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停停
[摘要]郭沫若是熱衷政治的文人。巴蜀文化和早期教育培育了他崇尚自由、張揚個性的性格特質。五四時期的精神洗禮和民國政治的多元博弈,使得郭沫若有自主的空間,有自主的選擇,他可以釋放自己的天性,呈現給世人的是張揚、叛逆的形象。新中國建立后,郭沫若的政治身份和歷次政治運動的開展,使他性格取向的表現主要以內斂、順從為主,而叛逆和倔強則被政治權衡后壓抑在心底。郭沫若在新中國建立前后的心態變化是探析政治與人性的關系的典型案例。
[關鍵詞]政治;人性;心態變化;信仰
政治是指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筑,以國家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個寬泛的政治定義,貌似不著邊際難以捉摸。本文所謂的政治是權力場域,包括強勢政治人物的影響力、政治格局給定的活動空間以及場域中個體的感應和承受能力等等。人性何謂,古今中外對此聚訟紛紜,難有定論。馬克思從現實性來把握人性,認為人的本質是現實關系的總和,而不是單個的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們把人性也看成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與理智,而且人性在現實中還是一個流動和逐步完善的過程。政治作用于人性,促使個體的性格在政局演變的過程中逐步呈現出多面化。如郭沫若的心態變化,新中國建立前郭沫若的性格表現傾向于“張揚、叛逆”,新中國建立后他的性格表現傾向于“內斂、順從”。關于郭沫若,許多學者已經作過多方面的研究,針對具體某段時期的研究居多、他在文學領域的成就研究居多。然而,很少有學者從政治與人性的角度對郭沫若的心態變化進行研究。因此,文章從政治與人性相互作用的角度,對新中國建立前后郭沫若的心態變化展開敘述,進一步探究政治與人性的關系。
一、民國政治與“叛逆”性格
(一)“叛逆”的青年才俊
郭沫若原名為郭開貞,號尚武,是四川省樂山縣(今樂山市)觀峨鄉沙灣鎮人。父親郭朝沛是一位中等地主兼商人,秉性沉穩、頭腦聰敏,很多方面都是自學自通。他通過長期辛勤的經營,敗落的家庭逐步變得富裕。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具體記載有:“我是午時出生的。聽說我生的時候是腳先下地。這大約是我一生成為了反逆者的第一步,或者也可以說我生到世間來第一步便把路走錯了?!雹俟糇杂茁敾?,四歲半時啟蒙并開始在自己家的私塾里識字,這使得郭沫若在幼年時期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對郭沫若的啟蒙產生最重要影響的應是他的母親杜邀貞。他曾提過自己很早就對讀書有極大的興趣,主要來自母親教授他讀詩,母親的教育使年幼的郭沫若在沙灣鎮這個封閉的地方快樂地學習、成長。此時,中國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局,國內的各階層歷經艱辛探索,中國的社會面貌逐步“舊貌換新顏”,清王朝也開始推行新的學制。1906年郭沫若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當地的小學堂,幼時在私塾中有扎實的學習基礎,考試考取了第一名。年長的學生們便要求通過查閱試卷、扯榜及逼迫任課老師等方式,查閱郭沫若的成績。先生便以郭沫若端午節請假回家扣除了幾分,使他變為第三名。這次改卷風波,郭沫若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會的黑暗。他的叛逆性格便埋下了根基。后期中的一些事情,進一步激發了少年時期郭沫若的叛逆心理。學校為了讓學生多學習,將周六下午的半天假改為上課,學生們推薦郭沫若去找老師交談。老師不同意,他們便進行罷課。學校領導查清后,開除郭沫若,在多方力量的勸說下,他重新返回學校。此時的郭沫若有意識地進行反抗,具體記載:“早晨不起床,點名的時候也不想去,與一些不良少年有了來往……幸虧一直用嚴厲的家教在意識中約束著他,郭沫若才沒有沉溺進墮落的深淵?!雹陔m然郭沫若做出一些叛逆的事情,但他意識中仍有家教約束自己的一面,可看出他的內心還是有著利害關系的對比,這為郭沫若多變的性格呈現出了一個縮影和底色。這也為他人生的各個時期呈現多面化的性格面貌埋下根基。
在20世紀風云變幻的時代里,清王朝的滅亡加劇了社會的混亂,當代的知識分子肩負起救國使命,各種思潮也前呼后擁地進入了近代社會。然而,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階層單槍匹馬是無法與社會作對抗的,這就決定了郭沫若在青少年時期會不斷遭受各種打擊。少年時期的種種經歷,激發了郭沫若強烈的反抗意識,正是這種與現實抗爭的精神,賦予了作品活力,促使他在文學創作方面取得創新;也正是這種與現實抗爭的精神,促使他少年時期形成了以“叛逆”為主的性格。
