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鵬,黃惠橋,梁 榕,陳 湘,黃亞芬,羅丹妮,潘 曉,盧舒雨
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西530000
知識動員是指在知識產生及需求的驅動下,供需雙方之間進行知識交流與聯系,從而達到雙方知識共融,促使知識內化并外顯的過程[1-4]。糖尿病作為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病人自己及家屬需要更多的糖尿病知識進行病人自身的健康管理[5-7]。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微信平臺為主的通信技術在糖尿病管理中起著重要作用[8-10]。糖尿病病人在此情景下,會對糖尿病知識進行激化,包括知識的感知、識別、整合、實踐等[11-13]。糖尿病知識動員會發生在基于醫生、護士、病人、病人家屬4個角色知識供需雙方,這就意味著醫生和護士要作為個人或者團體來指導病人及家屬群體對疾病知識的執行行為。因此,收集糖尿病病人隨訪微信群的文本內容對其進行質性研究,分析其所蘊含的知識動員價值,構建糖尿病知識動員模型,使得糖尿病知識最大價值化并進行有效傳播,有利于病人進行自身的健康管理,也為糖尿病病人的院外指導模式奠定理論基礎。
1.1 研究對象 選取研究人員加入的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科糖尿病病人隨訪群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2019年4月3日—2020年8月4日。群成員362人,總發言量7 745次。納入標準:①微信群具有完善管理方案,固定管理員、群成員進群的要求與條件等。②群目的明確,滿足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屬的知識需求,解決院外糖尿病相關問題。③已征求群成員同意,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保證不涉及個人隱私。
1.2 數據收集與處理 確定微信群的數據資料在手機存儲卡中存儲位置,利用手機本身的藍牙傳出功能或硬件導出功能將群聊天內容導出。本研究導出微信群聊天的互動字段,該字段包括微信賬號、微信名稱、消息內容、消息時間、接受狀態、消息類型等。研究者手動篩選文本內容,并關聯公眾號、語音、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格式的相關信息,刪除與該主題無關的其他數據,并規范數據格式,制成標準CSV格式或NVP格式的數據。
1.3 研究方法 收集的文本資料導入NVIVO12中進行訪談資料分析,本次研究以扎根理論為基礎,并將扎根理論的開放式編碼、軸心式編碼、選擇式編碼的三級編碼劃分為兩級編碼:自由節點和樹狀節點[14-15]。自由節點是文本層級的平行編碼,所有資料進行平行編碼后,進一步對自由節點進行同屬歸類、形成概念、提煉主題[16-18],最終形成類屬范疇相同的樹狀節點,對文本數據進行數據結構價值化的研究。如圖1所示。
圖1 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與思路
2.1 微信群成員活躍分布與話題形態
2.1.1 微信群成員活躍分布 在群成員發言的基礎,對群成員個人的發言情況進行計量統計,有270名成員有發言交流,即存在成員的交流互動,仍有少數成員未發言,其顯示為沉默狀態,處于觀看或不關注狀態。
2.1.2 微信群成員聊天內容主題形態 將聊天內容轉化成txt格式,對文本數據進行詞頻分析,得到如圖2所示的糖尿病相關主題,其詞頻分析主要集中在安全、病人、病情、病友、吃飯等方面,這些也是與糖尿病相關知識動員的主題。在對圖2進行去中心化處理后,知識動員在病人群體內部也出現主題的局部聚集效應。
圖2 糖尿病知識動員的詞頻分析
2.2 扎根理論的內容分析
2.2.1 糖尿病知識動員的路徑分析 社會中的互動關系具有方向性[19-20]。根據發言內容與發言時間確認群成員之間存在大量的互動關系。但其知識動員的路徑表現為醫護個人或醫護團體單向傳遞至病人及家屬群體,但在醫護團體內部以及病人和家屬群體中知識動員路徑具有雙向性。見圖3。
圖3 知識動員路徑分析圖
2.2.2 二級節點編碼 根據本研究扎根理論的編碼原則,將文本資料平行編碼為“情感需要”“技能共享”“知識強化”等自由節點,再將自由節點歸類、概念化、確定主題,形成“醫學知識情懷”等樹狀節點。如將“技能共享”“理論知識”“心理狀態”自由節點提煉成“知識呈現表型”樹狀節點。借助于NVIVO12對自由節點和樹狀節點與文本資料進行圖示分析,完全展示出各級節點的相關性以及有向性。見圖4。
圖4 知識動員各級節點關系有向性圖譜
2.2.3 樹狀節點的相關性分析 對樹狀節點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樹狀節點相關性的大小由Pearson相關系數表示其線性關系,Pearson相關系數0.8 ~1.0 為極強相關,0.6 ~0.8 為強相關。表中所有Pearson相關系數>0.8 ,表明各樹狀節點之間具有極強的相關關系。如知識呈現表型與知識存儲方式的相關系數最大,表明兩者的相關性最高,說明知識的呈現表型是知識存儲方式的一種外在體現,知識存儲方式也是知識呈現表型的內在形式,兩者之間具有相互協同作用,可進一步細化分析自由節點相關性。
表1 樹狀編碼的相關性分析(r值)
