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樟子松是一種可以防風固沙、綠化環境、保持水土的優良樹種,同時還能被用作建筑材料。本文根據樟子松的以往的生長規律和種植經驗,全方位地說明了影響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因素,為相關種植人員提供可行性參考。
關鍵詞: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
樟子松作為一種生長速度極快的優良樹種,不光可以改善水土環境,還能夠應用在建筑領域,主要種植在我國的東北地區。樟子松的嫩枝嫁接工作是提高其結實量的關鍵途徑,因此,提高樟子松嫩枝嫁接存活率是種植人員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
1 種源地不同影響成活率
樟子松雖然為我國東北地區主要種植的樹種,但由于其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同時還能用作建筑材料的優良特性,因此其他地區也開始引進種植。但隨著對各地區嫁接樟子松嫩枝的數據進行統計,發現種源地不同,樟子松嫩枝嫁接的成活率也不同。例如,目前種植樟子松數量較多的地區為陜西省、遼寧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但在對于樟子松進行嫩枝嫁接工作時,成活率較高的地區是山西省,其次是遼寧省,成活率最低的是內蒙古地區。究其原因,可以知道不同種源地的的氣溫、濕度以及土壤條件等因素,都是影響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的關鍵要素。基于此,說明如果嫁接的嫩枝在穗、砧之間,生長結構和生長特性基本一致,才能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從而有比較高的成活率。而若是在種植期間沒有對外界自然因素與嫁接樹木的品種進行充分考慮的話,會直接影響樟子松嫩枝嫁接的成活率。除此之外,種植人員還要明確因地制宜的原則,優先發展本地樹種進行造林。
2 接穗保存時間影響成活率
樟子松嫩枝在進行嫁接之后,愈合速度會受到溫度的影響,當溫度處于20~30℃時,是接穗愈合時間最快的階段,因此,嫁接時間是影響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最為適宜的嫩枝嫁接季節是在春季4~6月和秋季7~8月進行。但不同品種和種源地的樟子松,嫁接時間也會有所調整,大部分以5~6月居多。過早或過晚的進行嫁接工作,都會因為因溫度不合適導致接穗愈合不良,從而降低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除此之外,接穗保存的時間過長,嫁接的成活率就會越低,大部分種源地對于樟子松嫩枝嫁接工作中接穗保存都維持在8天左右。并且根據實驗表明,8天的保存期對于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影響較低,一旦接穗時間超過8天,就會嚴重影響樟子松嫩枝嫁接的成活率。基于此,種植人員對于溫度以及接穗保存時間都要進行嚴格的把控。
3 接穗規格不同影響成活率
接穗規格的不同也就是說不同粗度的接穗,在樟子松嫩枝嫁接時的成活率都是不同的。根據不同種源地的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發現當接穗粗度處于0.91~1.2厘米時,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最高;而接穗規格越粗,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就越低。除此之外,在不同種源地進行樟子松嫩枝嫁接工作時,及時接穗規格相同,也會有存活率不同的情況出現。基于此,可以發現,在進行樟子松嫩枝嫁接時,必須要選用半木質化的接穗,并且在嫁接工作中不斷地對樹體提供養分,保證接穗愈傷能力增強迅速填充穗、砧間隙,能快速形成共同的形成層,有利于提升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如果接穗太嫩,就會由于其內部組織發育不完善,無法有效地保留養分,從而減緩愈合速度,降低成活率;如果接穗太老,就會形成完全木質化,在斷面不易產生愈傷組織,進而影響樟子松嫩枝嫁接的成活率。
4 結論
綜上所述,種源地、接穗保持時間以及接穗規格都是影響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的關鍵因素。基于此,相關種植人員要加強對于樟子松的種植全過程管理,合理把控栽培管理工作,并且不斷學習和引進先進種植技術,進一步提高樟子松的嫩枝嫁接成活率。
作者簡介:段然(1985-),女,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