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紅梅
摘要: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被譽為“詩意的民族”,其民歌有著獨特的民族聲樂風格,無論是高亢的還是脆弱的,或是不細膩的,都能表現出淳樸、快速、熱情的性格。蒙古族民歌具有共同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地域風格,可以說是獨具特色的,蒙古族民歌按其音樂特點可分為“大調”和“小調”。本文對蒙古族短歌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重點探討了蒙古族短歌的音樂特點和音樂形式以及短歌的演唱方式、情感表達和交際手段。
關鍵詞:蒙古族傳統音樂? 蒙古族短調民歌? 音樂特色? 演唱特色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8-0037-03
民俗活動是蒙古族傳統音樂傳播的另一種主要方式,蒙古族民歌的傳播與傳承過程與當地特定的社會民俗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民間藝人要表現不同的才藝,他們要用優美的嗓音演唱民歌。人們在日常的婚禮、迎賓、敬老等民俗活動中,都會請當地的著名歌手來表演技藝,尤其是內蒙古人,結婚典禮自始至終都是歌舞升平。每一次聽到自己喜歡的民歌,人們相互之前都會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久而久之,蒙古族民歌代代相傳,并得以傳承和發展。
一、蒙古族短調民歌的傳承方式
蒙古族民歌的傳承途徑很多,其中家風傳承(言傳身教)是最原始、直接、有效的途徑。研究發現,內蒙古地區的民歌歌唱家多受父母或長輩的影響,才學會唱短調民歌,如老一輩的著名民歌歌手扎木蘇,他的叔父是第一位民歌教師;拉蘇榮,他的母親是當地非常優秀的民歌歌手。還有些是受他們朋友和鄰居的影響,開始在內蒙古唱民歌。師與生的關系也是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有些歌唱家不但受家族的影響,而且還崇拜不止一個主人。其實所謂師徒培養,主要是家族傳承。從大多數歌唱家的學習經驗來看,他們在聽完父母的歌謠之后,感到不滿足,就出去學習了。需要指出的是,為了更好的培養孩子,父母們自身都是優秀的歌唱家。蒙古人的歌舞很好,對于蒙古族傳統音樂來說,大眾社會活動一直是其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蒙古族傳統音樂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方式。短調民歌是“那達慕大會”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那達慕大會”上舉辦的大型民歌比賽類型之一,而這些民歌往往與當地特定的社會民間活動聯系在一起。舉辦大型活動時,來自世界各地的民間藝人經常光臨這里,展示他們的技藝和精彩表演。在這里,他們是場上的對手,是場上的朋友,互相學習民歌,交流經驗,共同提高,因此”那達慕音樂節”上往往會看到很多優秀的歌手。此外,在日常民俗活動中,如婚禮、宴會、老人生日等,老百姓也常常請當地著名歌唱家進行演唱。
二、蒙古族短調民歌的音樂特色
(一)蒙古族短調民歌歌詞的藝術特色
1.歌詞的押頭韻
蒙古語短句的語篇重點是頭韻。所謂頭韻,是指每句民歌中每行的第一個音節,輔音或元音相同或相近。蒙古語的文字在翻譯成漢語時會失去韻味,比如元音,輔音用后,雍良用輔音和,金珠兒用輔音等,都表現出頭韻之美,這也是蒙古文韻之所以有節奏性、歌唱性的原因,具有獨特的音韻美。
2.章節旳重迭復沓手法
形式通常為一段四句的蒙古族民歌,一章中,兩個部分相互重疊。這句話的意思是兩個四行八行分成四行,段落的上下部分重疊覆蓋了歌曲的一部分,所以重復是指兩個句子在同一內容上的重復,有些句子只改一個或兩個詞,有些句子押韻,如《韓秀英》每章有四行,上下兩章有段落和獨立歌曲重疊。整個歷史是由40首這樣的歌曲組成的。歌與歌的對話包括敘述與歌唱,比如《嘎達梅林》的歌詞,第一首以“雁南飛”開頭,第二首以“雁北飛”開頭,這也正是主人公勇敢的性格體現,這也成了短調民歌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重要因素。
