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聯考古學廣義上誕生于十月革命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歐洲考古學和美洲考古學呈現不同的面貌,曾在上世紀50年代吉謝列夫來華講學后,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方向。目前國內對蘇聯考古學尚未有系統的研究,本文就已有的資料,簡談蘇聯考古學的基本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關鍵詞:蘇聯考古學;考古學史
總體而言,考古學是一門產生得比較晚而發展較快的科學。上世紀初,某些考古學家將考古學于年代上的研究范圍限制在石器時代或古典時代,而蘇聯學者們則認為,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部門,即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當作一個十分復雜并充滿矛盾但畢竟是有規律的統一過程來研究的科學。考古學擁有它自己的材料和研究方法,但它的任務和歷史學相同,即正確地(科學地)認識歷史的發展。蘇聯學者深受歷史唯物主義的影響,將人類歷史看作是統一的進步過程,并將原始社會置于和古典時期社會、封建社會等同等重要的地位來研究。蘇聯時期,考古學才能真正稱之為一個學科。
一、基本內容及方法
考古遺存作為考古學家的主要研究對象,有時也被稱為物質文化,因此,考古學也被稱為物質文化史。然而,蘇聯考古學家不僅根據遺存來研究物質文化,還根據物質文化來復原當時的社會面貌、探求社會的精神文化。當然,器物是最重要的實物資料,蘇聯學者根據器物群和建筑群來嘗試復原古代生活的場景。而在諸多類型的器物中,蘇聯學者認為勞動工具對于研究過去的歷史具有重大的意義,根據勞動工具的制造材料,他們將人類歷史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蘇聯學者研究的實物資料,不僅有器物,還有建筑物、居址等。蘇聯境內地下遺存占絕大多數,因此,田野發掘成為蘇聯學者獲取實物資料的主要方式。蘇聯學者認為,“由于地表或建筑物的破壞,水的沖積或風力的作用等緣故,在這些器物、建筑物及其廢墟上堆起一層建筑廢料、腐爛的有機物和篝火、爐灶及火災的殘跡等。新的地層堆積在古代的地表上,掩蓋了原來地面上的器物和建筑物。在以后的若干歷史時期中,人們居住在這些地層上……這樣,在若干世紀內,含有過去物質文化的器物的地層逐漸加厚。這種地層,考古學家稱之為文化層……文化層下面的土層,考古學家稱為‘生土……它表明文化層下沒有人類生活和活動痕跡的地層?!?/p>
在蘇聯考古學中,古代設防的居址或城市的遺存,稱為古城;其他的居址遺存稱為古村,區分的標準是有無防御設施的遺跡。而那些存在于古城出現前的居址,則被稱之為遺址。陶片往往是居址內常見的發現物,它能為考古觀察和做出結論提供重要資料,因而受到考古學家的重視,被稱為“每個國家的考古學字母表”。蘇聯考古學也曾經歷過古物學的研究階段,那時,考古學被譏諷為“研究破陶罐的科學”,而蘇聯學者認為,即便是陶罐,也有助于確定重要的史實。
墓葬研究十分重要,不僅能提取關于宗教和葬俗的重要信息,還能展現當時的日常生活。墓葬往往會隨葬生前所用或是體現身份的禮儀用品。除提供考古學資料和民族學資料外,墓葬研究還能提供人類學資料,可借此了解當時居民的體型特征,豐富體質人類學的資料。
考古學文化,蘇聯學者認為其是“由于屬于同一時代、分布于共同地域并具有共同特征而結合在一起的一群考古遺存”。在蘇聯,考古學文化的命名依據較多,如根據陶器的形制或紋飾、墓葬的葬俗,或根據遺址點來命名。蘇聯學者通過考古學文化勾勒出古人活動的地域邊界,有時也將考古學文化當作一個族群共同體的反映。然而,考古學文化并非能與族群等同,不同的族群或可有相似的文化面貌。某些距離較遠而獨立的族群,在他們處于相似的地理環境和技術條件下,也會在物質文化上產生相似的現象,這被蘇聯考古學家稱為“幅合”。遺存研究中遇到的器物類型學上的相似現象,往往難以斷定是幅合,還是某族群的遷徙所致。
考古遺存的發現,大部分源于系統性的區域調查工作。蘇聯考古學家已多次完成考古遺存普查工作,多是采用徒步法,在地圖上標記所踏察出的古代城址、古代墓葬,或是發現大量古代遺物的地點。在遼闊的平原地區,還采用航拍的方法,往往能發現大型的古代居址,能較為清晰地觀察居址的布局。此外,水下考古的方法已在蘇聯考古學界嘗試。
考古遺存的發掘,由受過專門科學訓練的人在做大量準備工作后才能進行。蘇聯考古學的發掘以地層為單位,采用探方法,利用手鏟、小刀、毛刷等工具,發掘至生土為止,并提取出一切遺物。在蘇聯,考古遺址的發掘是按照一定計劃進行的,它的工作是為了解決學術問題,而非簡單的古物研究。蘇聯考古學家觀察地層之間的更替關系以及各地層中所含器物的關系,依據每一文化層中的器物群來斷定該層的年代。相對年代可用地層學來判定,絕對年代往往用制作年代明確的器物來判定。然而,器物制造的時間和器物廢棄的時間,往往有相當的間隔,因此絕對年代的估算往往帶有一定誤差。