2.2.4 自由節點的聚類分析 在NVIVO12中,進一步對自由編碼進行聚類分析制成自由節點聚類模型,如圖5所示。可以看出“知識強化”“知識需求”“多媒介方式”“個性化診療方案”等11個自由節點相互作用,動態影響,各自由節點的相關性連線密度均勻,但連線的粗細表示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大小,即連線越粗,相關性越大。自由節點相關性連線內部可形成中心球體,標志著其知識動員的穩定程度,即中心球體越圓其穩定性越好。圖5顯示:雖然各自由節點之間具有相關性,但是相關性強弱不同。知識強化和醫護供給與其他自由節點的相關性連線較粗,說明在知識動員過程中,醫護供給是知識存儲方式的重要基礎,知識強化是在糖尿病病人的知識組織形式中不可缺少的任務和要求。人文情懷及其相近的自由節點與其他節點的相關性連線較細,表示在知識動員過程中群成員之間有人文情懷的體現,但是相對其他自由節點來說,人文情懷稍差,應進一步增強群成員之間的親密度,提高知識動員過程中的人文情懷。
圖5 知識動員自由節點聚類模型
2.3 知識動員的模型構建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構建糖尿病病人知識動員的演化模型,如圖6所示。由于知識動員路徑是整個知識動員過程中的重要鏈接,特別是病人及家屬群體之間的角色互換效應與知識動員是緊密相關的,本研究的知識動員演化模型構建中,病人及家屬群體中出現了內部出現聚集效應,稱為小聚集現象。
圖6 糖尿病病人知識動員模型
3.1 知識動員的演化分析 本研究知識動員的演化過程是多維度的。①群成員的活躍度主要集中在少數成員中,主要以醫務人員為主,負責解答疑惑或微信群管理。群成員在知識動員的過程中,參與度越高,越能滿足自身的需求,還能帶動其他群成員積極參與進來。②群成員的知識動員強度與群內引導話題呈正相關。特別是群內引導話題與病人自身安全直接相關時,病人的討論意愿會大大增加社群知識價值,也能促進病人之間的好感和親密度。③群成員之間知識動員路徑具有方向性,以單向傳遞為主,雙向傳遞為輔。醫護團體在疾病相關知識存儲量上遠大于病人及家屬群體,其知識動員路徑為單項傳遞。在醫護團體和病人及家屬群體中,不同角色對知識的感知與認識決定了知識動員路徑的方向性,并與角色的知識存儲量無關。知識動員路徑越長,對知識的感知與內化越具有價值,表明知識動員效果越好。④病人及家屬群體內部出現聚集效應。病人及家屬作為知識需求者的角色并非一成不變的,在其自己群體內,角色的互換效應與角色本身的知識存儲量以及活躍度緊密相關,角色自身可以在知識供應者、知識需求者、傾聽者之間進行角色互換。
3.2 知識動員的模型構建 糖尿病病人知識動員模型分為模型中心層和外圍層,外圍層又分為模型中層和模型外層。如圖6所示,模型中心層是醫務人員,是整個知識動員中的知識供應者以及知識推動者,也在糖尿病知識主題引導中起著重要作用。模型的外圍層是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屬,是整個知識動員中的知識需求者及知識受益者。隨著者外圍層群體的知識存儲量和主題參與積極性等相關因素的變化,外圍層群體會逐漸發生分層現象,即演變成模型中層和模型外層。知識動員在局部群體中會發生聚集效應,即小聚集現象。小聚集現象的本質是病人及家屬知識需求者的身份向知識供應者身份的改變,也是由于其個人的知識存儲量的增加以及主題參與度的提高,病人及家屬也會成為知識動員過程中的間接知識供應者。糖尿病知識動員路徑越長,糖尿病知識的內化及呈現等效果越明顯,更加有利于糖尿病知識價值化。
3.3 糖尿病病人知識動員的建議
3.3.1 加強糖尿病知識的動員管理 醫護人員進行糖尿病知識的動員管理,主要是為了增加病人本身的知識累積,可以使其長期、有效地控制血糖。醫護人員在不斷學習專業知識、豐富自身知識儲備的同時,應該積極進行與病人自身安全等相關主題的切入,激起病人的關注度。同時也能提高病人的活躍度并積極帶動周圍人群進行主題討論,促進糖尿病知識滲透。管理者也可以針對某個共性或特殊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使得群成員通過共同解決問題而產生自身榮譽感和成員之間信任歸屬感,更加有利于糖尿病知識動員的傳播并形成良性循環。
3.3.2 創建糖尿病知識動員的學習文化 糖尿病知識動員的學習文化應該是知識動員過程中知識價值的內在表現。豐富的學習文化可以促進病人及家屬群體對糖尿病知識的感知、識別、整合與實踐。由于病人及家屬群體的文化、性別等差異,糖尿病知識動員的學習文化應進行跨人文背景的知識融合與展現,形成多元認知的共同學習氛圍。同時,醫護人員更應該關注心理狀態差的對象,積極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并解決現存問題,引導正確的疾病認知觀并樹立血糖管理的正向理念,展現出醫學知識的人文情懷,使其積極參與話題討論,提高個人的活躍度與群體中的影響力,進一步促進糖尿病知識動員的價值體現并形成良性循環。
在糖尿病知識動員模型內,醫護人員與病人及家屬之間構成了知識動員途徑的相互關系,醫護人員散播分享糖尿病知識,不僅能夠滿足病人本身健康管理的需要,也能夠使得糖尿病知識價值化。構建糖尿病病人知識動員模型,明確糖尿病知識動員的驅動力和動員途徑,分析其影響因素,可以加速提升糖尿病知識的交流與共享,使病人可以更好地進行健康管理,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構建模型的目的在于將糖尿病知識內化為外在表現,從而凸顯知識動員的價值,進一步驗證該模型對其他慢性病的管理與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