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2035年? “十四五”規劃? 世界大變局? 社會主義現代化? 人類文明
【中圖分類號】D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6.010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給世界造成災難性后果,不僅給人類文明前景蒙上厚厚的陰影,而且攪動了世界體系重組和地緣政治格局重構,百年未有的“世界大變局”正在我們身邊緩緩拉開帷幕。“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我們將面臨各種突如其來的震蕩和重大的挑戰,其中既有新問題,也不乏各種老問題。這些震蕩和挑戰將引發空前的政治僵局和困難抉擇。”[1]中國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因此,要對中國2035年的可能圖景進行較為確定性的描述和解讀,對中國故事的主題和結構進行合乎邏輯的理論敷陳,具有關鍵意義的就是如何深刻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現實背景。
決定中國發展遠景的幾個關鍵變量
事實上,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隨著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的失靈和新自由主義全球治理理念在世界范圍內的崩潰,世界正在加速走向“碎片化”,失去了“方向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暴發以及全球范圍內對資本主義“不信任”的進一步強化,“世界大變局”的演化正在全面加速。面對這個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新狀況,世界范圍內關于經濟、政治和人類文明未來走向的大討論一直熱度不減,成為從政界、學界到普通民眾都廣泛參與其中的主導話題。人們首先關切的是我們所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如何發生的,未來有哪些的演變方向。
從目前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節點來看,我認為促進“大變局”形成的現實推動力和“整合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中國沉寂百年的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復興,正在打破幾百年來“西方中心論”迷思,逐步改變了世界力量的對比和地緣政治格局;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衰落以及由此帶來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霸權的式微,為人類未來文明的創新和重構提供了新契機,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和價值需要重新評估;三是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生物技術革命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將深刻地、革命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且孕育著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中國2035年所展現的“發展圖景”與這三個方面的演進速度和疊加影響密切相關。
首先,中國的復興正在改變世界經濟版圖和地緣政治格局。無論世人是否愿意,中國重回人類文明中心并成為塑造未來文明形態的重要力量,是現代世界史上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從世界經濟發展現狀和總體態勢來看,世界經濟的“三大板塊”,即北美、歐盟和東亞的經濟總量大致處于均衡狀態。但未來五年,這種均衡狀態會由于中國“十四五”規劃的完成而被打破。之前,大多數世界級智庫預測,按匯率計算中國經濟總規模在2028年左右超越美國,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國成為2020年唯一經濟正增長的大國,此前預測的超越美國的時間可能會大大提前(至2025年前后)。1840年至今,隨著中國經濟總規模在現代性框架內重新躍居世界第一,必然導致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文明走向都發生重大改變。這種改變不僅體現為世界經濟中心和發展中心的“東移”,更重要的是終結了“西方中心論”的話語體系,推動了地緣政治及地緣文化的變遷,從而終結了近現代300多年來的“霸權時代”,開啟了以平等、對話、協商、交流為中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文明時代”。
2035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這個世界將逐步實現“地緣政治中心多級化”的新常態,國際秩序的維護和民族國家間游戲規則的制定,將會是發展利益迥異的不同地緣中心相互博弈和均衡的結果。屆時,中國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推動者,將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和國際關系新格局塑造的重要參與力量,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威望會得到進一步提升和鞏固。
其次,資本主義體系的衰落和由此帶來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式微將是未來世界幾十年內人類文明演化的總態勢。30年前美國政治學家福山提出的所謂“歷史終結論”或“意識形態終結論”,宣稱自由民主是人類進化的“最后的、不可避免的終極階段”之預言,在今天被證明純粹是新自由主義的幻覺,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在疫情防治、總統大選、種族沖突方面的“突出表現”,暴露了所謂“自由民主社會”體系內部的“結構性危機”和“意識形態偏見”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事實上,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后,對資本主義系統極限和結構性危機的討論便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話題,如美國著名學者沃勒斯坦所言:“在了解現代世界體系以資本主義形態運作的法則之后,就能夠理解為什么這個系統已經進入結構性危機的末期。由此,便可提出這個末期階段的運行規律,以及這個末期約20~40年的生命期。”[2]沃勒斯坦認為,資本主義作為一個系統存在五百多年來,經過了系統產生期、常規生命期和消亡期三個階段,目前正處于第三階段“消亡期”,即“結構性危機”的末期,并斷言以結構性危機“為基礎的歷史階段已接近尾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體系的脆弱性和結構性危機末期的癥候,資本主義長期以來所積累的綜合性病癥開始系統性爆發,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虛偽性暴露無遺。