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發展格局? 新增長點? 新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6.004
我國GDP增速在經歷了改革開放4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已經進入了加速換擋期。我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需要轉向內生增長模式。從“十四五”開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的加速落實階段,從這一階段的國際國內特征出發,需要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發展格局與新經濟增長點的決定因素
經濟發展的格局是發展的視野、范圍和結構以及發展的內在布局,也指對經濟發展局勢、態勢的理解和把握。新發展格局就是依據世界科技革命發展的趨勢,結合國際國內市場的變化,對經濟發展范圍、結構和布局的新思考,通過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重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新的經濟增長點其實是在新發展格局下選擇經濟增長的著力點,是指在經濟增長和產業演進過程中,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具有巨大市場需求,產業基礎能力強,能夠帶動經濟形成新的增長態勢的產業、部門,或是現在尚屬潛在狀態,但是將來會發揮作用的經濟增長點。
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特征表現在:一是帶動能力強。通過一個產業的發展所形成的前瞻效應、旁側效應和后顧效應帶動產業整體實現轉型升級,擴大經濟增長的生產可能性邊界,開發經濟增長潛力,從而實現新的增長。二是潛在增長率高。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良好的潛在增長率,帶動能力和輻射能力強,能夠拓展出新的經濟增長空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體系。三是市場需求大。旺盛的市場需求能夠形成主導性的消費熱點,推動國民經濟上臺階。四是產業基礎能力強。新的經濟增長點順應科技發展的新趨勢,能夠以新的創新成果作支撐,生產具有高附加值的新產品。
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決定因素主要有四點:一是技術因素。新的經濟增長點以世界前沿科技為支撐,技術密集度高,具有高技術附加值。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的貢獻將改變世界,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以這些新的科技成果為支撐,形成現代化和高級化的產業支撐能力。二是市場需求因素。市場需求是消費者需求的總和,是主導生產和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具有旺盛的市場需求,通過需求推動生產升級。三是產業因素。新的經濟增長點要代表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附加值高,產業基礎能力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產業鏈比較長,就業彈性高,能通過全產業鏈升級形成中國經濟長期內生增長動力。四是資源稟賦因素。資源稟賦因素是新增長點培育的約束條件,也是基礎條件,這些條件包括自然資源狀態、環境狀態、人口狀態、勞動力成本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格局及經濟增長點的變化
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經濟發展格局是內需導向型,在改革開放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國內大市場的開發啟動了內部需求,帶動了經濟增長。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基本生活消費需求的增長,市場需求進一步得到開發,在基本物資短缺的狀態下,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帶動了投資需求的增長。這一時期經濟發展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傳統制造業成為20世紀80年代新的經濟增長點,拉動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增長。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格局是內需與外需雙輪驅動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經濟活力進一步釋放,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內市場得到開發,內部需求成為帶動力量,同時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深,外部市場進一步開發,形成了內需與外需雙輪驅動型的經濟發展格局。在這種經濟發展格局下,傳統制造業成為新的增長點,傳統制造業的大發展推動了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快速增長。
進入21世紀,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我國經濟逐步融入全球化,產業發展也融入了國際產業鏈分工體系,中國產品不斷進入國際市場,中國工業制成品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外部市場成為推動我國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成為主要出口產品,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新增長點,這種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格局帶動了21世紀初期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同時,在這一時期中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重化工業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加大,促進了能源產業的發展。城市化、城鎮化推動了房地產業的發展。傳統制造業、能源產業、房地產業成為21世紀初期的三大經濟增長點,實現了21世紀初期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外部市場逐漸收縮,國內經濟快速發展,資源稟賦條件的變化,潛在生產率的下降,生產接近最大可能性邊界,導致了2012年中國經濟開始下行,從高速增長狀態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近年來,在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我們根據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和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提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轉型,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在新發展格局構建過程中,中國經濟增長面臨著開發經濟增長潛力、培育新增長點、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任務。
在新發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我國經濟增長面臨著轉型升級和培育新增長點的任務。從產業來看,傳統制造業市場已經飽和,形成了結構性失衡,傳統制造業產品產能過剩,高端消費品卻供給不足。伴隨著重化工業階段的結束,能源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在減弱。房地產業泡沫巨大,風險加大,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在減弱。同時,我國資源稟賦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口紅利、市場紅利逐漸消退,勞動力成本上升,技術創新不足,再加上外部市場份額不斷減少,原有經濟增長點的帶動能力在消退。
