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俊響 李潤龍

摘 要:我國逐步形成了以就業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以高校人才培養為主體,政府引導和企業參與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但目前政府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的主導功能有待增強,企業協同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意識有待強化,相關機制有待建立。鑒于此,文章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政府和企業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研究表明,進一步明確并發揮政府引導作用,調動企業整合大學生實習資源的積極性,形成政府和企業協同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以此完善“高校—政府—企業”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架構,對有效提升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至關重要。
關鍵詞:政府;企業;大學生就業能力
一、引言
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供需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大學生就業形勢愈加嚴峻。一方面,高校畢業生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崗位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能力遠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我國高等教育在高校擴招之后,大學教學資源短缺的矛盾日漸凸顯,特別是大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資源短缺,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這一現實矛盾讓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尤其是就業能力的培養成為政府的當務之急。
我國已經逐步形成了以就業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以高校人才培養為主體,政府引導和企業參與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為企業參與到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政府指導不完善、企業積極性不足等問題,導致大學生就業能力沒有得到實質提高。而就業能力決定大學生就業質量,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不足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政府和企業作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兩大主體,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從高校角度出發考察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對政府和企業的關注相對不足,缺乏政府和企業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功能定位以及相應舉措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分析政府和企業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進思路和舉措,以推動“政府—企業—高校”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從而更好地培養和提高我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就業能力內涵及國內外培養方式
(一)就業能力內涵
關于就業能力的內涵,國內外學者提出不同的觀點。國外學者代表性觀點主要有四個:一是就業能力包含就業全過程的能力,即包括取得工作、保持工作并尋求新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二是就業能力是一種“心理—社會性結構”,是適應力、人際關系、社會關系和職業認同感的能力組合[1];三是就業能力是知識、技能及人格特征的結合,這種能力能夠使大學生獲得工作并在其中得到發展;四是就業能力是一種持續性能力,即獲得與其水平相當的工作并使這種工作具有持續性的能力。[2]我國學者針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實背景,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應主要體現在根據崗位需求而培養的各種技能和學習能力。[3]另外,最近學者還提出USEM模型來闡明就業能力,包括個體技能、綜合能力、學科理解力和元認知。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和相關文獻,本文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大學生為了獲得工作崗位并能在其中得到提升的一種自我能力。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國內外培養方式
英國、美國和日本在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有大量經驗可供借鑒。三國的政府、企業和大學都非常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并且制定了具體的戰略來作為支撐,具體來講:都將就業能力納入課程設置中;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都注重為學生的職業選擇和發展提供必要的指導;都注重與企業合作,關注實務發展狀態。[4-7]例如英國的大學會通過組建專業部門來支持發展就業能力、與企業聯盟以謀求提供學生更多的實習機會等多種途徑來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