資本主義體系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加速衰落的新狀況,不僅使人類文明的全球化進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且使冷戰結束以來由全球化和信息化所推動的全球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遭遇全面沖擊,這種新狀況全面引發和推動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到來,使人類文明轉型處于一個關鍵臨界點。可以預料,隨著資本主義體系的衰落和中國復興進程的加快,未來十幾年中,中國經驗、中國價值、中國智慧、中國發展模式等“中國元素”,會在重塑人類文明形態和走向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到2035年,當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中國以其先進的理念、龐大的經濟規模和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的優勢,會成為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的引領者。
最后,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生物技術所引起的第四次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將深刻改變人類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引發一系列變革。未來一個時期內,隨著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的發展,“人類基于本性,會把所有知識綜合起來產生一個故事,并且從中重新創造整個世界”[3]。與前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對人類勞動的“機械化技術替代”不同,第四次科技革命將是對勞動的“自動化技術替代”,許多傳統工種和工作都會消失,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會發生重大變化。人工智能和演化生物學成果將是人類文明形態重塑的關鍵變量。“一旦技術讓我們能夠設計人類的身體、大腦與心智,所有的事物肯定都會被推翻,就連過去以為永恒不變的事物也不例外。”[4]因此,第四次科技革命是推動“大變局”的主要動力之一。從目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態勢來看,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來臨之際,中國基本上與發達國家處于同一起跑點。中國社會的科研總投入位居世界第二,科研人員總量位居世界第一,未來15年,只要我們繼續堅持科學技術創新的發展共識,不斷完善科學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可預見到2035年,中國的科研投入會位居世界第一,科學技術創新成果會居于世界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學技術創新大國。
在以上三種變量相互交織、激蕩、重疊的“大變局”之下,未來一個時期內的世界將處于震蕩與風險并存的狀況,中國的改革開放既面臨挑戰又面臨機遇,中國的制度優勢將是我們化解風險挑戰、抓住發展機遇、實現2035年發展藍圖的基本保障。
2035年的中國經濟社會圖景
2021年既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起始之年。隨著2020年中國成功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決勝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經濟大國,中國的改革開放將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上。未來15年,我們將處于一個錯綜復雜、風云變幻、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世界,我們應努力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使中國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首先,到2035年,按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將位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按照美元計算突破了15萬億美元,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增加,夯實了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穩定器”和“助推器”的重要地位。2021年~2035年期間,只要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平均保持在5%~6%的區間,按照正常發展速度,2035年中國經濟總量按照匯率計算將達到35萬億美元。屆時,按照相關統計資料分析,中國總人口將是大約14.3億,人均GDP將達到2.5萬美元左右,從經濟學角度講,會基本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
隨著202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約1.1萬美元,中國社會的消費潛力將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能力會得到進一步提升,中國有望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這會促使中國經濟發展的自主性進一步增強,為中國經濟到2035年的持續強勁增長提供了關鍵動力源,為國家發展的遠景目標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也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次,到2035年,中國將形成與發達國家總人口規模不相上下的世界上最大的中產階層群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發展目標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指導下獲得重大進展,中國社會在現代性意義上的穩定性將進一步增強。2020年,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的中產階層人數已經超過4億,預計2035年這個數字將翻一番,總規模預計超過8億。屆時,中國中產階層的人數將大大超過總人口的50%。