(二)敢于挑戰“權威”
青年郭沫若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熏陶,留學日本又使他痛感祖國的落后與屈辱,追求個性解放與追求民族解放自然形成心理上的共振,促使他開始投身于國民大革命,參加北伐戰爭。這個時期,郭沫若的政治信仰更加接近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左派,北伐途中郭沫若識破蔣介石背叛革命的陰謀,寫下《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的檄文。討伐蔣介石是非對錯姑且勿論,是青年郭沫若敢于挑戰權威的行為,是需要幾分膽氣的,并非尋常庸眾所為,而此時的政治格局或權力場域對促成郭沫若敢言也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國內環境是軍閥割據混亂不堪。國民黨與共產黨進行合作,共同進行北伐戰爭。兩黨緊密配合下,北伐戰爭取得初次勝利,全國的革命形勢一片大好。北伐初期,郭沫若曾擔任宣傳科長職務,一直支持蔣介石的工作。1927年3月,蔣介石北上經過南昌,并滯留南昌不去武漢,國民黨從此形成南昌和武漢政府兩大陣營。郭沫若憑借敏銳的政治嗅覺,看清蔣介石叛變的動機,1927年5月份開始在《中央副刊》上就《脫離蔣介石以后》進行七次連載,《郭沫若的全集》對已發表的《脫離蔣介石以后》的題注為“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七年五月七、九、十一、十四、十七、二十三日武漢《中央日報·中央副刊》”。③在此期間他并寫下《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文章,這兩篇文章在時間上大體相當,稱其為姊妹篇。文章主要以郭沫若脫離蔣介石后的親身經歷為基本內容,這兩篇文章不僅是簡單表達自己對蔣介石的態度,而且成為武漢國民黨政府在此階段討伐蔣介石政治宣傳的語言工具。在《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演講文章中,他呼吁民眾反抗蔣介石。蔣介石則下令通緝郭沫若,郭沫若開始了流亡東瀛的生活。兩人關系決裂后,郭沫若曾有幾絲悔恨之意。因文章發表后,大多數國民黨中央領導人員對郭沫若進行斥責。他在日記中寫道:“革命的悲劇,大概要發生了……革命的職業可以罷免,革命的精神是永遠不能罷免?!雹軈⒓颖狈馉庍^程中的境遇、認知與選擇影響了郭沫若以后的人生軌跡,其中他有過熱情、激憤和彷徨,接下來他在白色恐怖的情況下參加南昌起義、參加共產黨,不是別無選擇,而是信仰驅使他作出抉擇。
國民大革命失敗后,郭沫若選擇了暫時疏遠政治。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化名吳城,隱藏身份前往日本。在日本十年中,郭沫若在中國古代史和考古學領域成就斐然。他在學術上的成就與名望引起日本政界、國民黨和共產黨等國內外各種力量的關注??谷諔馉幦姹l時,國民黨號召全國各階層團結一致,共同抵御日本。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政府愿意“不計前嫌,共赴國難”進一步推動各階層的團結。通過蔣介石身邊幕僚和郭沫若好友的斡旋和奔走,郭沫若于1937年夏回國。9月24日蔣介石會見了郭沫若,郭沫若寫出《蔣委員長會見記》,文章中對蔣介石大加贊揚,描寫蔣介石“眼睛分外的亮”、“眼睛分外有神,臉色異常紅潤而煥發著光彩”、“眼神表示了抗戰的決心”等,⑤這些記載可明顯地看出郭沫若對蔣介石態度的轉變。戰勢的發展及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郭沫若擔任國民黨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主要是負責抗日相關工作。郭沫若積極從事抗日文宣工作,為抗戰的勝利作出顯著貢獻。
多元化的政局下,郭沫若政治選擇基本上出于自己的內心。北伐時期寧漢分裂對峙,郭沫若傾向國民黨左派并且受武漢國民政府的指派,他政治上不滿意蔣介石的右傾和反動,聽聞武漢中央要免蔣介石的職,此時批判蔣介石雖有風險,但并非僅只有風險沒有收益。所以,郭沫若寫文章聲討蔣介石??谷諔馉帟r期,蔣介石已經成為政治領袖,多元化的政治格局中,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處于優勢。郭沫若權衡利害關系后,開始贊頌蔣介石。這體現了政治局勢的演變對個體心理面貌變化的推動作用。