我國政府、高校和企業采取了多種方式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政府通過推動產教融合、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和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高等學校通過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室、與企業共建實習基地、強化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環節來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企業通過接受大學生實習、舉辦專業技能競賽、產教合作等方式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但由于政府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善、企業的人才培養意識比較欠缺,導致作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三大主體的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缺乏聯動,影響了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質量。
三、政府和企業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政府尚未主導建立就業能力總體框架
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首先是缺少清晰的就業能力總體框架,即政府對于國民就業能力含義、構成及其培養和評價體系的界定不明確。就業能力框架是指導提升國民就業能力的基礎。目前,美國的《就業機會法》、澳大利亞的《未來需要的就業能力》,都構建了各自的就業能力總體框架,指導提升國民就業能力。而我國政府尚未真正建立就業能力總體框架。總體框架的缺乏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政府對高校相關工作的評價缺乏系統科學的標準。另一方面,總體框架的缺失導致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培養環節中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設計或落實不到位,影響了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
2.政府引導企業協同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機制不完善
政府引導企業協同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機制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缺少激勵與約束機制以促使企業積極接受大學生實習,導致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缺乏主動協同高校的社會責任意識。二是在大學生進入企業實習方面尚未建立起合理的管理制度。現有的規章制度沒有規定企業接受大學生實習的權利和義務,對實習協議的簽訂也缺少規范化的管理,并且現有的與勞動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極少涉及大學實習生的權益保障。三是缺乏鼓勵企業接受大學生實習的優惠政策。政府對于接受實習生的企業,尚缺乏合理的補貼或稅收優惠等。
3.政府引導下的大學生就業市場監管機制不健全
大學生就業市場促進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但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仍存在不少問題,最突出的是大學生就業市場監管機制不健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各行為主體的權利義務缺乏法律制度的明確界定,對于大學生就業產生的糾紛如何仲裁及權益如何保障不明確。大學生就業出現糾紛時,僅僅通過解除高校、學生、企業三方簽訂的協議,無法約束大學生就業中的違規、失信行為。大學生就業市場監管機制不健全,也阻礙了就業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存在好學生找不到好工作的現象,進而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積極性,最終會導致大學生整體就業能力的下降。
(二)企業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的責任意識不強,提供較少實習機會
大學生參與社會實習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學校組織的大規模統一實習;二是學生根據目標企業發布的信息自主選擇。目前,一些企事業單位提供少量的實習機會,與高校畢業生的巨大規模相比缺口很大,實習機會相對匱乏。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基本觀念,在市場中生存下來是首要目標。因此,企業往往更愿意招聘有過相關實習經驗的大學生來提高工作效率,對于缺乏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往往表示出不滿。但是,由于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以及企業尚未認識到自身在國家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因而沒有意識到可以通過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來回饋社會,使得企業不主動參與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過程。而企業作為國家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中介單位,本應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因責任意識的相對欠缺,較少接收大學生實習,導致大學生缺少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的場所,不利于其培養自身就業能力。
2.校企聯合培養流于形式