中產階層規模的持續擴大既是中國社會安全、穩定和秩序的基石,又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社會基礎。隨著中產階層總人口超過50%這一保持社會穩定的“安全線”,中國社會的團結與合作、向心力與凝聚力將會進一步增強,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領導力會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安全、安心、尊嚴、幸福的美好生活愿望將基本得到滿足,中國道路、制度和發展模式將會對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2035年中國中產階層數量的大幅度增長,是中國社會發展質量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提升的最主要標志。這說明2035年的中國社會是一個財富分配更加合理的社會,社會的貧富差距會進一步縮小,共同富裕的社會形態基本實現;惠及社會中每一個人的教育與醫療等公共產品會更加豐富多樣,人民更加安居樂業;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重大進展,“綠水青山”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基本實現。只要我們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惠留給人民,2035年的中國將是一個人民心情舒暢、人人充滿希望的社會。從而,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自信也會更加鞏固。
最后,到2035年,中國的“法治國家形態”基本形成,以“法治”為基礎的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目標基本實現。未來15年,隨著中國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入開展,中國社會治理進程中的法律體系會逐步完善,公民權利與義務的自覺意識會在社會治理實踐中得到具體落實,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基本形成,社會生態得到根本改善,中國社會步入良性運行的發展新階段。屆時,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地位會更加鞏固,黨的建設會取得實質性成效。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公共權力會在民主和法律的監督內規范運行,基本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態和清正廉潔的權力生態。隨著社會生態、政治生態、權力生態的改善和公序良治社會的實現,中國社會的整體文明程度會得到根本提升,個體行為的規則意識會得到進一步強化。
2035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普及和深入實施,人民的權利意識會進一步增強,人民的權利保護制度化水平會進一步提高,人民的人格尊嚴會得到嚴格的法律保障。隨著社會的法治化、權力運行規范化程度的提升,政府的善政良治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基本得到實現,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的規則意識、誠信意識會得到進一步強化。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及人民“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獲得,保證了2035年的中國社會是一個穩定的、有秩序的和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國家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使我們對未來世界的預測幾乎沒有“確定性”的答案。比如,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對世界經濟和地緣政治的破壞性影響,幾乎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之外。未來15年,中國作為一個“巨型國家”的快速復興和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體系的衰落以及約瑟夫·熊彼特所謂的“科學技術創新帶來的創造性破壞”等因素的相互交織、滲透、重疊性影響,會為這個世界的未來增加許多變數。
從更深層次講,如果說中國的復興、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來以及資本主義結構性危機是客觀的、必然的、普世的趨勢,那么,在對未來的分析預測中,最難以把握的則是主觀的、人為的風險,即由于政治家的決策失誤所帶來的“饑餓、瘟疫、戰爭和生態災難”。比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一些國家的政治決策者無所作為乃至把疫情政治化的做法,強化了疫情的災難性后果。正如沃勒斯坦所說:“人類不是理性的計算器。有時人們面對復雜的、沒有明顯解決辦法的問題時,常常有可能受到韋伯所說的價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的驅動,為了一個宏大的意識形態可以犧牲個人的利益,也就是說,有時人們會被強烈的情感驅動而失去理性。因此,人類的行為常常是不可預測的。”[5]正因為如此,在未來“大變局”客觀趨勢下,“人為風險”可能是未來我們必須面對的主要風險,一些國家或政治集團在意識形態偏見的驅使下,為了個人、種族、本國的利益,故意制造族群國家間的分裂和對立,把當今世界推向“風險社會”,使人類文明前景陷入深刻的不確定性之中。
可以預料,在全球化、信息化這一世界歷史現代性進程中,由意識形態對立所導入的“人為風險”會長期存在,按照韋伯的觀點:“人類有著一種需要,一種‘內在沖動要把世界理解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或‘有意義的宏大秩序。不但宗教,甚至世俗的形而上哲學,都是從發現‘作為一個整體的世界、尤其是人類生活的固有意義的努力中產生的。”[6]因此,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意識形態一直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決定著人們“有意義”的交往方式。無論這種意識形態是宗教性的還是政治性的,意識形態一旦固化,形成“意識形態偏見”,那么,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與國之間的意識形態沖突就是不可避免的,對什么是“有意義的生活”就會產生重大分歧,進而形成價值與信仰對立。到目前為止,這種對立一直是人類生活的常態。在全球化、信息化塑造的現代性世界中,面對充滿新狀況和不確定性的未來,對意識形態或有意義的生活的認知和理解趨于多元化,“意義紊亂”成為現在與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生活的一種常態,意識形態對話或爭論,將成為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主要場域。與以往的時代相比,我們所處時代的主要特征是“意義紊亂”。當代人生存與發展的境況面臨巨大的變革,資本主義把我們帶入一個只有生存而沒有意義的時代,過去的世界與目前的世界所發生的事態背后都受到意識形態的支配,都有人類追求“生活意義”的不懈努力。可以說,理想與現實的張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基本動力。但人類在形成共通價值和達成理性共識以前,意識形態分歧和信仰紛爭仍然會是人類相互交流、溝通、合作的主要障礙,拿意識形態“說事”,制造民族國家間的矛盾和事端,仍然是人類未來所面對的主要風險,特別是在世界大變局和文明大轉型的歷史時段,更是如此。
