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鎮濱江初級中學 曹建業

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運用長遠且全面的態度看待問題,將所學定理、公式、數學概念在具體問題情境中靈活運用,使他們有更強的洞察力來看待和分析問題,對事物的對比、推理和反證生成更準確的感知。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科素養不斷形成呢?
基礎知識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思維根源,因此,我們要按照學生主體原則,對模塊知識、主干核心知識、重點難點知識、課標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突破,同時精選有思維性的簡單基礎題、有針對性的重點典型題等多種題型進行過關訓練。需要注意的是,對基礎知識進行過關訓練時,要兼顧知識宏觀體系,重點圍繞課標點、易考點、易錯點、主干點、薄弱點等知識進行。如在教學“變量與函數”的內容時,深化了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后,就可以針對函數解析式這個重點做重點練習,而對變量和向量的問題,則宜滲透在函數解析式的練習中進行思維練習,不需要呈現專門練習。這樣,學生掌握了函數解析式的基礎,對后面函數圖像的學習就輕松多了。又如,關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內容,教材采取了“概念—解法—應用”的編排結構,即先呈現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導入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學習,再讓學生根據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概念學習其解法,最后在實際問題中通過靈活應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啟迪學生思維。教材這種安排,也是基于基礎知識對思維形成的基礎性作用而進行的。
數學是最需要調動和激發學生思維的學科,離開了思維,數學素養的培養就無從談起。因此,我們需要想方設法,通過情境創設、小組活動、問題辯論、自由交流等多種形式營造生動自然、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師生平等交流,學生充分思考,放飛思維,解除傳統課堂模式下被束縛的身心,智慧點滴在碰撞中生成,思維火花在激情中點燃。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相交線”時,我們可以呈現一些立交橋上的鋼梁和鋼索、象棋盤上的橫線豎線、筆直的高速公路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素材作為導入情境,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相交線、平行線,引導學生借助于生活中的幾何知識對相交線、平行線建立直觀和形象的模型。本課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握緊剪刀的把手,就能很順利地剪開各種物體”。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在討論后發現,握緊把手時,兩個把手之間的角漸漸變小,剪刀刃之間的角也相應變小,直到最后將物體剪開。此時,我們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根據剪刀構造畫出一個幾何圖形,讓學生認識到剪刀構造的本質就是兩條相交的直線,剪刀刃之間的夾角就是相交直線所成的角。這樣,學生就知道可以利用角的數量關系去研究兩條直線相交的位置關系了。這種通過情境創設、師生交流而進行的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充滿學科趣味,充滿生活味,很好地激發了學生自主思考和思維形成。
數學學科中不少概念較為抽象,學生要對這些概念做到真正理解與靈活應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實,數學概念有廣闊的思維探索空間,數學概念的學習應是充滿思維探索的過程。學習數學概念時,我們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自然生成對概念的認知,對概念理解達到由內化到固化再到靈活運用的程度。如對于“算術平方根”的概念,我們可根據教材所給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根據正方形的面積求邊長,然后要求學生通過表格填空,求幾個不同面積正方形的邊長。這樣,學生通過對不同面積正方形邊長的計算就形成一般規律的認知,感受到這些問題與已學的根據正方形的邊長求面積正好是一個相反的過程,從而抽象出問題的本質就是根據一個正數的平方求這個正數的問題,水到渠成地引出算術平方根的概念。這種教學方式,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探究活動對算術平方根進行自主感知的基礎上來歸納概念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是有內化的,學生學習是主動的,學習效果當然也是事半功倍的。因此,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對概念性問題、重點難點問題、生成性問題、應用性問題等設計針對性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挖掘各種問題中的思維空間。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思維是數學素養的核心,在各項數學能力中起決定性作用。初中生處于一個思維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新時代下的初中數學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心智特點及新課程標準要求,著眼學生思維形成、素養提升、能力全面發展,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真正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