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潔
林業栽培管理在林業生產中十分重要,通過提高林業栽培管理水平,可促進林業生產效益的增長,同時能幫助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深入推行的生態文明背景下,為了更好的實現生態建設目標,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林業栽培管理人員需要積極創新觀念,掌握生態建設要點,將各類新技術引入栽培管理中。
1 生態模式下林業栽培管理技術重要性
在林業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有效管理林地,有利于資源利用率的提升。作為再生資源的林業資源,不但能將人們需求滿足,同時也能為生態環境提供一定的保護。通過林業栽培管理技術水平的提升,可快速轉化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能在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上,為人們帶來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因此,生態模式下的林業栽培管理技術相當重要。
2 生態模式下的林業栽培管理技術
2.1 林牧復合型
此類型的栽培管理技術,有機整合了林業與牧業,林業屬主要框架,在發展草、農、副業的基礎上,能將牧業需求滿足。選用該類型的栽培管理技術時,下述幾點是需要引起重視的:其一,以本地自然條件為根據,合理選擇種植植物;其二,以植物種植順序為根據,合理選擇植物。而在栽培中,需將林木控制在適當距離,同時在適當的時間澆水,并將雜草及時清理,以免植物養分被雜草吸收。同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其三,牧草種植前,應對種植土翻耕并添加底肥,營造良好的生長條件。同時,需將種植的林木、牧草間距離控制在0.5米以上,這樣能為其生長提供良好的保障。
2.2 林下禽類飼養
與傳統禽類飼養方式相比,放養式飼養方式能獲取口感、營養價值更高的禽類,能大幅提升市場價格、銷售空間及銷量。而將林業種植與禽類養殖結合在一起,由于管理簡單、基本上無需投入額外成本的緣故,所以,逐步發展為最為常用的一種生態林業模式。在放養禽類前,管理者需要對禽類活動區域進行規劃,避免有禽類天敵存在于該區域內。同時,做好定期投喂食物與防止病害工作。通過結合林業與禽類,使林地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同時有利于經濟效益的增長。禽類糞便能將一定的肥料提供給植物,有利于樹木種子發芽率的提升,同時為種植成活率提供保障。
2.3? 果蔬復合型
此類型的栽培模式,同樣能帶動林業發展。例如葡萄與油菜就能取得良好的混合種植效果,具體種植中將兩種作物維持一定距離,葡萄控制在1.5米×0.5米的行株距,通過合理修剪能促進其產量及質量的提升;每年10月左右,應實施扣棚、遮光休眠等措施;葡萄芽孢生長中,為了催生嫩芽需將溫度逐漸提升;開花階段,需將環境中水分減少,維持干燥的環境,能促進花粉傳播;整個生長期間,要科學防治病蟲害。而種植油菜相對簡單,將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工作做好即可。
2.4? 棗糧復合型
此類型林業栽培管理中,秋季棗樹栽種前需做好開溝、澆灌工作。次年春季樹苗種植中,控制樹苗栽種維持在2米×8米的行株距,過小的栽種距離會對樹苗采光通風構成影響,進而阻礙棗樹生長。同時,要將除草工作做好,以免樹苗的營養被雜草汲取。同時,要及時做好施肥工作,將充足的營養提供給棗樹,確保棗樹能夠健康生長。棗樹自然脫落樹葉且在萌發新葉的階段,應做好溝槽開挖工作,開挖的溝槽深0.5米、寬0.4米,同時施加適量的有機肥、無機肥,可選的肥料種類包含尿素、磷酸二銨及腐熟豬糞等。開挖的溝槽與樹干間需要保持約0.5米的距離,每株棗樹施加0.25公斤的無機肥。該模式下,與棗樹配合的作物應以矮桿糧食作物為主,將兩者種植的間距控制在1米以上,能夠為兩者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
深入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生態模式林業栽培管理技術也逐步發展為一個重要課題項目,在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該背景下,由于在林業栽培管理中依舊有一系列不足與問題存在,所以相關人員需要繼續深入研究此項課題,創新栽培管理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