英國政治學家吉登斯說:“人類社會由于現代性的到來而引入了一種新的風險景象。”[7]意識形態偏見和人們的決策及行為所帶來的“人為風險”成為重要的“風險源”。這就是說,面對危機和風險過程,面對目前世界正在發生、未來可能持續的“人為風險”的挑戰,牢牢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和發展過程中正確的政策決定將至關重要。未來15年,在中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進程中,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特別是資本主義體系的內部矛盾和結構性問題的外部轉移以及以意識形態偏見為核心的“政治原教旨主義”的盛行,會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上制造各種各樣的障礙,只有積極應對和克服這些發展道路上的障礙,我們才能實現2035年的發展圖景。而應對和克服外部環境的干擾,最重要、最現實、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堅持走中國自己的路,堅持全面改革開放。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開啟了邁向2035年遠景目標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新征程。過去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始終堅持全面改革開放的國家發展戰略,全心全意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就可以應對來自國際國內的任何風險和挑戰,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和意識形態話語權,到2035年就能夠如期實現我們的“遠景目標”,把中國建成一個中等發達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質的飛躍。
未來15年,只要我們按照既定發展戰略,在“一個目標、兩個布局、三個保障”的戰略框架指引下,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戰略的政策落實,見真章、干實事,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就能實現203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圖景。一個目標就是“著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實持續的、穩定的改革發展的制度基礎;兩個布局就是“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在改革開放的政策設計中,注重在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全面性上下功夫,突出改革的戰略重點,做到綱舉目張;三個保障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把提升黨的領導力、人民至上和法治國家建設作為我們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科學性、民主性、規范性和執行性,避免和減少政策失誤,保障未來的改革進程在社會主義理念和價值的指導下,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當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宏觀的文明背景下,在多重“因果元素”相互作用下,在意識形態爭論長期存在的環境下,我們對未來的認知和預測還存在許多“盲點”甚至“盲區”;未來發展的現實進程還存在不少難以把握的因素,給我們對未來的預測增添了許多變數。但是,盡管在中國奔向2035年的道路上存在重重困難和障礙,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凝聚人民群眾的向心力,我們就有一個再創輝煌的未來,就會實現2035年的遠景目標。
注釋
[1][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等:《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徐曦白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頁。
[2][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等:《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徐曦白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0頁。
[3][美]愛德華·威爾遜:《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梁錦鋆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76頁。
[4][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今日簡史》,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第251頁。
[5][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等:《資本主義還有未來嗎?》,徐曦白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73頁。
[6][英]邁克爾·H.萊斯諾夫:《二十世紀的政治哲學家》,馮克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11頁。
[7][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96頁。
責 編/郭 丹
竹立家,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行政管理、社會學。主要著作有《中國公共行政》(主編)、《公共管理學》(合著)、《直面風險社會》《重塑政府》系列(合著)、《文化與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學》(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