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對于年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增速,國家統計局的公報使用了三種發布口徑。第一種和第二種增速出現在報告期為2011年—2016年的公報中,同時報告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從2017年開始到現在,國家統計局在公報中,只是使用“增速”這個說法。
在國家統計局的公報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近年來始終保持增長態勢,這固然有助于提振市場對中國經濟表現的信心。不過,國家統計局就這幾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的統計口徑調整、數據修訂狀態以及數據處理方法等技術性問題,與市場的溝通尚嫌不夠,在公報及記者會等場合也未就這些問題做出詳細說明。比如,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年度投資數據中一眼就能看出2019年和202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名義增速已是負數,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增速卻仍是正數。這自然會引起海內外市場的猜測、懷疑、甚至是質疑。
我們留意到,目前為止,對于年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增速,國家統計局的公報使用了三種發布口徑。第一種和第二種增速出現在報告期為2011年—2016年的公報中,具體而言,國家統計局的公報同時報告名義增速和扣除價格因素的實際增速。但奇怪的是,從2017年開始到現在,國家統計局在公報中就不再使用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這兩個統計概念,而只是使用“增速”這個說法,我們不妨稱之為NBS增速(NBS是國家統計局的英文縮寫)。
我們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與2011年—2016年相比,國家統計局在2017年及之后所公布的投資增速無論在修辭上,還是在數值上,更包括在核算方法上,都更讓人產生一定的困惑。從修辭角度看,剛剛提到,從2017年開始,在公報正文部分,國家統計局只說“增速”,而不再說明該“增速”是名義增速還是實際增速。這樣的修辭變化似乎在暗示,該“增速”與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都不同,是國家統計局利用某種新的核算方法得到的結果。
不過,我們從國家統計局2017年及之后的公報(包括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公報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所披露的年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現價絕對值和比上年增長百分數來判斷,NBS增速應該是按名義增速來計算的。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我們從公報數據中可以倒推出的計算公式與2011年—2016年國家統計局計算名義增速的公式的確是一致的,但在2017年NBS增速出現之后,尤其是2019年和2020年這兩年,兩種計算公式就不一致了。
具體而言,按現行價格計算,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為551478億元,這比2018年的635636億元投資少84158億元。按此數據計算得到的名義增速應該為-13.2%。到2020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為518907億元,比2019年水平少32571億元,名義增速應該為-5.9%。然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增速仍是正數:2019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NBS增速為5.4%,比我們計算出的名義增速值高18.6個百分點;2020年的NBS增速為2.9%,比我們計算出的名義增速值高8.8個百分點。
這就讓我們好奇了,國家統計局在2017年之后公布的投資增速數據到底是怎么算出來的呢?從國家統計局公開的資料和信息中我們找不到太多有參考價值的解釋。由于增速的計算公式不可能有問題,這讓我們不得不猜測,2017年之后國家統計局計算投資增速所使用的數據應該不是公報中披露的那些數據,應該另有不同的數據。
為了證明國家統計局可能在計算2017年之后的增速時使用了不同的投資數據,我們索性先使用國家統計局自己公布的投資數據計算了2017年—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名義增速。結果顯示,在2017年,名義增速為1.9%,到2018年下降到-12.8%,2019年為-3.6%。這表明,按現價計算,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實際上出現了大幅度的負增長。即便扣除投資品價格變化因素后,2017—2019年投資的實際增速依然為負。例如,2017年,投資的實際增速計算值為-4.3%,2018年為-12.5%,2019年為-1.0%。這的確說明,在2017年之后,國家統計局沒有完全使用它自己公布的投資數據來計算投資增速,不然NBS增速不可能始終為正。
那么,在計算2017年之后的增速時,國家統計局可能使用了什么數據呢?一個猜測是,跟公報發布的數據不同,2017年之后的固定資產投資數據被國家統計局修訂過了。有可能,因為國家統計局自2017年以來對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做了試點改革(由過去的形象進度法改為基于企業法人經營數據的財務支出法),也加強了統計執法檢查和督查,糾正了往期投資數據中被虛報、瞞報、偽造、篡改的部分,使糾正后的數據更準確地反映經濟現實。但如果是這樣,這些變化帶來的數據調整或修訂應該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之后投資數據中逐步體現出來,而且,隨著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口徑調整的完成以及統計督查的完成,投資增速的公布值背離其計算值的現象也應該會在2018年后趨于消失。
但我們看到公報似乎并沒有及時更新修訂后的數據。因此,2019年和2020年的增速公布值與其計算值的差距仍然非常大。這會是什么原因造成這個背離的呢?經我們仔細研究發現,一個非常可能的原因是,在計算增速公布值時,國家統計局一般只使用基年修訂后的數據,但并未使用報告期的修訂后數據。例如,為計算2020年(報告期)的投資增速,國家統計局使用了2019年(基期)修訂后的數據,但并未使用2020年的修訂后數據。所謂修訂后數據,是基于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口徑的改革以及統計督查所發現的水分問題,國家統計局對往期數據修訂后得到的更準確的數據。
不難理解國家統計局沒有使用報告期的修訂數據的原因。這可能因為國家統計局對報告期數據的統計督查尚未完成,還來不及修訂報告期的數據。也可能因為統計督查不是每年進行,上一次的督查威懾效應可能會持續幾年,所以督查之后年份的投資數據相對而言應該更真實些,無需再去修訂。但無論如何,如果我們的猜測是對的,這就意味著,國家統計局在計算2017年以來投資增速公布值時實際上有可能使用了兩種不同修訂狀態的數據。
這就牽扯到一個核心問題,即便國家統計局使用修訂后的基期投資數據來計算投資增速的理由是對的,但就我們所知,國家統計局從未公布過修訂后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已公布的統計數據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需要進行修訂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公布修訂后的數據,并就修訂依據和情況做出說明?!钡珜嶋H上,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庫“國家數據”中公布的仍然是未經過修訂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數據。這顯然有悖于《統計法實施條例》的規定。
我們認為,國家統計局未用自己公布的投資數據來計算投資增速這一做法或許是有理由的,也不見得不合理,但這么做至少會帶來兩方面問題。第一,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以來投資增速的含義非常不清楚:不明說是名義值還是實際值,更不明說計算時他們使用了兩種不同修訂狀態的數據。所以,人們難弄清NBS增速是否那么真實。
第二,相比利用國家統計局的公開數據計算而得的名義增速值,NBS投資增速顯著高估了報告期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名義增長率。這幾年NBS增速持續高于名義增速計算值。特別是在2018—2019年名義增速為負時,NBS增速仍然為正。這給人們判斷報告期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真實增長情況帶來不少困惑。
考慮到自2018年—2021年,對于固定資產投資,國家統計局已經發布了4年的NBS增速。因此,國家統計局應該掌握了2016年—2019年這4年的修訂后數據,這就意味著國家統計局應該能夠對2017—2019年這3年的NBS增速做出修訂以還原當時投資增速的真實圖像。但是,國家統計局至今沒有修訂這些歷史NBS增速,同時也還未公布計算NBS增速所使用的修訂后的數據序列,這給人們評估往期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真實增長情況也帶來一定的障礙。
(據“網易研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