二、新中國政治與“順從”性格
(一)新中國建立初期——郭沫若的信仰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各方面的面貌是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尤其是人們的思維模式、處事方式并未隨新中國的建立而改變,政府的工作是困難重重。1951年由北大校長倡導,隨之在各界開展思想改造運動。其中,知識分子是改造的主要對象。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知識分子大概有以下三種:“一是光榮履歷的文人知識分子,這類人以前就是革命中人,新中國建立后大部分出任各級領導職務;二是來自當年國統區的文人知識分子,且多在國民黨政權各種機構供過職;三是國民黨時期培養的青年學生。改造的對象主要是第二、三類?!雹捱@些知識分子中有部分人仍帶有些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因此,進行新中國建設,必須開展這場思想改造運動。文學界的旗幟郭沫若,身份成分復雜,新中國建立前曾在國民黨內部工作,新中國建立后在黨內政界工作,曾為新中國的締造作出卓著的貢獻。思想改造運動中,他的任何動向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運動中,他積極倡導大家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理論知識,努力進行思想改造。郭沫若曾寫下多種詩詞贊頌新中國,從字里行間中看出他是由衷地贊頌新中國,表達自己對黨的忠誠。新中國建立初期,郭沫若作為新中國的功臣,正是春風得意時,他的做法既是積極主動,亦是自己真實情感的流露。
(二)“文革”初期——政治漩渦中的郭沫若
1、“辭職”投石問路
電影《武訓傳》的批判,開啟了用政治批判方式解決文化問題的先例,產生了后期的批判運動采用“簡單、片面、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學術問題的負面影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發表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從而揭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逗H鹆T官》主要描述:海瑞擔任應天巡撫期間的一些事跡,宣揚他的正直剛毅、為政清廉的精神。此劇在北京上演,許多領導人觀看后紛紛稱贊,而江青觀看后,認為此劇的政治傾向有問題,她曾找人寫批判性文章卻未得到響應。1965年江青找到當時在上海市委分管宣傳文化工作的張春橋、姚文元等人,他們開始寫文章,同年11月發表批判性文章,毛澤東曾多次閱覽文章。具體記載:“1965年12月21日,毛澤東在杭州對陳伯達、艾思奇、關鋒等人說,姚文元的文章好處是點了名,但沒有打中要害,《海瑞罷官》此劇的要害是罷官,嘉靖皇帝罷免了海瑞。1959年我們罷了彭德懷的官,彭德懷也是海瑞?!雹哌@種批判性的文章發表后,許多人開始批判吳晗,郭沫若得知這件事情異常震驚。他曾作過一首七律詩來贊揚海瑞,郭沫若對海瑞的評價符合當時史學界主流傾向。然而,1966年郭沫若繼續寫詩贊揚海瑞等同于他為彭德懷翻案,如此事一直發展下去會成為很嚴重的政治問題。憑借敏銳的政治嗅覺,郭沫若準備主動承認錯誤,削減此事的影響。他給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黨委書記寫了一封辭職信。信的具體內容:
“勁夫同志:
我很久以來的一個私愿,今天向您用書面陳述。我耳聾、近來視力也很衰退,對于科學院的工作一直沒有盡職。我自己心里是很難過的,慚愧抱歉,每每坐立不安。因此,我早有意辭去有關科學院的一切職務,務請加以考慮,并轉呈領導批準。我的這個請求是經過長遠考慮,別無其他絲毫不純正的念頭,請鑒察。
敬禮
郭沫若
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七日”
郭沫若的辭職信引起中央各位領導的注意,大家都盡力安撫郭沫若的情緒。領導人明確回復郭沫若,你的問題與吳晗的問題性質不同,你曾寫的贊頌海瑞的兩首詩的學術批判不會在報刊上公開。辭職信使中央領導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毛澤東認為郭沫若的問題不嚴重,作一下個人檢討即可。領導人的明確指示,郭沫自然是認真準備自我檢討。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來勢兇猛的批判浪潮,郭沫若感到巨大的心理壓力。高壓的政治局勢和政治領袖的明確指示,進一步推動了郭沫若性格中順從的部分占上風。
