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沈金宇 馬彥輝 逄玉軍 陳鳳林
春柞蠶保護育分為室內保護育和室外保護育兩種,現在應用較多的是室內床育、室內合成袋育、塑料筒套把育,近10年來,這3種保護育應用面積逐年增加,對提高春蠶產量、增加蠶農收入和促進柞蠶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其中室內合成袋保護育主要應用在柞蠶良種繁育中的單母、雙母生產和種質資源保護,而室內床育主要用于絲繭育的生產。這兩種室內保護育多年來一直沿用起青后移至柞園內飼育,這樣既可減少蠶座面積提高養蠶室利用率又可有效降低室內感染概率,生產的種繭可較好滿足遼寧及吉林大部分地區需要。但近幾年我們感覺到,做為全國秋柞蠶繁種基地的吉林省,秋蠶收蟻的時間段基本在7月26~29日這4天,這其中7月27~28日這兩天的收蟻量又占了80%,這就為我們的春蠶生產提出了新的課題,春收蟻過早會發生大量“三化蛾”,收蟻過晚又會發生霜凍害和嫩蛹。如何使秋制種的羽化盛期出現在7月19日前,提高制種產卵“黃金時間段”系數,如何提高早期種卵的經濟效益。針對這兩個難題,我們從2017年開始至今進行了延長春蠶室內飼育時間的試驗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現實意義
1.1 為黑龍江、內蒙古等二化一放蠶區提供二化性種源
延長室內飼育時間后,7月15日之前的種卵在遼寧和吉林等無霜期較短的蠶區放養時可發生“灌蟻子”和“三化”,生產效益一直不高。雖然有的地區可以老熟蠶上市銷售或者加工黃色蛹及神仙蛹,但數量很有限,蠶繭銷售并不順暢。同時這個時間段的種卵在放養過程中還會面臨高溫多雨危害的風險,因此,絕大部分蠶農對這個時間段的蠶種使用很消極。但在黑龍江、內蒙古等二化一放地區因全年無霜期很短,放養7月15日前的種卵基本上不會發生霜凍害,加之這些地區為大陸性季風氣候,不會受高溫和降雨危害。所以近年來用種量逐年增加。同二化一放用種相比較,具有種卵孵化率高、保種成本低、高產優質、蠶繭易于儲藏和加工等諸多有點,單蛾收蟻結繭率高于二化一放20%以上,因此,備受這些地區的廣大蠶農歡迎,用種量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前景十分看好。
1.2 春蠶高產優質,夯實秋蠶生產基礎
春蠶延長室內飼育時間就意味著減少了野外放養的時間,一是齡期縮短3天以上,二是野外生長發育時間減少4天以上。這可有效降低農藥中毒、晚霜凍害、風害、蟲鳥獸害等自然災害的風險,從而提高保苗率。四年來,共進行了35把延長室內飼育時間試驗,平均把產25.8千粒,單蛾收蟻結繭率達到129粒,高于對照起青后上山15%以上。
由于延長室內飼育時間客觀上做到了蠶座面積增加,合成袋內濕度明顯降低,蠶的個體間相互抓傷染病概率大幅度下降,膿病和軟化病同對照相比較下降62.3%,微粒子病檢出率下降50.9%,同時,繭層率、千粒重、雌雄比等關鍵質量指標都較對照有了大幅度提高,既提高了春蠶放養效益,又為秋蠶種生產提供了優質種源。
1.3 種卵“黃金時間段”提前,滿足繁種需求,提高蠶種生產企業效益
延長春蠶室內飼育時間,遼寧和吉林地區的7月15日前種卵可提供給黑龍江、內蒙古,價格不菲。7月19日前蠶繭羽化量可達85%以上,黃金時間段占70%左右,較起青后上山可提前15%左右,完全可以滿足遼寧和吉林兩省秋蠶繁種生產。即可減少春蠶放養量,還會更好的降低7月20日以后產卵面臨的大幅度降價風險。近5年來,7月20日以后的種卵價格平均不及黃金時間段的30%,一直制約著蠶種生產企業的效益。
2 技術要點
2.1 擴大蠶座面積和把握上山時間
單蛾飼育時起青上山的合成袋規格為50厘米×33厘米,床育的收蟻量為75克/平方米,室內飼育時間一般在7~8天,延長飼育時間的上山時間為2眠起齊后,較起青后后上山延遲3天左右,僅僅3天就可使袋內和床內狀況發生質的變化。隨著蠶食量增加,蠶的排泄量、袋內床內濕度和殘枝葉量急劇增加,紅褐屁股的軟化病蠶、抓傷蠶就會大量發生,微粒子病侵染加劇。因此,要把合成袋的規格調整至50厘米40厘米,把床育的收蟻量降至40克/平方米。
2.2 嚴格控制袋內、床內濕度
室內育的袋內和床內濕度主要來自柞葉,柞葉水分又來自自身含水、露水和雨水,袋內和床內濕度過大可加速殘枝葉和糞便腐敗,釋放不良氣體誘發蠶病。因此,養蠶室相對濕度以75%左右為宜,晴天早5時采摘的新葉即可滿足濕度要求。當雨天或霧天時,要用潔凈的風扇或潔凈的甩干桶脫去柞葉上附著的水分再喂蠶,柞葉要做到現采現喂,嚴禁喂飼“隔夜葉”和捂堆葉。做到蠶上山時殘枝殘葉不腐爛,蠶糞不長白蕈(白毛)、不粘手為宜。
2.3 嚴格掌握飼育溫度和給葉量
室內育的溫度指標十分關鍵,溫度過低會延遲蠶生長發育,溫度過高可使柞葉萎蔫,影響取食。因此,合成袋育的適宜溫度要控制在24~24.5℃,床育的溫度要控制在22℃,床育的蠶眠中時可提溫至25℃。每次給葉時要按“寧缺勿剩”原則,剩葉越多,越容易產生腐敗氣體、增加袋重和蠶糞隔離困難。
作者簡介:劉磊(1972-),男,本科,助理研究員。現從事柞蠶良種繁育研究。
*通訊作者:陳鳳林(1963-),男,大專,副研究員。現從事柞蠶放養技術研究和柞蠶良種繁育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