
人工智能與會計行業是相輔相成的,不能戴“有色眼鏡”排斥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將會計從業者從傳統的繁復、冗雜的工作中解救出來,也對會計從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代的會計工作人員,應努力地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同時具備財務類、稅務類、管理類、營銷類等學科的知識,轉變心態。人工智能的發展勢不可擋,人類大腦自主思考的能力也無法取代,會計工作者只有積極求變,向管理會計、復合型人才轉型,才能追上人工智能的發展步伐,實現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