考古遺存的整理往往在實驗室完成。蘇聯學者先做器物形制研究,再做器物用途及制作研究,后做器物年代學的研究。然而,受限于材料的局限性,依據層位關系揭示的相對年代研究往往不盡如人意,因此,蘇聯學者將典型器物與已知年代的相似器物相比較,歸納出相對準確的器物類型及年代序列,此為類型學方法,在蘇聯考古學中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方法。蘇聯學者并非局限在器物描述的層面,他們研究器物背后的內容,比如所處的歷史時期、制造器物的人群等。而此時的蘇聯考古學已能運用碳十四測年法、年輪斷代法、天文斷代法、地質斷代法等方式來確定標本年代。
考古遺存的研究,通常于研究室完成。蘇聯學者往往引用其他學科的方法,如人類學、民族學、地質學、古動物學、古植物學、語言學、歷史學、測繪學等??脊胚z存是古代人類活動產生的,其原因與背景不盡相同,僅依靠考古學的方法,難以復原當時的社會面貌,須引入其他相關學科的方法,方能完成遺存研究的最后部分。
二、蘇聯考古學史
十月革命前,俄國考古學即有一定的研究基礎。16世紀,俄國民間即已對古物和遺存有較多關注。17世紀末,彼得一世為建立博物館,廣泛征集藏品,并組織對西伯利亞的考察。1739年,俄國史學家B·H·塔齊舍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套考古發掘手冊。19世紀初,俄國增設許多地方性收藏古物的博物館,莫斯科、彼得堡等地成立了考古學會,研究古代遺存。19世紀60年代,俄國成立考古委員會,隸屬于宮廷部,負責遺跡的發掘與研究工作。十月革命前的考古工作,更多地發掘墓地和大城市遺址,以收集精致的藝術品。這一時期,考古委員會認為最重要的是資料的積累,而非科學的綜合研究,因此,考古委員會收集并發表了大量資料,為考古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各社會團體、各考古學會和省檔案委員會也對考古學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某些城市建立了設有考古部門的博物館。
盡管俄國擁有廣泛的科研活動、大量的實物遺存,以及優秀的考古學者,然而,俄國考古學始終未能有應有的成果,主要是受限于宮廷的古物學影響。民間諸團體的考古研究,多是小眾的帶有愛好性質的活動,官方并不支持發展科學的考古研究。因此,俄國考古學的科研活動,帶有相當的盲目性。學科建設的盲目性、官方古物學的局限性,另有大量破壞遺址、掠奪文物的行為,都在妨礙著俄國考古學的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考古學界的理論存在重大問題,原先探討歷史規律的趨勢被折衷主義所取代,被唯心主義歷史學所影響,俄國考古學也深陷理論危機。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大力發展考古學,即使是動蕩的國內戰爭時期,領導人仍組織建立俄國(后改為國立)物質文化史研究院,開啟了蘇聯考古學的新紀元。彼時,蘇聯考古學的地位確定為歷史科學中的首席部門,作用確定為用歷史唯物主義來研究社會歷史,研究中引入新的科學方法,發掘前制定規范的前期工作。
三、考古學派
蘇聯考古學因其研究對象較多,各種理論方法紛繁復雜,產生了相當程度的“百家爭鳴”。蘇聯考古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出發,探討不同內容的問題,由此產生了多種考古學派,每一考古學派都有自己的研究內容,共同創造了蘇聯考古學界的繁榮面貌。
1.歷史考古學
以復原歷史面貌為學科目標,認為古代遺存天然地帶有歷史信息,用歷史學的方法即可完成研究,不必建立與歷史學不同的理論體系。然而,歷史考古學的方法完全拋棄了考古學的方法,考古學歷史化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程度的考古學學科獨立性的丟失。
2.民族考古學
這一學派是在探討斯基泰和斯拉夫民族的起源問題中發展的,他們對某些問題誠然存在諸多爭論,但在考古學文化和民族可對應這一立場上保持一致態度。這一學派的學者在分析文化特征、提取文化因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是將考古學文化與民族相對應顯然存在諸多問題,其后的發展也慢慢拋棄了早期的“等同說”。
3.社會考古學
由歷史考古學發展而來,它的出現與蘇聯考古學的自立門戶相聯系。他們廣泛地利用了歐洲考古的經驗,特別是柴爾德等人的“文化唯物主義”的影響。他們挑選了一個理想化的古代社會模式,把它作為一個由能動的有內在聯系的文化因素構成的體系,考古材料的內在聯系乃是這個體系的反映。然而,考古學的研究必須從考古材料的本身入手,而不是從考古材料中尋找事先設計好的社會發展模式為根據。
4.描述考古學
這一學派力求對考古材料的準確描述,不僅如此,這一學派的學者還在研究物質材料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客觀發展趨勢。考古資料本身不具有語言表達的能力,卻有一定的歷史信息,這一學派的學者即把這樣的歷史信息用一套規范化的語言表述出來,如“器物”“類型”“組合”等,他們的研究和規范促進了系統分析法的發展,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
