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格
同事為我取來教材和補充習題,跑了兩趟,用鑰匙打開三樓安放教材的教室,用鑰匙鎖上,鎖芯轉動時,我有些感動。另一個同事早讀來裝課文鏡像文件,上學期也是她幫忙安裝……朋友想幫傾塑封她的作品,她還送了一大袋點心給傾,傾沒舍得打開,想留著后面吃。
雨天上學路上略堵,傾爸來情緒了,說,以后不叫女兒起床了,讓她自己起來,到時間就開車走人不等了。電話里我安慰他:人家青春期了還一點脾氣都沒有,夠好了。昨晚她還分享作業做得快的秘訣呢——自學+提前做練習,課上有針對性地聽,多懂事。女孩子梳個辮子照照鏡子慢點是正常的,人家《成長的煩惱》里一窩孩子父母都能擺平,就這一個娃還不輕松搞定?傾爸說倒也是。
換上一體機后放電腦的講臺收掉了,換的桌子與學生的桌子齊平,平視學生,教師有了“平等的首席”的心理暗示和定位。本周每天反饋背誦冠軍、書寫達人、課堂踴躍者和默寫情況,家校合作默契。
早上剛到工作坊,王梓姍遞來她新寫的詩,我讀,她搶著去打水,水來了她“咔噠”一聲按下燒水壺,一會兒就“咕嚕咕嚕”燒開了。不用上早讀,點一炷線香,看八大山人的畫,“在大寂寥中盡顯生命的大歡喜”。
班主任董小芳和丁嫻引導學生在語數英之外的課上積極發言,科學音樂美術信息等老師上那么多班級,致力于引導大家建立廣泛的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是對老師的回報——嗯,無論哪個學科怎樣的教育形勢,我們都在當下建立凈土,隨之而來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學科融合,是師生無分別的平等心。
正月十五,上午的雨打在窗上,窗外半圓形樹冠一動不動;中午的雨打在臉上,穿過風雨走廊,我看看學生做的花燈,看看手機上的時間,直接走進教室。
線性的單向時空里,我位于東半球的北京時間16:31,降溫了,手指腳尖有點涼,走出去,爬兩層樓去五辦一門外領大湯圓小湯圓。黑芝麻湯圓和香糯小圓子區分于有無餡泥。
妹夫妹妹拎著“思念牌”春卷和“恒順牌”國宴醋來家里過元宵,媽媽做了一大桌菜炸了春卷,看著年輕一代和年少的一代吃湯圓,她的目光賦予親情以和弦般的諧和,此為涵容。
女兒的語文書上貼了九張董老師發的獎勵卡。餐桌是她的“領地”——復習預習課外閱讀等待下周老師“頒布”免作業的“赦令”。
家中整理一新。煮了茶,把改過時間的羽毛球課納入周末——周末的外顯是短篇小說內質為詩,形式可信,我體驗其重組、定格,不留信息的劃痕。我曾身形透明,中脈通達,眼神清澈如南太平洋,沒事,回返。
有些人活得痛苦有些人是來世上玩的。上了幾天班,發現我也能不動不想,該干嘛干嘛——工作得輕松愉快,跟興趣合一;生活得有滋有味,游戲畢竟空。
有些人清凈到不管誰待在他旁邊都能靜下來慢下來。我發現自己也有“定海神針”,入室即靜。
跟盈蓮一起吃飯,聊到對五班六班的滿意度,五班的聽課好習慣和六班的善思巧學算是被我倆撞上了。
在辦公室調皮的盈蓮在教室從容有自己的節奏,與學生走得近——搭班半年,我發現自己學到了。電梯里,周校聊到高年級的學習特點;餐桌上,顧兄提到孩子的思維品質及發展……原來沒啥難的,弄通弄透了自然就老道,早上醒來看到自己越來越自在,工作日周末都輕輕松松。
一年級有兩節綜合課,跟八歲的孩子聊人生聊得挺深挺歡,一下課,娃娃們里三層外三層團團圍住我,Mary喊得此起彼伏,我拿本書擋住臉溜了。他們的能量很高未被壓抑,長大后若能再次“破殼”就是返璞歸真。
玉芬幫傾塑封了作品,早春的陽光沿著走廊鋪向工作坊,我無聲地走著,內心富貴。
喝葡萄汁,想起學生時代的閨蜜。踩著大石頭過河,我們在姑姑家的葡萄園交換嗓音與秘密,莖葉纏繞,幾乎能聽到根須從土里吸水的聲音。處女座和摩羯座的田園美學是葡萄園里有用不完的夏天。工作后的閨蜜大多是同事,食堂風雨長廊車棚撞到了趕緊神聊與分享,好的緣起是這樣。