2、“焚書”聲明風波
1966年4月10日,《解放軍報》公布了江青編制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議紀要》,評價建國以來的文藝界:“被一條與毛主席思想相對立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我們的政、這條黑線就是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想、現代修正主義的文藝思想和所謂三十年代文藝的結合。”⑧郭沫若深感惶恐,因為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內完成的。4月14日人大常委會舉行第三十次會議,文化部副部長石西民作了“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的主題報告,呼吁參會人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郭沫若憑借機會,公開暢談他思慮已久的政治態度,具體記載有:“石西民同志的報告對我來說,是有切身的感受……自己應當將自己所寫的東西全部燒掉,沒有一點價值。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沒有學好毛主席思想,沒有用毛主席思想武裝自己,所以階級觀點很迷糊?!雹峁舻倪@篇完全否定自我和否定知識分子的檢討,是他面對強權政治和政治領袖明確指示后,經過利益計算而轉換自我性格取向的典型表現。
4月28日,《光明日報》刊登了題目為《向工農群眾學習:為工農兵群眾服務》,并且全文刊登。然而,他的講話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具體記載有:“他的講話一出,引起國內外的反響。尤其是在日本,郭沫若享有很高的威望,日本的一些友好人士,竟然要求親赴中國,想當面詢問郭沫若‘焚書的真意?!雹狻胺贂甭暶骱螅鹘绫娬f紛紜,郭沫若異常震驚。6月22日,郭沫若接到通知,自己被任亞非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會議上,郭沫若進行了長篇發言。在發言結束時提及自己在常委會上的檢討,尤其是就“焚書”向外界作具體的闡述。他提到外界的各種指責都是無道理可言。自己作為人民的作家,就應該不斷學習,不斷改造。郭沫若的焚書聲明完全否定自己過去的創作,他內心應是異常痛苦與無奈。但面對利害關系的局面,他只能選擇這樣做,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做法進一步推動了極“左”思潮到達頂峰狀態。
(三)“文革”后期——郭沫若的懺悔與反抗
“文化大革命”后期,“九一三事件”的發生,推動了斗、批、改的運動風潮。1974年1月“批林批孔”運動的動員大會結束后,張春橋帶領人去郭沫若的家里,他明確地批判郭沫若抗戰時期罵了秦始皇。郭沫若一針見血地回應,我的用意是對蔣介石。批林批孔運動中,江青等人曾多次來到郭沫若的家里,逼迫郭沫若寫檢討。他們用盡各種手段,但郭沫若一直是保持著沉默,萬般無奈之下,他們才離開郭沫若的家。在這場批判運動中,面對強大的政治壓力,郭沫若曾作出一些口頭批判的口號,但從未寫過一篇批判性的文章。文革的逐步深入開展,郭沫若對文革有了準確的認識。他雖無法改變政局,但也不會再盲目地順從。尤其是郭沫若的愛子相繼去世后,再面對違心之事時,他則托故年邁和疾病進行逃避并作些消極的反抗。這個階段郭沫若的言行舉止,體現了他性格中順從情緒有些下降,叛逆的情緒有些增加。這種細微的變化,反映出個體用自己的方式對自身權益的維護。
新中國建立后,郭沫若始終如一緊隨黨的事業發展,“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郭沫若雖有些消極反抗,卻依然無法逃脫政治權利的束縛。政治權力編制的網使郭沫若性格中順從的性情持續上升,這也是他作為學者兼政客很難權衡的事情。
三、政治與人格的相互關系
(一)政治環境對個體人格塑造的作用
政治深刻影響著人性是不言而喻的,政治權力的結構中有沒有制衡機制,政治環境是緊張還是寬松,政治場域給人提供多大的自由空間,這些都影響著人性的變化。社會關系網中,由于政治局勢發展,政治權力對個體的作用或隱或顯、或大或小。因此,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局勢對個體人性產生不同的塑造作用。郭沫若生活的民國政治動蕩,但多元化的政治局面,選擇機會多、活動空間大,所以他敢于直言不諱、挑戰權威,思想與行為與本真的自我基本吻合,他的學術研究也能新意迭出。新中國建立后郭沫若似乎政治上春風得意,他的性格表現主要以順從為主,叛逆的部分迅速消失。因此,郭沫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其中的原因頗值得深思。
