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波

無論文化出口企業高管還是其他文化人才,努力提高自身修養,逐漸具有“德華”與“和氣”的精神氣質,無疑是勝任力的重要表現。
葛優在他主演的一部電影中,曾煞有介事地說過一句后來被廣泛流傳的臺詞:“21世紀最值錢的是什么?人才!”人才是不是21世紀最值錢的暫且不說,但人才問題的確是新世紀、新時代最令人關注的話題之一,是困擾社會發展、經濟建設、文化繁榮的重要問題。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的融合成為21世紀全世界產業經濟發展的主流特征,具有人文素養和科學意識,同時又具有世界眼光和管理能力的文化企業高管,無疑是新時代文化產業的主導者,是文化企業發展的內動力。
然而,在文化創意產業高速發展、國際文化貿易成為重要文化活動的今天,對文化產業人才的研究并不能令人樂觀,對文化產業高端管理人才的研究則更為少見。正因如此,當我讀到孫德華博士的學術專著《我國文化出口企業高管勝任力研究》時,不由為之振奮。該書不僅為文化人才研究開啟一種新的思路,而且為文化企業高管與文化出口貿易的內在關系,尋找到了可供借鑒的學術路徑。
1973年哈佛大學麥克里蘭教授發表了《測量勝任力而不是智力》一文,被認為是正式確立勝任力理論體系的標志性著作。勝任力是人才評價的重要理論,也是研究文化高管能力不可或缺的理論。在文化多樣化、國際化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到創意經濟時代的更迭,在此背景下衡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業、不同職位的個體,勝任力是一個極具代表意義和實踐價值的理論工具。
文化產業具有經濟和意識形態雙重屬性,文化出口企業有其獨特的行業特征,在新的時代背景的要求下,文化出口企業高管必然具備高管的通用勝任力以及行業所屬的獨特勝任力。然而這些勝任力到底是什么,如何提升其勝任力,相關研究成果非常稀少與零散。孫德華博士在其專著中所做的探索,也許并不能完全回答這些問題,但她首次將勝任力理論應用于我國文化出口行業這一新領域,對文化出口企業高管勝任力做出了新的思考。
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對文化出口企業的管理者進行了深入調研,對大量當事者取樣進行面對面訪談,運用科學、嚴謹的扎根理論,通過對訪談資料進行歸納、演繹、對比、分析,得到了一個包含6個核心范疇、32個主范疇、92個副范疇、313個概念組成的可視化立體關系網絡,從而揭示了勝任力指標的內涵和要點。在對相關范疇進行篩選、提煉、歸納、布局的基礎上,建構起了多層級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該書認為個性、意識、價值觀、能力、素養、知識等六大勝任力指標,是評價文化出口企業高管人才的核心范疇。將價值觀、意識、個性納入文化企業高管的重要評價指標內容,這里顯示了作者良好的人文素養。
作者在進一步的研究工作中,發現這些評價指標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高管的管理能力,認為對于文化出口企業高管來說,最為重要的勝任力是具有符合企業需求的價值觀,而素質、技能、意識、個性、知識的重要性則依次下降。書中一項項指標、一串串數字的背后,所凝結的是文化高管的人生價值呈現,是情感性因素及其人文素養在學術的不斷滲透。在我的印象中,管理學的模型建構是抽象的、概念性的,量化的指標是冷冰冰的數字,但作者卻將富有人性化的指標納入到人的管理范疇中,體現了作為高管的個性、精神性及主觀能動性。
為了能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應用該模型,作者對理論模型進行細化、量化和標準化,建構了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作者將勝任力各維度指標劃分為四個層級,分別描述其較差、合格、良好、優秀等級的行為表現,從而建構起一個可供實踐觀察和操作的文化出口企業高管評價指標體系。盡管作者在調研過程中由于受到種種局限,某些指標的數據可能在今后需要結合具體實際進行一定的調整,但這一評價指標體系仍然具有創新性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性的應用價值,對于我們重新認識與評價文化出口企業高管的能力與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性意義。
理論的迷人之處在于對解決實踐問題的意義與作用。作者并不滿足于高管勝任力模型的構建,在此基礎上,作者利用初步的應用案例及其數據反饋,進一步討論了該模型在高管的招聘與選拔、在職培訓、績效管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應用方法。作者還依據時勢造就人才的規律、人才成長內外因學說和人才開發整體相關論,提煉出文化出口企業高管勝任力開發的四力驅動模式,從個人、企業、國家、高校四個開發途徑探討文化出口企業高管勝任力開發的具體措施。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對高管個體開發極為重視,或者說,作者不是把文化企業高管作為機械被動的模型,而是作為具體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地待,認為高管的個體開發是其個體生命拓展的內在需求,是實現自身的理想抱負和人生價值的途徑,認為高管本人是其勝任力開發的主體,個體開發是高管勝任力開發的內因,起決定性作用。這些新穎、獨到的觀點,為文化企業高管能力素質提升提供了一個可資參考的路徑。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出口企業所承擔的使命不僅僅是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出口,而且更是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體現載體。正是如此,我國文化出口企業高管勝任力模型建構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緊迫的時代需求。作者對文化出口企業勝任力研究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她為某一類型文化人才的管理與使用提供了理性的、富有可操作性的理論模型,而且更在于讓人們對文化出口企業高管這一特殊類型的人才擁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對于文化貿易高級人才管理政策的制定、文化貿易高級管理人才培養計劃的編制與實施、文化貿易活動的有效開展,都具有不可忽視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宋代詩人范仲淹在《今樂猶古樂賦》:“蓋在乎君臣交泰,民物茲豐。和氣既充于天下,德華遂振于域中。實萬邦之所共,諒百世之攸同。”說的是音樂與教化的問題,但“和”與“德”對人才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昂汀迸c“德”為天下之大美,這里所指同樣包含著人的修養與美學的關系,是人對于世事萬物的感受以及“和氣”與“德華”對萬邦百世的影響。無論文化出口企業高管還是其他文化人才,努力提高自身修養,逐漸具有“德華”與“和氣”的精神氣質,無疑是勝任力的重要表現?,F在,孫德華從勝任力這一特定的視角出發,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論述了文化出口企業高管的能力,將“德”與“和”具體化為一個一個的數據,建立起一個具有結構化、標準化、精確化特點的文化出口企業高管勝任力模型,并將這一模型運用于企業高管的評價與培養過程,從而為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文化管理人才的培養、管理與使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孫著的意義在于,她所建構的勝任力模型融入了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與人文精神、體現了文化出口企業的特殊性,為研究文化人才、管理與培養文化人才提供了一個既新穎又不乏深度的視角,成為文化出口企業甚至其他相關文化企業高管人才研究中不可繞過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