布置家庭作業時六班的學生自發鼓掌,一大早就告知家庭作業,作業少負擔輕。課上,每個孩子一臉喜色眼睛放光,好像我在發喜糖或請他們吃KFC。
那天午飯跟蔣瑞一桌。她說當年董美玉老師教奧數A班,吃完飯,董老師進教室批作業,A班的學生來教室里看例題自學奧數,自己悟,看懂了就答題,一步步寫好解題思路。董老師看完大家的解題思路后進行點撥。蔣老師建議傾傾自學,培養學習能力和獨立性。
徐校長打來語音電話,她也認為下周的升旗儀式上可以來個童詩頒獎環節和童謠創作啟動儀式。丁嫻建議我寫好稿子發給唐瑤,瑤瑤整合,佳倩發言——她們都是事務很多卻能“事來則應,事去不留”。
上午下午各一次大課間,跟學生一起蹦蹦跳跳,繞圈跑步,放空,完全不在意形象。瑤瑤說,“看到我就開心,我有這樣的磁場。”站在四合院里看一樓到六樓不銹鋼欄桿同步制造閃光及條紋光影。批家庭作業也是免費的樂事,上面有學生的各種貼心話。說實話,我喜歡教書是因為好玩,當然,沒感覺的時候是因為不好玩。
喜歡做一件事喜歡一份工作有很多理由,來列舉幾點——熟悉教材消化重難點,準備第一單元的課,感受自己在工作坊在教室持續工作的淡然與靜,相反的人格呈現是這樣的,與同事嘻嘻哈哈各種玩笑各種皮。
要么極靜要么狂歡。不帶情緒地工作好幾個小時不想停,我說不清這是冷靜還是平靜,我享受其中。
收到納蘭的新書,《批評之道》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在整體冷凝的效果中達到思想與內容的雙重結實,他的很多評論本身就是詩。與納蘭探討到,評論家與詩人的相應是種靈性對接。批評之道的“道”既是批評家的道又是詩人的道,既是動詞(覺悟)又是名詞(真理)。道也是方法,是方便法門,以作品施教,進行雙重反觀。能不能這么說,弘揚大道+分享語言之精妙=《批評之道》。
收到詩人、翻譯家、評論家汪劍釗老師翻譯的俄語詩。下午一點半請他翻譯,六點不到就收到譯文了,他略加修改后又發來二稿——這是慷慨的劍釗老師。
完成一天的教學任務后,犒勞自己坐下喝茶曬太陽聽操場孩子們的嗓音“參差”如海浪——直覺是幸福感強烈的一學期來了,創作豐收的一年來了。
五點半,媽媽做好晚飯開電動車來接我,環抱她的腰想起小時候她騎自行車我坐在后座也抱著她的腰,也用臉蛋貼著她的身體,也這樣不想下車。
晚上,上完晚自習的家長打來電話,帶過中考狀元的她是我的助教,干脆利索地幫著整理英語范文,教我如何教出高分作文,怎么用好參考書……每次聽她說話我都記要點,真是前方有高能,教書有助攻。我還有一個家長Tracy在重點高中教英語,她常年駐扎高三,她兒子長期提供標準答案,她先生是馬可前黃高中的同學,那孩子英語好,詩寫得好。無巧不成現實。緣來緣去、緣聚緣散,從看戲的角度來看,很有意思。
看了部電影《孤味》?!扒屣L拂面,淚珠滴落,無論花開花謝都充滿芳香?!薄耙怀鰬虻膱A滿要如何才演得好?”電影剛結束,妹妹打來電話,說她讀到我的《悼亡辭》才真正懂得了我和媽媽。我說,“我也懂得了爸爸和我的不容易,后面的日子讓我們一起愛爸爸媽媽。”傻乎乎的兩個人說著傻話,遲遲不掛電話。
看到我的外顯與內質,世間處處是學習場?!俺ㄩ_內心不再包裝就可以從任何人任何事那兒看到道的品質?!睆纳迫缌鞅緛砭褪侨说谋灸?,無論跟誰在一起,人們憑著強大的學習能力一次次畢業。不用刻意努力,享受自己,享受自己的創造,舒卷自在,不執,無拘,無限。既然自性不斷在創新,只需要喜悅我的創造,我的無限是真的無限,超越任何臨界的邊際。
新的用心方式點燃新的世界,此為巽風點燃離木的鼎卦。
心只是想探索一切可能性,只要享受其中,就是最好的覺察。享受我愿意的事,其他的交給自性,不要去管,都會完美呈現的。
我會完全走出一條新路的,不是某個創作形式,任何形式我都可以寫,詩、散文詩、評論、散文、小說……我只管寫,隨著心意去寫,享受地去寫,力量超越于理論、流派之上,打開的是一種獨特的、全新的創作風格,對,一種全新的解讀人生的語言方式。
責任編輯 郭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