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明
18.3%的超高同比增速具有偶然性,這是在2020年一季度疫情爆發、中國經濟按下暫停鍵的低基數上取得的。剔除低基數效應后,這種高增速難以持續。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一季度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24.93萬億元,比2020年一季度同比增長18.3%,比2020年四季度環比增長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10.3%,兩年平均增長5.0%。
18.3%,這是中國近30年來一季度GDP同比增速的新高紀錄。面對疫情沖擊,中國經濟在2020年實現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唯一正增長,今年首季繼續保持同比和環比增長,實屬不易。
但值得注意的是,18.3%的超高同比增速具有偶然性,這是在2020年一季度疫情爆發、中國經濟按下暫停鍵的低基數上取得的。剔除低基數效應后,這種高增速難以持續。
站在GDP同比增速30年高點上,根據3月的最新數據推演今年剩余的時間,不難發現中國經濟還有一連串的壓力與挑戰。
從工業生產看,中國3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速29%,較1-2月46%的極高增速出現明顯回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1%,市場預期增長17.6%。與2019年3月相比,近兩年的平均增速為6.23%,較2月的6.27%和1月的9.54%有所回落。今年春節期間,各地出臺“就地過年”政策保持了生產復蘇的連續性,但同時也削弱了3月春節后復工趕工效應。有研究機構預計全年工業生產高點已現。
作為刺激消費的重點行業,汽車制造業一季度投資表現不佳,在去年同期同比下降27.2%的基礎上,繼續下滑了3.3%。紡織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在去年同期下滑37.1%和32.1%的低基數上,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18.2%和19%,兩年平均下來增速仍然為負。
汽車是可選消費品的代表,汽車制造業的表現隱約透露出消費的壓力。今年3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4.2%,近兩年平均增長6.3%。整個一季度,社零總額近兩年平均增長4.2%,略低于去年四季度的4.7%。
社零數據的背后,是居民收入和消費傾向的變化。
從收入端看,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同比名義增長13.7%,兩年平均名義增長7.0%;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13.7%,兩年平均增長4.5%。4.5%相對一季度GDP的兩年平均增速低了0.5個百分點,去年收入增速低于經濟增速0.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的剪刀差有所擴大。
從消費端看,服務性行業復蘇明顯慢于工業制造業,餐飲、旅游等服務消費仍在補缺口。今年“五一”小長假各旅游景點爆棚,但餐飲、旅游不同于工業生產,難以出現相對正常水平的翻倍增長,也就是說去年的缺口無法通過今年彌補,因此報復性消費只是相對去年低基數而言,對于GDP的拉動不會大幅超預期。
消費傾向取決于預期收入,預期收入取決于就業。2021年1-3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297萬人,高于去年同期的229 萬人,但低于2019 年同期的324萬人。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略高于2019年同期的5.2%。目前農民工群體就業存在一定壓力。一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405萬人,2019年同期為17651萬人,與2019年相比,中國外出務工人數減少了246萬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解讀,這是因為“部分服務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生產經營面臨比較多的困難。”
面對諸多壓力,貨幣政策繼續堅持回歸常態。3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73 萬億元,同比少增1200 億元;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長9.4%,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7個百分點。如何在貨幣供應常態化中,平衡好生產、消費、就業,化解GDP觸頂壓力,考驗著管理層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