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娟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江蘇無錫 214100)
“學生是帶著有關世界如何運作的前概念來到課堂的?!苯處煴仨氈朴喣軌虼龠M和完善學生思維活動的教學方案,以學生的前概念為基礎,讓學生呈現、改變前概念,形成科學概念,建構正式的學科知識體系,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為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以問題為載體,促進學生對復雜知識的理解,使其學會將所學知識遷移到生活中去,從多角度地看待生活,踐行道德和法律,提升活動實效。
活動的四個環節及其聯系:

(注:第一個環節設置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第二個環節暴露學生的思維,第三個環節完善學生的思維,第四個環節固化學生的思維。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不斷反思內化對事物的認識,對知識的理解,認同新的觀念,最終解決問題以至踐行。)
奧蘇貝爾認為,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向學生介紹一種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背景觀念材料”,不但能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而且能幫助學生找到知識的生活意義。
道德與法治學科強調對學生“三觀”的教育,強調道德的內化和運用,以提升學生的精神生命為宗旨,引導學生理解道德知識,運用道德知識來指導生活。七年級教材中,強調生命至上、尊重他人生命;八年級教材中,強調要尊重他人、知禮識儀;九年級教材中,強調要融入社會、服務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在實際的學校生活中,“吃飯奔跑”現象時有出現,學生跌倒、沖撞他人等事故也時有發生。改變這一現象與道德與法治教材知識是相符的,有利于學生的有意義生活。
活動的第一個環節設置兩個問題。問題1:學習了相關學科知識后,你覺得校園中的哪些現象是與之不符的。問題2:迫切需要改變的現象是什么?在問題1的引導下,學生發現講臟話,教室里大聲喧嘩,課間不文明休息,“吃飯奔跑”等現象不符合禮儀、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問題2的引導下,學生認為“吃飯奔跑”問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
這兩個問題將生活中的現象和學科知識聯系起來。教師通過設置這樣的問題,不僅能發現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話題,還能對學生的前概念有一個了解?;顒泳鸵源藶樵c激發了學生的思維。
在經典的兒童故事《魚就是魚》中,魚通過青蛙的描述了解了陸地上的各種事物,于是陸地上的每種事物都帶有魚的形狀:人是用魚尾巴走路的魚,小鳥是長著翅膀的魚……因此,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前概念?,F代學習觀認為,人們用已知道和相信的知識去建構新知識和對新知識的理解。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教師只有讓學生意識到其前概念的缺陷,才能用新的知識去彌補這些缺陷,幫助學生構建出更完善的思維模式,進而讓學生能夠內化知識并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設置兩個問題。問題1:為什么要選擇“拒絕吃飯奔跑”這個話題?(學生回答,這是比較嚴重的不文明行為)問題2:如何“拒絕吃飯奔跑”?(學生回答,要用校紀校規來處罰)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們看出學生既沒有內化知識,也沒有從多角度思考。在活動中,教師通過啟發學生從禮儀、尊重生命、價值觀、法律、道德等角度思考問題。于是學生就有了以下的認識。
1.原因分析。每天中午吃飯的鈴聲剛剛打響,便會有一群群奔跑的身影直奔食堂,散亂的隊伍,沖刺的人群,都只是為了吃上一口鮮美的飯菜,為了趕時間奔跑買飯,為了買到可口的飯菜。而第三、四批的初一學生更是瘋狂,一部分原因是第一、第二批學生大量購買飯菜,還有初二、初三的學生竄樓層買飯。
2.后果分析。①在奔跑中發生學生撞傷問題、擁擠踩踏事故;②校園、食堂擁堵,雜亂無章,學生上課時心不在焉,都急著去食堂;③學生跑步后立即進食會引起胃酸分泌減少,影響對食物的消化,會引起胃病。
3.現有措施分析。①志愿者。優:可以通過扣分進行提醒。缺:有同學仍然我行我素,有志愿者包庇同學。②教師。優:有效提醒,阻止奔跑學生。缺:教師人少,難以管理學生。③班長。優:有效管理班級隊伍。缺:學生人數太多,不方便管理。
4.方案制訂。①用多種方式宣傳危害;②加強學生防范意識,由班主任和班長進行協作,吃飯時整隊;③設定規則和班級評優聯系起來;④每班設置去食堂的規定路線,在食堂至班級的路中設執勤教師或志愿者,對出現散亂的班級、奔跑的同學,給予相應班級的扣分;⑤在可控范圍內,建議所有同學不要大肆購買,合理飲食;⑥針對初二、初三學生,應嚴格整隊,引導其下課有秩序地排隊去食堂,禁止其竄樓買飯;⑦食堂每一批可以提供一到兩個不同菜色;⑧在班級到食堂的路上安插志愿者或執勤教師;⑨聯系德育處,將此問題的嚴重性告知,引起更大重視;10與教師協商,統一年級制作黑板報;11在廣播站或升旗儀式上播報此問題以宣傳。
觀察這些認識,我們不難發現,與前概念相比,學生在第二個活動環節中對“拒絕吃飯奔跑”活動的認識更進了一步,他們開始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問題存在的危害,現有措施的利弊,解決問題的方案,其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學生的前概念正在轉向科學概念,其思維能力有了提升。
在活動的第三個環節,學生上臺以語言的形式把他們的思維展示給同學和教師,進一步完善其科學概念,其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活動的第四個環節,教師和同學對學生展示成果進行評價,指出其不足之處,學生反思其思維方式,提升和固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從而促進其思維能力的提高。
“拒絕吃飯奔跑”的活動,緊緊圍繞學生運用和內化學科知識展開,其以學生的前概念為基礎,以將學生的前概念轉換為科學概念為目的。通過活動的四個環節,學生認識到“吃飯奔跑”現象不是單純的不文明現象或違紀現象,而是一個需要從原因、措施、行動等多方面來思考的生活現象。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對學科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又將學科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基于實踐的認識過程,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一個人有什么樣的觀念和思維,就會有什么樣的行動。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活動的反思,可以讓學生在獲得新認識的基礎上,用新的認識再次看待生活,思考個人應該為“拒絕吃飯奔跑”做出什么樣的行動,并努力踐行。這樣一來,學科知識就不再只是書本知識,而是鮮活靈動的行動指南,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會得到發展。
總而言之,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前概念,在活動中不斷讓學生暴露思維,重構學生的思維,重視展示、評價、反思對學生思維的促進作用,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