3.巧妙運用了“比興、反復、比喻、夸張、設問”等手法
當蒙古族歌手創作短調歌謠時,尤其擅長于從生活的海洋中挑選最熟悉的事物,如“引申類推”“借物起家”和“比、復、贊、夸張、問”等,這些手法常被用于短調民歌。而敘事民歌也變得更為全面,如現代民歌《美麗醉人的克米》的歌詞如下:“藍天白云如草原上的綿羊,草地上的羊像彩色的銀,馬匹如箭飛走,帶來的是青草般的訊息”等等,可以說是一首充滿甜蜜芳香的詩篇;再如:“是一杯美酒,永遠醉在我心中,永遠醉在我心中”,使用了比喻等修辭手段。比喻與美學的運用,既是對復雜生活內容的概括,也是表達思想情感的微妙轉換。
4.歌詞與音樂的完美結合
蒙古族短調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文字與音樂的完美結合。“蒙古族山歌”是內蒙古蒙古族民族歌舞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由文學和音樂兩部分組成,文學是文本,音樂是旋律。因歌詞豐富、曲式形式完美、藝術表現力獨特等特點,蒙古族短調民歌聞名于世。在民歌的基礎上,選擇一些詩歌,如“吾爾格”“賀詞”“好來寶”“馬克西姆”。用靈活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豐富的生活情趣、文本和音樂旋律的完美結合以及說唱性和誦讀性的特點來表現。
(二)蒙古族短調民歌旋律風格探究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轉型,為了適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所帶來的精神需求,蒙古語“ Bugunico”(Bugunico)民歌不斷興盛起來。大體上來說,蒙古族短調民歌旋律節奏鮮明、節奏明快、風格高雅、旋律流暢。其中,音調重復、變調重復、問句間隔重復是主旋律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手段則是變形與衍生,如主旋律回溯、音調轉換、節奏對應等,其具體表現為“流暢的說唱”“對稱的節奏組合”“善用心機”“腔”“調性豐富”等方面。本文從曲式嘗試、學術理性的角度對蒙古族短調民歌的個性風格進行分析。
1.平穩進行的說唱性
蒙古族說唱藝術的興盛和悠久的歷史也影響了短調民歌的風格。從整體上看,蒙古族短調民歌的旋律具有“音程穩定、節奏平衡對稱、音高調節平穩”的特點,一般表現為“原旋律間奏”的連續出現。特別是純音程的旋律形式,如重復或諧音的延伸,最接近于語言的韻律,這很容易理解,但是音樂的波動還不夠??焖僖苿右舫淌敲晒抛逡魳肥褂玫奈宸N音調,因此它使用的頻率更高。對于少度或無度,由連續音程構成的旋律既有一定的線性,又有一定的歌唱質量,三個音段的小跳躍旋律在旋律線上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在西方人的樂理中,純四度激越是不均勻而穩定的,但與蒙古語配音時并不尷尬,因此常用于蒙古民間短旋律。
2.節奏組合的對稱性
蒙古族短調民歌的節奏除了具有旋律音高穩定的敘事說唱特點外,通常與樂門之間的“對稱”節奏組合相結合,使樂門之間的組合大體一致,形成樂門之間的節奏對稱邏輯。在這種情況下,每首樂曲的旋律音高可以從重復中衍生出來,在重復中,節奏的對稱性可能是構成整首樂曲旋律的唯一統一元素,音樂的邏輯意義更為強烈。節奏組合的對稱句式構成了蒙古語歌詞的詩性和節奏性。在大多數情況下,歌詞與戰爭有關,經常使用“非興關系”的表述。
三、蒙古族短調民歌的演唱特色
(一)蒙古族短調民歌的演唱形式
1.獨唱
獨唱是蒙古族短調民歌中最常見的形式之一,獨唱者通常包括無伴奏樂器和有樂器伴奏的歌曲。蒙古游牧民族在野外工作時,主要是自己唱民歌,歌曲響亮、清晰、自由、即興性強。有伴奏的民歌通常在室內舉行,如劇場演出、家庭聚會等。在每一個民間活動場所都會有民間歌手演唱或民間藝人(表演者)伴奏。
2.清唱
清唱劇是最簡單的歌曲形式,也是檢驗一個好歌手的重要標準。仔細想想,在沒有伴奏樂器的情況下,獨唱者一開口就唱,一首一首地唱,而且聲音優美穩定,給人以美的享受,這樣的功夫不是一兩天就可以練成的。
3.齊唱