從決定發展格局和新增長點的產業、需求、技術等因素出發,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以數字經濟、網絡經濟、人工智能經濟為核心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產品,即“四新經濟”應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應該圍繞著發展新經濟,從產業、消費、投資、區域、增長極、開放、基礎設施這幾方面來培育新增長點。
新的產業增長點的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的培育有三種途徑,即“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從傳統產業中裂解出產業新增長點、通過向創新驅動轉變從新興產業中培育產業新增長點、通過體制機制變革從制度創新中釋放一批產業新增長點”[1]。新的產業增長點的培育應該圍繞著發展新經濟,鍛造產業長板,突出產業發展競爭優勢。具體包括: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包括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生命生物工程產業、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人工智能產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制造業。二是現代新型服務業,現代新型服務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大,已經超過第二產業,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中高收入階段的必然現象。預計未來新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將繼續上升,從而進一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現代新型服務業包括信息軟件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科技服務業,如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社區服務、政府公共服務等;還有精神服務業,包括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影視、音樂、戲劇、旅游、休閑、娛樂、文化、出版、體育,等等。
新消費增長點的培育。消費是培育新增長點的需求側動力,是培育新增長點的主要方面。受到疫情的影響,傳統消費需求下降,而新型消費迎來新機遇,以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征的新型消費迅速發展。新消費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產物,是新經濟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培育新增長點的過程中,要積極發展新型消費。一是拓展新的消費領域。加快拓展定制消費、智能消費、體驗消費等新型消費領域,鼓勵建設智慧商店、智慧商圈,增加健康、養老、醫療等領域消費的有效供給。二是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以供給創造消費新增長點,推動與數字經濟、網絡經濟和人工智能經濟相關的新型消費。三是發展新消費熱點。發展新型消費,促進傳統銷售和服務實現轉型升級,培育網絡消費、定制消費、智能消費等消費新熱點。四是構建新消費的生態體系。著力構建城鄉融合消費網絡,加快構建新型消費生態體系。順應消費升級趨勢,穩定基本消費,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激發潛在消費。[2]
新的投資增長點的培育。隨著科技創新驅動,一些新的領域成為新的投資增長點:一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產品的商業化進一步推動了建筑、醫療、家具、汽車生產等行業,為新產品實現規模化制造提供了技術支持,智能制造行業成為新的投資增長點。二是綠色產業。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環保和節能建筑材料產業、無公害食品種植和加工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可再生能源發電等產業將成為新的投資增長點。三是新型基礎設施領域。隨著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融合創新技術的發展,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以及創新基礎設施將成為投資熱點。與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教育、公共文化、醫療衛生健康、養老事業等各項社會事業相關的基礎設施,以及與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相結合的各類社會事業系統,等等,這些基礎設施領域也將成為新的投資熱點。
新的區域增長極的培育。除了產業、投資、消費之外,還應在區域空間上優化空間配置,打造經濟增長極。一是在多個重大區域戰略的協同帶動下,經濟帶、城市群、都市圈以點帶面、以圈帶群,構建我國東西南北區域經濟發展協調融通的局面,培育擴散效應覆蓋全國的增長極體系。二是推進“區域”“省域”和“市域”“縣域”“城鄉”等不同層級區域的分工、聯系與合作,促進要素在國內區域間充分流動,打破區域間市場分割,暢通不同層級區域間的大循環。三是發揮已形成的經濟核心區的城市群與都市圈的作用,同時積極培育新城市群與都市圈,形成城市群與都市圈之間的互動,積極打造一批能引領世界技術與產業發展的世界級增長極。四是促進區域一體化的協同發展,促進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加大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干線的引領發展,積極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和增長極。
新的開放增長點的培育。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需要培育新的開放增長點。一是要積極開拓“一帶一路”市場空間,圍繞“一帶一路”構建多維開放的市場體系。依托自貿區和定向自貿區平臺,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互通,[3]開辟新的經濟增長空間。二是探索陸上高標準經貿規則。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和貿易便利化,與“一帶一路”國家建立定向自貿區。推動亞歐一體化大市場形成,推進歐洲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三是適應“一帶一路”倡議引致的國際市場需求,推動開放型產業集群發展,完善對外開放的產業鏈、市場鏈和供給鏈。四是積極培育服務貿易對外開放新增長點。隨著制造業服務化,以及服務業外包化、數字化、高端化、融合化趨勢加快,服務貿易成為引領全球貿易增長的新引擎。五是積極培育利用外資的新增長點。積極引導外資進入現代農業、生態建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行業和數字經濟領域,吸引更多優質外部要素資源促進國內大循環,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的基礎設施增長點的培育。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基礎設施建設來支撐產業發展、新消費體系建立和新投資增長。在新發展格局構建中要積極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增長點。一是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把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應用于傳統基礎設施,通過融合形成新的基礎設施形態,加快傳統交通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推進能源互聯網建設,推廣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水利、市政基礎設施,推動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二是加快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和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數字產業發展新高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加快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包括商業服務基礎設施、園林綠化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文化教育基礎設施、衛生事業基礎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既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配套措施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轉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培育新增長點,完善相關配套措施。