5.技術考古學
技術考古學對各種古代遺物進行成分分析,研究遺物生產的情景,廣泛使用自然科學技術的方法。他們激烈地反對歷史考古學具有相當主觀性的解釋器物的方法,對描述考古學亦表示懷疑,更傾心于使用相對客觀的自然科學技術的方法,力求真正客觀的研究方法,并成功地運用于研究石器制作、冶金和陶瓷制作等方面。
6.生態考古學
生態考古學者認為古代社會是一個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能動的單一體系,探索這種相互作用是復原人類歷史的關鍵步驟。他們設計了一些能動的、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考古文化便是這些模式的一部分。生態考古學經常與地質學合作,研究考古材料時注重與地質學的成果相聯結。
7.系統理論考古學
系統理論考古學尋求建立一個廣泛的理論體系,以嚴密、合理的方法,把遺存的形態特征、組合關系及演變源于與這些遺存所反映的社會方方面面聯系起來。這個體系進一步要求搞清楚考古學的基本原理,即唯一適合于考古研究的目的、任務、方法等。
四、對中國考古學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不久,隨著與蘇聯考古學界的交流,中國考古學界基本了解蘇聯考古學的內容,也明確了中國考古學未來的方向。后來,蘇聯考古學逐漸陷入困境,中國考古學開始了開創本土理論的新時期。
1.歷史學的考古學
之前學者對考古學的定位理解是相當多元的,有人認為是歷史學的一部分,有人認為是人類學的分支,有人認為是獨立學科。而在蘇聯考古學引入中國后,考古學逐漸成為作為歷史學的考古學,并將之作為與資產階級考古學相對立的標志。
2.研究社會的基本規律
資產階級考古學否認社會基本規律的存在,以唯心主義歷史學解釋考古材料。蘇聯考古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研究社會的基本規律為主要目標,中國考古學多年的研究目標,便是自那時確立的。
3.氏族公社制度
摩爾根研究原始社會氏族制度的《古代社會》一書受到馬克思、恩格斯的重視,恩格斯更是據此寫出了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種模式在蘇聯是主流的研究,傳入中國后,極大地影響了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國考古學。
4.多重科學技術方法的應用
蘇聯考古學在創立伊始即已大規模使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古動物學、古植物學、測繪學、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化學、地質學、環境學等,其后引入中國,中國考古學界也廣泛使用其他學科的科研方法、吸收其他學科的科研成果。
蘇聯考古學在考古學瀕臨絕境的時代,率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引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模型,將考古學從資產階級歷史學研究的絕境中拯救出來。其堅守實證主義的研究規范,堅守唯物主義的思想,在蘇聯早期曾極大地促進考古學的發展。考古遺存的研究流程、考古遺址的發掘規范、多重科學方法的應用、類型學和地層學的研究成果等,這些在當時先進的思想內容至今仍影響著中國考古學。然而在蘇聯后期,隨著學術思想的整體性僵化,蘇聯考古學也陷入了教條化馬克思主義的困境中,難以脫身,學術研究長期未能有所前進,彼時的中國考古學已走上理論本土化的道路。盡管蘇聯考古學存在一些理論缺陷,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考古學從蘇聯考古學中引入豐富的先進內容,并由此走上了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
(作者簡介:郭軍銳,工作單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專業)
參考文獻
1.A.Л.蒙蓋特《蘇聯考古學》,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資料室譯,1963年。
2.B_A_布爾金等著、劉茂等譯《蘇聯考古學的成就和問題》,原文載World Archaelogy,vol13,No.3,February。
3.劉斌、張婷《中國考古學發展中的蘇聯影響》,《東南文化》2016年第5期。
4.趙湘萍《俄羅斯考古學史的初步研究》,《黑河學刊》2018年11月第6期,總240期,P104—105。
5.洪認清《吉謝列夫與蘇聯考古學在中國的傳播》,《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8年第2期,總19期,P23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