(二)個體性格對政治形勢的推波助瀾作用
人性反映社會關系,政治是社會關系網中的一種。由于政治格局的復雜多變,個體的性格面貌會呈現出多面化。關于兩者的關系,恩格斯指出:“辯證法在考察事物及其觀念上的反映時,本質上是從它們的聯系、它們的連結、它們的產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根據這一論述,可以從政治場域中主體的利益因素談起。在政治場域中,由于每個個體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自身的權益不同,個體會根據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長,自覺地進行政治力量的權衡,實現主體的利益。同時,個體對各種政治力量的審視和選擇過程,推動了政治局勢的演變。新中國成立前,郭沫若的性格表現主要為叛逆,這種叛逆的性格不僅發展了青年郭沫若的自我個性,也推動了郭沫若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新中國成立后,郭沫若的性格主要表現為順從,他把領袖視為真理的化身,極力追隨唯恐不及,他以“文化班頭”的身份曾多次作自我檢討到自我否定等。他的改變迎合了社會主義時期國家領導人發動的各種改造運動,助長了“左”傾思想的發展,推動了文革形勢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復雜多樣的人性面貌進一步推動政治局勢的演變。
從政治與人性的角度觀察問題時,可以發現政治與人性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政治格局作用于個體性格的變化,不同政治局勢演變,促使個體在具體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性格面貌。同時,個體的人性面貌在動態完善的過程中也推動政治格局的發展,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文章從此角度來闡釋新中國成立前后郭沫若的心態變化,通過這個典型案例可以探究兩者的辯證關系。在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如何實現個體性格面貌與政治的合理發展及政治更好地推進個體人性的完善,不僅需要對歷史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還需不斷深化改革政治體制,促使兩者作用達到最優化。
[注釋]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我的童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17-18.
②蔡震.郭沫若的青少年時代[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22.
③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154.
④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脫離蔣介石以后[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174.
⑤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蔣委員長會見記[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479.
⑥賈振勇.郭沫若與1950年代思想改造、批判運動[J].百家評論,2013(02):122.
⑦刑小群.《海瑞罷官》與郭沫若辭職[J].名作欣賞,2010(25):71-73.
⑧閻綱.江青的背后──“文藝黑線專政”論的破滅和它所引起的嚴重課題[J].新文學史料,1999(04):196.
⑨賈振勇.“焚書”聲明震驚海內外——郭沫若在文革初期[J].出版參考,2006(02):47.
⑩邢小群.從鳳凰涅槃到爐中之煤——郭沫若晚年行為的心理動因試探[J].當代文壇,2008(05):4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