企業作為人才培養的參與主體,通過與高校合作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與高校協作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合作停留在表層,形式簡單。從理論上看,企業可向高校提出對大學生的現時技能需求,但高校的課程設置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經過多次的考查與論證。由于繁瑣的審批過程,企業難以真正參與到課程設置和改進過程中,僅僅只是提出了自己的需求。而實際上,校企聯合培養主要以觀摩、調研和講座為主,并不能使大學生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另一方面,企業與高校的目的兼容性不強。企業與學校有著不同的目標與追求。企業本身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本身沒有法定義務耗費大量的人、財、物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企業人才考核主要針對創造的價值和歸屬感,而學校本身的使命是教書育人,人才考核更側重于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鑒于要求及培養目標上差異很大,企業很少也難以參與學生管理,校企合作未能深入進行,高校也未能將企業實踐融入到日常活動中,影響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質量。
3.形式招聘與就業歧視
社會招聘信息缺少權威的信息發布渠道和監管,許多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對企業發展前景、福利待遇、崗位職責等描述模糊,大學生屢屢上當。由于勞動法中沒有大學實習生的權益保障條款,維權之路也較為艱難。此外,大學生求職時會因性別、年齡、學歷、地區和畢業院校等原因受到差別對待,即就業歧視。例如,部分企業需要穩定的從業人員,這樣的企業更加傾向于招收本省的大學生;部分企業更愿意招收重點大學的男學生,首先設置來自“985”“211”學校的限制條件,并且給予男女學生差別化的工資待遇。在就業過程中遭遇諸如形式招聘、就業歧視等不公平現象,極大地挫傷了高校大學生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的積極性,最終將使得大學生整體就業能力下降。
四、政府和企業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優化策略
(一)政府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優化策略
政府部門出臺的政策和法規對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起著統領性的作用,應該充分利用其政治、經濟職能及社會影響,通過健全制度和政策安排來引導和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1.盡快建立就業能力總體框架,支撐就業能力培養體系
為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得到改善,政府及時建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總體框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澳大利亞政府制定的總體框架全面規定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評估和培養策略。該框架包括學習、團隊合作、溝通等八個部分,并且根據《就業能力整體評估法》來評估大學生就業能力。澳大利亞的做法對我國就業能力總體框架的建立頗具借鑒意義。政府可以基于Yorke(2006)提出的USEM模型建立就業能力總體框架來明晰就業能力定義,其中要說明就業能力涵蓋個體稟賦、綜合技能、學科理解力以及元認知四個部分,并設計有關就業能力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政府可以發揮統領作用,將搭建好的總體框架貫穿到高校教育體系中,指導高校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督促高校分類培養大學生各種能力并根據評價體系進行科學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顯示的不足之處,有針對性地優化相關政策,以達到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目的。
2.完善大學生就業相關的管理法規
逐步完善大學生就業管理相關政策和法規以規范大學生就業市場,具體包括:(1)逐步健全就業制度,政府應盡快著手清除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制度障礙,推動三方協議向正式的勞動合同轉化,明確三方協議中的違約條款,保障各方權益;(2)加快改革人事戶籍制度,進一步落實人才落戶,但應注意資格審查,并縮小因城鄉、地域引致的社會保障差異;(3)搭建大學生就業管理體系,構建人才市場綜合信息網進行管理,保證大學生就業市場有序、透明、高效地運轉。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還需逐步完善大學生實習管理制度,促進大學生實習規范化和制度化,具體包括:(1)實行實習合同管理制度,實習往往以接收函為主而不簽訂合同,應規定企業在大學生實習期間必須簽訂合同,保障實習期間雙方權益的同時,提高企業對于接收實習生的安全感,維護就業市場秩序;(2)在維權和仲裁中心專設大學生就業糾紛處理部。
隨著就業相關管理法規的完善,企業與大學生各自權益得到保障,企業愿意提供實習機會,大學生也愿意積極地參與實習,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上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
3.建設誠信就業監督機制
誠信就業監督機制的建立將有利于就業市場充分發揮自身的基礎性配置功能,削弱就業市場中的不公平現象,促進就業市場按照大學生就業能力來配置資源,最終提升高校大學生培養自身就業能力的積極性。因此,應盡快建立由政府主導、高校和企業參與的大學生誠信就業監督機制,包括:(1)建立大學生就業情況數據庫來實時反映大學生履約情況,記錄大學生獲獎、獲證情況,增強大學生的自我約束意識;(2)加強對企業的誠信監督,針對企業招聘成立嚴格的審查機構,用以規范和監督企業招聘行為,將提供虛假招聘信息的企業向社會公眾公示,同時給予嚴懲,切實保護大學生權益。
4.提供財稅支持,并對企業進行社會責任評價
政府應當引導企業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財稅支持,根據麥可思近年來發布的就業報告,民企是大學生畢業后的主要去處,政府可以針對民企制定優惠政策以支持其發展,使其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例如每接收一名大學生給予固定的補貼額等;(2)將接收大學生納入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促使企業為履行社會責任而接收更多的大學畢業生。通過政府的社會責任約束、財稅支持,讓大學生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進而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二)企業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優化策略
