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倢


除了土地、稅收等政策支持,還提供資本支持,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這一模式成為了合肥招商引資的重劍。
曾幾何時,合肥還被稱為全國最沒存在感的省會,人們一度戲稱南京為“徽京”,因為相較合肥,南京似乎更像安徽的省會。但要說近兩年崛起最快的城市,合肥一定榜上有名。
2005年,合肥經濟總量只有853億元,在省會城市中排名倒數,而2019年合肥經濟總量已經達到9409億元,2020年一躍成為新一線城市、GDP總量更是首次突破萬億。合肥市政府被媒體稱為“最牛風投政府”,合肥的上市企業新增數量居省會城市之首,合肥誕生的科創板成為開板以來首日最賺錢新股……近10年,合肥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北上廣深,在2009年至2020年間,合肥GDP增幅超過350%,成了省會城市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
從最沒存在感的省會,到崛起速度最快的城市,我們不禁要問,合肥為什么會崛起?
托底京東方 引進半導體
在經濟學界,一直有這樣一個判斷: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產業。對于合肥來說,每一個重點項目的引進與落地,都意味著重點產業的大規模升級和城市功能的良性演變。
2007年,京東方在國外液晶巨頭的降價沖擊下由盈轉虧,更岌岌可危的是,6代線的研發開建因資金缺口巨大面臨夭折。而當時的合肥,掏出了自己財政收入的80%托底給京東方建設液晶面板6代線,可謂誠意滿滿。
2009年,京東方6代線開工建設。隨后,京東方又在合肥先后建設了第8.5代生產線,第10.5代生產線。從此,合肥開啟了顯示屏“中國造”的先河。現在,京東方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面板企業,成為液晶面板國產化的領軍企業。
目前,京東方在合肥的投資已經超過1000億元,為合肥帶來了產業鏈上下游數百家配套企業集群,像彩虹、康寧、三利譜、住友化學、法國液空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顯示產業龍頭企業紛紛入駐合肥。
項目與城市彼此成就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不僅只有這些。
引進京東方的模式創造性地打通了產業發展與政府資本支持的關系:除了土地、稅收等政策支持,還提供資本支持,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在以后,這一模式成為了合肥招商引資的重劍。
依托新型顯示產業基地的建設發展,合肥不斷推動產業縱向橫向延伸。2015年,總投資128.1億元的合肥晶合在新站高新區正式奠基開工。2017年,合肥市政府和兆易共同成立合肥長鑫,投入資金研發生產DRAM芯片。2020年2月,合肥又在與南京、武漢、廣州、濟南和青島等眾多實力強勁對手的競爭中取勝,正式與芯片巨頭高塔簽署協議。
目前,合肥匯聚了力晶科技、通富微電、聯發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成為全國少數擁有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及設備材料全產業鏈的城市。在成為國內面板產能最大、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水平一流的集聚發展區的同時,合肥也成為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中心城市,讓“中國IC之都”的夢想之光照進了現實,再一次書寫了項目助力城市發展的傳奇故事。
挽救蔚來 押寶新能源汽車
2019年,新能源汽車企業蔚來虧損114億元,股價從早期的10美元附近,跌到了1.5美元。2020年2月銷量更是跌入低谷,全月只交付了707臺車。危難之時,蔚來找了很多地方政府合作,但新能源汽車這個燒錢產業各地都不敢接。在蔚來資金告急、命懸一線的背景下,合肥伸出了援助之手。
2020年4月29日,蔚來與合肥政府完成了“蔚來中國總部落戶合肥”的簽約儀式,合肥國資向蔚來中國投資了70億元,蔚來將總部從上海搬遷到了合肥,并且在合肥建立研發生產基地。
有人將合肥投資蔚來汽車稱作是一場“豪賭”,不過從現在來看,蔚來汽車顯然沒有讓合肥失望。如今,蔚來的發展勢頭良好。今年3月2日,蔚來發布了2020年全年財報:全年交付汽車43728輛,同比增長112.63%;總營收162.58億元,同比增長107.8%。
在引進蔚來之后,去年6月份,合肥市政府又牽頭,將江淮、大眾70億元的投資合作敲定,雙方在合肥共同成立子公司;隨后,合肥又領投了威馬汽車的D輪融資以及零跑汽車B輪融資,投資金額不低于20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在合肥扎根的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項目已經超過了50個,并且匯集了包括華霆動力、巨一電機等120余家新能源汽車上下游企業,基本涵蓋了整車制造、關鍵零部件、應用以及配套的全套新能源汽車制造相關產業鏈。
對于合肥來說,汽車項目的引進和落地,不僅讓合肥這座國內的二線城市正式走進了國際視野,更讓合肥在國產汽車的賽道上有了一席之地,讓合肥成為了繼上海之后,國內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基地之一。
“中國最牛風投機構”
引進京東方、押注半導體、引進長鑫、投資蔚來……這些被總結為“改變合肥命運”的機遇,都被合肥緊緊抓住。靠著這幾個大項目,合肥實現了“逆風翻盤”,也是因為引進這些大項目,合肥市政府被稱為“中國最牛風投機構”。
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張羽多次在公開場合感嘆:“合肥是我們的福地,也是我們合作商的福地。” 靠著一次次真心實意的投資,合肥創造性地開創了“合肥模式”:以尊重市場規律為前提,把投資引領培育產業放在第一位,找準市場需求、遵循產業邏輯,巧用資本市場以小博大,并能實現“籌集-投入-退出”全過程把控。
缺人?合肥搭建校企連接平臺,中國科大微電子研究院、合工大微電子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各展所長,企業各取所需。缺資金?合肥組建了天使投資基金、合肥市產業投資基金、合肥華登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打造全產業鏈、覆蓋全生命周期投資體系。缺市場?政府牽頭打通產業鏈,讓產業上下游企業“面對面”。
如今,在家電領域,合肥已經超越青島和順德成為全國“白電之都”。僅以家電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鏈上下游,就為合肥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更不用說京東方、合肥長鑫這樣的超級大工廠,每年為合肥吸引來的大量人才。有數據顯示,2009年,合肥全市常住人口僅有501萬人,GDP總量為2100億元。到了2019年,合肥市常住人口達到了818.9萬人。
除了人才的流入,合肥還通過項目投資,在大賺的同時,將城市建設落到實處。2005年,合肥提出“實施向東發展戰略,加快融入長三角”的目標,大搞省際交通、城際交通等交通干線建設;2012年,合肥連接8條高等級鐵路的國家鐵道樞紐站,成為華東地區的四大交通樞紐之一,并為合寧高速鐵路、合武客運線、合蚌高鐵、合福客運線的客運樞紐站;2020年,合肥基建投資迎來升級,從大規模地投入老基建向新基建邁進,建設國際領先的創新基礎設施集群、實現5G網絡全覆蓋。
在項目與城市的共振中,合肥找到了答案:城市培育了項目,項目塑造了城市,這或許就是今日“合肥為什么會崛起”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