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桃梅 鄒孟染
關鍵詞:色彩構成;基礎教學;配色技巧;可行性
以線造型和色彩表現是工筆畫創作的兩個重要手段。進行工筆畫的創作,對色彩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現在高校中國畫專業教學普遍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沒有一門針對色彩基礎教學的課程。高校中國畫專業的學生對色彩的學習,沒有系統性和針對性,從而導致學生在國畫創作特別是工筆創作中,色彩的表現能力匱乏。所以,設置一套適合中國畫色彩教學的課程,是推進和發展中國色彩繪畫創作的可行途徑。
一、現在高校中國畫專業學生在色彩學習上存在的問題
1.現在高校中國畫專業本科生,入學前接受的是西方繪畫體系,如素描、水粉、油畫等。他們的教育基本是由課外培訓班來實現的。雖然他們掌握一定的寫實造型技能,但并未接受相對系統的理論教學,色彩教學也不例外。在寫實造型和色彩造型的前期學習中,他們所接受的色彩系統都是遵循光原理的立體色系統。這與中國畫色彩表現理念是有一定程度的沖突的,無疑給中國畫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而對于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大學一年級,會有系統的色彩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作為基礎必修課程,可以彌補入學前色彩學習的不足。
2.在“水墨為上”繪畫理念的影響下,現在的高校中國畫專業仍然重視傳統水墨畫的教學,讓學生強化“唯筆墨”的觀念,這也造成了國畫專業色彩基礎教學的困境。對于中國畫,牛克誠先生把色彩作為一個“缺失”的問題提出來[1],是發人深思的。比較能體現中國色彩繪畫魅力的當數重彩繪畫,因為重彩繪畫可以真正接觸礦物顏料等各種品類顏色,“品類豐富的礦物顏料和高溫結晶顏料為人們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創作空間和無限多樣的創作可能”[2]。但在高校中國畫專業中,并沒有設置重彩這一門課程。學生往往是在畢業創作中,在專門研究重彩繪畫導師的指導下才得以真正學習。
3.工筆畫創作和研究在當代漸漸活躍,在一定程度上讓色彩繪畫重新回歸中國畫陣營。但現在的工筆繪畫大多表現出色彩弱對比的效果。蔣采蘋先生早就意識到:“現代的工筆重彩畫實際上只有‘工筆淡彩,并沒有‘工筆重彩。”[3]隨著工筆畫的復興,這種色彩弱對比的審美也漸漸成為新的主流,因為在近幾次的全國美展上,色彩弱對比的作品數量最多。這無疑會引導高校學生色彩學習的方向。色彩弱對比可以渲染畫面的氣氛,容易使畫面色調實現統一,彌補畫面構圖的不足。毋庸置疑,色彩弱對比在畫面上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而色彩強對比,稍有不謹慎,缺點就會暴露無遺,如色彩生硬不協調、表意零亂、構圖不理想等。成功地處理好色彩的強對比,需要足夠高的修養和技術水平。因為色彩強對比的色性矛盾較大,需要創作者具備高超的調和能力和統籌能力。在理論上,放棄色彩強對比的做法,對于色彩繪畫的發展是不利的。最起碼,色彩強對比那種有力的情感表達是色彩弱對比無法做到的。
4.目前關于中國畫色彩規律研究或色彩基礎教學的書籍少之又少,大多是關于中國畫賦色技巧、介紹中國畫顏料之類的書,如王定理、王書杰的《中央美院中國畫傳統色彩教學》、劉源的《中國畫色彩藝術》等;或是梳理中國畫色彩發展史之類的書籍,如牛克誠的《色彩的中國繪畫》等;或是關于形而上的東方色彩哲學、美學類的書籍,如李廣元的《東方色彩研究》、彭德的《中華五色》、王文娟的《墨韻色章:中國畫色彩的美學探淵》、申少君的《中國畫色彩的獨立語言》等;或是從中西色彩發展史、中西色彩美學對比的角度進行研究的書籍,如日本城一夫的《色彩史話》以及我國李廣元、李黎的《中西色彩比較》等。在這些書里或有談及關于色彩基礎規律或原理的知識,但也沒有形成系統,對于學生而言難以掌握。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基礎的學生研究這一類書籍是疑惑的,不能落到實處。要想掌握色彩規律和原理,學習色彩構成無疑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徑。但色彩構成與我們追求主觀色彩的審美觀有些沖突,所以把學習色彩構成所掌握的色彩知識直接運用到中國畫創作中,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中國意象色彩的表現,從而削弱中國畫本質性。所以,如何將色彩構成與中國畫色彩表現進行有效結合,色彩構成可以完善中國畫色彩表現的哪些方面,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二、色彩構成所能改進或完善中國畫色彩表現的配色技巧問題