企業是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實踐平臺,在政府政策引導下,應當主動參與到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來,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
1.優化人力資源措施和資源配置,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
為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企業可以采取多種方式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企業為了招聘、培養、保持和使用人才,會采取一定的人力資源措施。首先,企業可以優化人力資源有關措施,包括:(1)在招聘環節,削弱對學歷、專業等的要求,讓更多大學生有機會進入企業實習;(2)在培養環節,對參加實習的大學生實行輪崗,高效利用有限的崗位;(3)在保持環節,為員工提供帶薪休假,借以提供給大學生頂崗實習的機會。其次,企業可以優化自身的資源配置,通過合理安排工作,為業務繁重的員工或部門配置實習生來處理簡單事務,使其能夠集中精力處理核心業務。企業通過對人力資源措施的調整以及對有限崗位的合理利用,可以接收更多的大學生來實習,大學生有了使用理論知識的機會,并在實踐中將理論和實際工作聯系起來,從而促進自身就業能力的提升。
2.與高校共建實習基地,推動產教融合發展
企業應該重視與高校的持久合作。[8]目前,校企聯合培養學生的模式主要為雙方共同建設實習基地,共同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雖然目前校企聯合培養并未能完全發揮作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最好的聯合培養方式仍然是雙方共建實習基地,因此,企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優化校企聯合培養的效果:(1)和高校成立實習基地聯合管理小組,便于雙方及時了解信息,根據進度合理安排實踐指導,避免學生“考完就忘”的現象,提高基地使用效率;(2)向實習基地派駐資深員工作為實習導師。在大學生實習期間,由企業員工進行實務指導;(3)主動參與到高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中去,按照行業發展對高校課程提出建議,同時派出員工到基地教學,交流并傳授最新的行業技能;(4)組織一些專業比賽,設置提供實習機會等形式的比賽獎勵,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提升其實踐能力。
3.建立客觀的就業能力評價體系
企業建立一套就業能力評價體系來避免由于刻板印象帶來的就業歧視,具體可依據政府建立的總體框架構建就業能力的評價體系,以實際能力為招聘的依據來規避歧視。為了解就業能力子項的重要程度,本文利用問卷星向已參加工作和即將步入工作崗位的大學生發放問卷,借以對個體稟賦、綜合技能、學科理解力和元認知四個維度的就業能力進行排序。本次問卷共計發放255份,收回有效問卷208份,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首先,按照問卷各項能力綜合得分情況,用各項能力得分除以四項能力總得分得到各權重,計算得到個體稟賦、綜合技能、學科理解力和元認知的權重分別為27.43%、30.53%、20.42%、21.62%。其次,針對四項能力設置不同的測試情景,分別評估應試者能力。各項測試滿分100分,總分400分。對于個人稟賦,通過復雜的情景描述,觀察其抓住主要問題的能力;對于綜合能力,可以通過組織團體活動來考察,如組織應試者聚餐,考察其溝通、協作等能力;對于學科理解力,通過設置實務題,考察其應用能力;對于元認知,通過讓應試者觀賞富有某些特殊含義的圖片或影片并說出感受,來考察其價值觀與企業價值觀的重合程度。最后,按照各子項權重進行加權得到總分。企業根據這一套就業能力評估體系,可以有效評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可以據此選聘合適的大學生,從而削弱就業市場中的基于學歷、性別等刻板印象造成的不公平現象,從執行層面促進就業市場按照學生就業能力來配置崗位,最終提升大學生培養自身就業能力的積極性。
4.加強自身誠信建設
為避免形式招聘,企業應加強自身誠信建設。而誠信建設的重點是抓教育,開展“做誠信人,務誠信事”等宣傳活動,弘揚誠信美德,同時做好自查自糾,認真查找誠信建設中的問題并改正。此外,樹立誠信典型,發揮典范作用。要對不誠信行為嚴厲處罰,并加強教育,幫助糾正。
除政府引導、企業落實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還應充分發揮人才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應切合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就業市場機制中的供求機制會主動調節高校人才培養和企業人才需求的相互關系,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提出的未來人才需求數量和質量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質量等方面積極響應,在就業市場供求機制的作用下,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和高校在人才培養中進行聯動,采用共建實習基地等方式,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FUGATE M,ANGLO J,et al.Employability:A Paychology-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2]ROTHWELL A,HERBERT I,ROTHWELL F.Self Perceived Employability: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Scal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8,73(1):1-12.
[3]汪昕宇.北京地區大學生就業能力內涵與結構思考[J].人民論壇,2014(8):143-145.
[4]YORKE M,KNIGHT P.Self-theories:Som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4,29(1):25-37.
[5]宋國學.英國高校可雇傭性開發的特點及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07(6):16-18.
[6]劉宏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7]胡嬌.教育與就業[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8]郭欣.中國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