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紅
摘要:草本植物群落物對于濱水綠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作用。濱水綠地作為介于城市干濕交接的過渡帶,在城市的生態環境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然而隨著沈陽城市建設的發展,濱水綠地的生態功能被忽視。本文通過對沈陽市運河濱水綠地中的草本植物進行調查與分析,進一步探究了其草本植物的應用與技術。
關鍵詞:沈陽市;運河;草本植物;植物應用
濱水綠地景觀是城市中水陸交接、相互作用的生態界面,既營造了可以休閑娛樂的臨水空間,也提供了凈化水體、緩沖、攔截與過濾泥沙和提供生境等生態服務功能。草本植物群落是城市中濱水綠地景觀發揮上述改善城市公共環境以及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等功能的重要基礎。本文以沈陽市運河為研究區域,對其濱水綠地中草本植物群落的應用進行研究與分析。
1 研究區域
沈陽市運河作為一個城區內覆蓋面較大、距離居民較近的城市水系,對沈陽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等方面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它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休憩娛樂、康養健身的空間,而且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水質凈化、調節小氣候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運河中比較重要的3個地帶是流經市內的南運河、衛工河和新開河,是十分具有研究價值的地區。
2 運河濱水綠地草本植物種類分析
濱水綠地特點鮮明,植物配置錯落有致,形式多樣,物種豐富度較高,尤其提供了以駁岸為主的濕地棲息地環境,是陸生生物向水生生物環境過渡的空間,草本植物作為基礎群落,其種類對生態功能的發揮有著極大的影響。對沈陽市運河3個主要地段進行選點采樣,經過調查顯示,沈陽市運河近陸地被層的草本植物中,綠色草坪植物種類豐富,組合形式自然,如結縷草、狗牙根、野牛草、草地早熟禾、紫羊茅、小糠草等;但常用花卉的種類較少、重復率高,而且多應用于人工花壇等地方,如萬壽菊、錐花福祿考、矮牽牛、金盞菊、一串紅、彩葉草等,而馬藺、二月蘭、萱草、玉簪等生態與觀賞價值高的草本植物在自然林下應用較少,人工痕跡明顯,景觀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近水草本植物以小面積點綴為主,如蘆葦、荷花、菖蒲、香蒲、鳶尾等,且多出現在萬柳塘、萬泉、青年、南湖等具有湖區的幾大公園。由于運河堤岸多為硬質駁岸,阻隔了綠地與水體的物質能量交換和循環,所以濕生植物種類較少,同時,能夠固土護坡的植物種類也不常見,導致沈陽市運河濱水景觀缺乏特色,較為單調。
3 河岸草本植物群落種植應用技術分析
除了對沈陽市運河濱水綠地內的草本植物種類進行研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采用的技術也十分關鍵,以下將從兩個技術手段進行介紹。
3.1 順應水文特征分帶分段的優化種植
不同高度駁岸的水熱條件并不相同,低坡面由于近水,經常會受到洪水的侵蝕,所以更適宜種植水生植物;相較低坡面,中坡面受到的洪水侵蝕較少,適宜種植濕生植物;而相較來說高坡面,其具有更良好的光照、溫度,是陸生草本植物生長的主要地段。
針對低、中、高3個高程不同的坡面,實行分段植物種植,形成空間與功能相互嵌套的格局,從而營建生態適應性良好的草本植物群落景觀。同時,應該合理使用人工技術,如除草劑對殘存的土壤種子和根系進行滅活等。
3.2 多層擬自然野花草甸的種植配置
模擬自然狀態下的野花野草等自然群落的組合會提高物種多樣性,同時也是群落穩定的基礎。在河岸自然植物系統中,不同的草本植物鑲嵌、交錯生長,可以有效地保障綠地的覆蓋度;而不同高度、不同葉序形態和不同花期的植物間歇種植能夠豐富植物的季相,同時保證此地草本植物群落的自我維持功能。
4 總結
沈陽市運河濱水綠地草本植物的種類較為豐富,但自然林下狀態下的花卉種類較少,用于水陸交接的濕生植物種類也不多,觀賞與生態價值并不理想,應進行調整;而應用的技術手段較為適宜,分段分區種植,同時模擬自然植物群落,保證了群落的穩定性。總體而言,沈陽市運河生態功能較為完備,提升了城市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