在內蒙古地區,可以看到人們在那達慕、婚禮和宗教活動中一起唱歌,這就是合唱團,聽起來雄偉、嚴肅、激情四射。另外,在一些演出活動中,有一人領唱、多人合唱的形式。然而,在單調的民歌中卻很少見到。一般來說,合唱團唱短調民歌都是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比如在婚禮上送新娘的時候。
4.坐唱
坐唱是內蒙古一種獨特的歌唱形式,與當地的蒙古族“酒文化”息息相關。每逢節假日或閑暇時間,蒙古人都會坐在蒙古包里,在豐盛的餐桌旁,邊喝酒邊唱歌,手捧哈達,高舉銀杯,用本地區、本民族最崇高的迎賓禮節,表示對朋友和客人最熱烈的歡迎,以這種形式來表達情感。
(二)蒙古族短調民歌的演唱技巧
從生理系統和聲學技術的角度來看,歌曲的咽喉、聲帶、呼吸、共振等主要問題人們都非常重視。
1.氣息
呼吸是歌曲的源泉,內蒙古的蒙古族歌唱家也知道呼吸歌曲的重要性。這位廣受歡迎的“好歌手”由于長期的歌唱練習,很好地控制了他的氣息。呼吸嫻熟,不然他們的演唱會就不會那么漂亮,從歌手的角度來說,他們的狀態很正常,很對。當唱歌時,不要讓你的呼吸進入你的喉嚨,不要使它僵硬。蒙古族的歌唱家雖然不能說他們對歌唱理論有著深厚的了解,但他們用樸素的語言創作了一首首真正的歌曲。
2.喉頭與聲帶
中國著名歌唱家沈翔教授指出:“聲音不僅是一種語言器官,更是一種樂器。要把語言的特點轉化為一首歌的樂器,重復是必不可少的。聲音、聲帶、鼻腔、太陽穴都在歌唱”。如果深呼吸方便,聲音就會下降。吞食時,有兩個好處。首先,“樂器本身有足夠的空間產生更多的共鳴,拓展精神。其次,樂器有足夠的空間放在合適的位置,讓音響門更自由”。聲帶在歌唱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歌手演唱好不好的關鍵。聲帶是發音的對象,聲音是聲帶的來源,是獲得主色調的關鍵。人類健康之聲有兩個功能:一是產生聲音,即真理之聲。真聲是整個聲帶振動產生的聲音,假聲是聲帶振動產生的聲音。在歌唱中,正常健康的嗓音無論采用何種唱法,都能將真假聲結合起來,一首好歌是這兩種功能結合的結果,但在使用聲音時,真假聲結合在各種演唱方法中所占的比例卻大相徑庭。大部分蒙古族民間歌手都是能夠隨意使用真假聲的,真假聲比例均衡,歌手藝術表現力強。
3.共鳴
共鳴是聲樂藝術中最常用的詞匯,正確的共鳴效果在歌曲中非常重要。如果聲帶本身很小,聲音很差,就沒有歌唱的聲音。他的聲音怎么能變成一首優美的歌?只有通過擴聲和著色、振動的聲音,才能唱出原汁原味的“大膽挑戰”。而且,共鳴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更能改變歌曲音調,是音調的決定性因素。德瑪和阿拉特的老師都是內蒙古著名的藝術家和民族藝術家,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演唱方法和特點。一般來說,蒙古族民間歌手在牧場、勞動、草原、田野、蒙古包里演唱,當他們在草原和蒙古包里唱歌時,他們對歌曲的氣氛和共鳴有著相同的要求。在草原上唱歌時,歌手們會很好地利用諧振器。除了呼吸,歌手們還會適當地增加音量,給人們保持歌曲傳播的力量。總之,蒙古各地區的民族歌手將根據不同的要求,最恰當地運用技巧,演唱最好的作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蒙古民歌的回顧,使我們能夠了解蒙古民歌的起源、發展和傳承。在轉移過程中,不是最初的轉移,而是不斷的發展和改進。許多作曲家在前人的基礎上學習蒙古族民歌,發展短曲,但傳統的傳播方式存在局限性。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世紀的多媒體工具將發生轉移。蒙古族歌手在內蒙古旅游區演唱獨特的歌曲,創造和傳播蒙古獨特的魅力,也值得我們贊揚。
參考文獻:
[1]張佳明.淺談中國民族音樂視野下的蒙古族風格創作歌曲[J].黃河之聲,2020(02):16-17.
[2]李末.內蒙古戰"疫"歌曲創作中的情感表達[J].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2020(02):109-115.
[3]李娟,韓冷.內蒙古草原原創歌曲歌詞的回顧與思考[J].職大學報,2019(0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