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農業生產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都是十分繁華昌盛的,直到21世紀我國仍是農業生產的頂尖大國。要知道一味的依靠人力是不可能在現今世界中站穩腳步的,所以國家對農業機器的推廣是非常支持的,對一些有特殊情況、地理位置不占優勢、土質地質惡劣、生產力以及經濟能力低下的不發達地區,更是采取了補貼的政策。
關鍵詞:農機補貼;農機推廣工作;可持續發展模式;探究
中國的農業生產不再是以前的以農民勞動力為主導,而是以農機為主。本文將從農業生產對于國家的意義、如何做好農業補貼和推廣、農機下鄉后的好處和實例3個方面進行探究。
1 農業生產對國家的意義
現如今,現代農業生產已不僅僅是在幾平方米的小土地上種植玉米小麥那么簡單了,人力從事農業生產逐漸被工作效率更高、錯誤率更低、生產規模更大的農業生產機器所取代,如微耕機、果蔬清洗機、田間軌道運輸機等。家喻戶曉的袁隆平院士研制出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吃不飽飯的問題,被世界人民親切的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就國家而言,農業生產水平是評判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不可或缺的標準之一。自袁隆平院士研究的雜交水稻面世之后,可以說中國在世界的地位都赫然顯立。袁隆平院士的成功絕非偶然,正因為袁隆平院士看不得中國的人民挨餓受凍,所以才有了他和他的團隊十年如一日的試驗和努力,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農業生產早在之前的許多王朝便受到重視,在戰亂時期農民在國家種地插秧更是為前方守家衛國的展示提供的有力的保障。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糧食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當然也是一個國家離不開的,糧食是一切生產力的保障,這一觀點早在抗戰時期便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是正確的。農業生產對一個國家而言可謂是命脈,是一個國家的血液,任憑科技水平如何發達,若沒有血脈支撐,也只是一副軀殼罷了。換句話說如若沒有農業生產作為后臺保障,又哪里可以實現建軍強國的大業呢?
2 如何做好農業補貼和推廣
2.1 做推廣
現如今許許多多的農民仍有固步自封的思想,認為先進的機械化設備只是塊頭大,并沒有實際的效用,更有人認為機械太貴沒辦法支付,只好雇傭人力或者自家人經營好一畝三分地就很滿足了。對于農民以上的兩種思想,國家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和應對措施。如果認為農機無實用那么會推廣宣傳農機的效用,可以采取視頻推廣、專業人員下鄉講解、或者直接將機械設備放在鄉下進行面對面無障礙指導講解。對于推廣視頻內的內容可以加入國家的一些新思想理念,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讓農民了解現在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科技發展水平,在視頻中甚至可以提及中國農業生產的年總產量的總數值,使農民心中有數眼中有光。
2.2 保收入,加補貼
在落后的不發達的地區的農民一般不會冒很大的風險去購進一臺或幾臺農機進行工作的,針對這樣的地區國家很早之前就已經出臺了許多惠民政策來解決農民的貧窮問題,例如近年來一直在進行的脫貧攻堅戰就是其中之一,國家無時無刻不在為我們的經濟保駕護航。如2020年初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肆虐之時,中國果斷地采取的封城方法,將公民的安全程度最大化,如此對人民負責任的國家,怎么可能不會幫扶貧寒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以及建設的雄起呢?
3 農機下鄉后的好處和實例
可想而知一個落后的小村莊在政府的幫助之下引進大設備之后的景象,一群人圍著機器觀察,有專業人士手把手親自傳授講解農機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農民只要做好認真學習的準備就可以親手操作,節省人力實現更高產量更高水平的種植生產豈不是美事一件?以龍勝縣為例,龍勝縣在農機下鄉時打出的口號是,放心農機下鄉,保障春耕生產。由此可見農機下鄉對農民來說是十分高興的一件事,農民對農機下鄉這件事還是很有新鮮感的。至于農機下鄉后的維護等事項需要在農機下鄉當天向本地農民進行說明,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農民操作的方法,當然會讓事后的問題大大減少。要大力開展農機下鄉的服務工作,要轉換角度的換位思考,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去教授方法,交流時避免冗長晦澀難懂的書面語,應該用白話拉近與農民的距離,以上細節都應該注意。農機下鄉后的好處有許多,首先第一點就是方便了農民的工作,其次就是增長了農民們的見識。
4? ?結束語
隨著國家新農村建設項目的開展,新形勢下農業的現代化、集約化、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要求,與傳統小農經濟發展模式的矛盾日益凸顯,農機補貼與農機推廣工作的開展勢在必行。科技發展的同時,我們更會跟緊時代的腳步,作為大國就應該有大國風范,在我們最基礎的部分做到最極致!要知道國家對我國人民實行的政策和法律都是在為我們向更好的生活鋪路。
作者簡介:劉樹斌(1975-),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農機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