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培育需要產業新動能的支持:一是培育新經濟動能。構建新發展格局與培育新的增長點首先要做好新舊動能的轉換,以創新驅動為引領,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新經濟發展為核心,以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加快發展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產業。二是培育需求側的新消費動能。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更多新增長點[4],推動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三是培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新動能。“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改造傳統產業,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5]。四是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的新生產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促進數字經濟創新活動向生產領域滲透,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提高傳統制造業的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打造數字經濟形態下的新產業,推動我國產業體系的整體升級。
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構建新發展格局,要讓實體經濟成為創新的主戰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一是強化對實體經濟的科技支撐,突破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提高實體經濟產業發展的基礎能力。吸引更多人才進入實體經濟,實現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源紅利和人才紅利的轉變,積極推動創新創業。二是促進傳統實體經濟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實體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體經濟的智能化改造為主攻方向,推動實體經濟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拓展實體經濟產業發展的新空間,使實體經濟在新技術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形成新的增長點,打造發展的新優勢。三是營造實體經濟良好發展環境。健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體系,增強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向實體經濟企業集聚。
積極實施工業化延伸戰略。我國工業化任務沒有完成,同時又面臨新工業化的挑戰,構建新發展格局與培育新增長點必須堅持工業化的邏輯。曾經有一種“去工業化”的觀點,認為要以服務業為主,降低第二產業的比重,這實際是錯誤的思想觀點。在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要堅持工業化的邏輯,實施工業化延長戰略,以需求升級引導供給升級,打造工業化的升級版,厚植新發展格局的工業化基礎。一是開啟高質量工業化進程。健全工業化的創新驅動機制,推動我國工業化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工業化延伸戰略中把著力點放在提高實體經濟供給質量上,以此推進我國工業化進程,實現“四化”同步協調發展。以綠色制造業為先導,實現工業化的可持續發展。二是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通過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發展實施工業化延伸戰略,推進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融合,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通過一系列的融合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實現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三是積極培育“四新經濟”。培育基于平臺經濟的實體經濟新生態,構建工業企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大我國工業重點行業智能制造推廣。四是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方向,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實施我國工業化的延伸戰略,培育制造業新生態,提升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積極推動高水平的開放。通過開放方式的轉型,推動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在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中積極培育對外開放的新增長點。一是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引領,推動高水平開放。打造對外開放的升級版,推動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在新的開放增長點的培育中實現高質量的貿易。主動聯合東盟、南美、非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構建國際經濟協調機制。二是提高開放的質量和層次。拓展開放范圍和層次,完善開放結構布局,促進開放范圍擴大、開放領域拓寬、開放層次加深,推進開放方式創新、布局優化、質量提升。以高質量開放促進深層次結構調整,更好利用全球資源構建開放新優勢,培育開放經濟的新增長點。三是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的營商環境。在新發展格局構建中積極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四是優化對外投資結構。推動外資從低端制造業轉向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加大在華研發力度,吸引境外長期資金投資境內資本市場,在新發展格局構建中引導外資投向現代農業、生態建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
注釋
[1]盛朝迅:《新常態下產業新增長點發展的三種路徑及培育策略》,《中國發展觀察》,2015年第12期。
[2]任保平、豆淵博:《“十四五”時期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政策》,《人文雜志》,2021年第1期。
[3]任保平:《構建新格局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參考報》,2020年10月20日。
[4]任保平:《“十四五”時期構建基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政治經濟學邏輯》,《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2期。
[5]任保平、王薇:《“十三五”中國經濟發展績效及“十四五”新發展格局的構建》,《統計信息論壇》,2021年第1期。
責 編/馬冰瑩
任保平,西安財經大學副校長,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經濟增長質量、高質量發展、發展經濟學。主要著作有《西部資源富集區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學分析》(合著)、《以質量看待增長:對新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與反思》、《經濟增長質量的邏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