在工筆畫基礎教學中,主要傳授色彩的賦色方法,注重技的講授。學生也更多地從賦色技巧上進行學習,這可體現在本科低年級的基礎臨摹課程上。中國畫專業的基礎臨摹課程主要有兩個大方向。一是講究筆墨書寫性的水墨畫臨摹,如傳統淺絳山水臨摹或傳統水墨大、小寫意臨摹等。在這類臨摹課程中,學生幾乎不能進行色彩的探索與研究。二是程序性復雜的工筆畫臨摹,如傳統工筆花鳥、傳統工筆人物或傳統青綠山水臨摹。在這類臨摹課程中,學生雖然可以接觸色彩的學習,但更多是對繪畫程序、賦色技法的學習,而對色彩的搭配、色彩的原理等色彩規律性的研究,幾乎不是臨摹課的重點。因為臨摹范本中已經呈現了該作品的色彩搭配樣式,學生只是在臨摹作品中如何呈現出范本的色彩而已,更多的是對繪畫程序、色彩材料的學習。在臨摹課程中,就算教師對范本色彩表現進行賞析,也是點到即止,更多的心思還是放在繪畫程序或作畫技巧上。由此可以看到,盡管學生能夠扎實地掌握賦色技巧,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色彩的搭配問題,不能解決色彩的表現問題,這一弱點充分體現在工筆創作這一課程中。
在工筆創作中,學生往往根據物象的固有色進行色彩表現。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對中國畫“隨類賦彩”這一色彩觀的誤讀。“‘類就是類相,它是對自然色彩的概括與綜合,而不是具體物象的再現。”[4]如果一味以物象的固有色為依據,而不進行有效的色彩搭配和色彩調和的話,往往就會導致作品表現力不足,感染力弱,也凸顯不出主體的色彩表現個性。在工筆創作中,色彩表現可以重視物象的固有色,但這種固有色更多是概念中的固有色,才有“類”的出現,物象的固有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作品表意功能的指導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變的。比如“綠色”,落實在作品上可以是淡綠、翠綠、草綠、橄欖綠、墨綠、石綠(礦物顏色石綠中有頭綠、二綠、三綠……)等。這些綠色如果放在色彩構成系統里,就可以用色彩三元素—色相、明度、純度進行詮釋。綠色如何在作品中實現?選擇淡綠,還是選擇翠綠、草綠、墨綠等,這取決于作品的表意功能。作品中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表現不同的情感狀態,或表現不同的意境。在創作的色彩表現中,單物象固有色就存在諸多的選擇,更何況在物象與物象之間、物象與底色之間有無數種構成的可能,都可改變色彩表意的可能性。如何進行色彩搭配與組合,這正是色彩構成所研究的問題。
色彩構成是西方比較成熟的色彩體系,是比較系統地認識色彩原理和色彩規律的理論體系。它運用最基本的色彩元素去解決和分析比較復雜的色彩現象。色彩構成教學研究形態與色彩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體會形態與色彩相互的適應性與表現性,在掌握基本色彩規律的基礎上,用構成語言創建新的形式,從而提高形與色綜合造型的創造能力、鑒賞能力與表現能力。如果把色彩構成的知識運用到工筆創作上來,就可以明顯提高色彩的配色技巧能力。所以,色彩構成解決的是如何進行色彩搭配與組合的問題,而不是解決中國畫賦色技巧的問題,更不是改變中國畫的色彩審美特色。要在尊重中國色彩觀的前提下,提高學生工筆創作的配色技巧能力,讓工筆創作能夠有效地實現色彩的表現,促進中國畫色彩的發展。
三、如何在工筆創作課程前有效引入色彩構成教學
(一)引入色彩構成教學的時間
色彩課程不應放在中國畫專業本科一年級。因為本科一年級學生對中國畫的掌握幾乎是處于零基礎階段,用筆、以線造型、賦色技巧等都還沒有接觸,更不能從宏觀上認知中國色彩系統和西方色彩系統。這時直接學習色彩表現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并不明顯。另外,在低年級開設色彩基礎課程,學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得不到實踐的檢驗。因為低年級學生所接觸的課程基本都是臨摹課程,傳授的是基礎知識而不是創作實踐知識。所以,中國畫專業的學生對色彩原理和色彩表現的學習,應在基礎課程后,在工筆創作前。這樣,在掌握了一定的繪畫技巧和對中國畫色彩體系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再學習色彩規律和表現是比較有效的。如果結合工筆創作實踐課程,在色彩表現上馬上就能得到驗證。
(二)讓學生了解中國色彩表現的平面性
色彩構成是西方總結的一套完備的色彩體系。我們要利用這套體系來解決中國畫色彩的配色技巧問題,在引入色彩構成體系的同時,也要保持中國畫的色彩特點和色彩觀。這是根本落腳點。在講授色彩構成課程時,要先讓學生了解中西色彩觀的差異性和中國色彩表現的平面性。這一步驟比較重要。因為學生入學前接觸的色彩基礎是西方的光學色彩系統,而中國繪畫在色彩表現上不是追求光影的立體性,不表現光色的三面五調子,而是通過“類”的區分,在同類物象中幾乎用同樣的賦色方法和賦色程序進行色彩表現。當然,為了突出同類物象的空間層次感,也對同類物象做出微妙的色彩變化,要在整體上保持色彩平面性這一中國畫的色彩觀。這也與工筆的賦色程序密切相關。在中國工筆繪畫創作中,為了凸顯色彩的“薄中見厚”,要進行三礬九染的賦色程序。在同品類物象的描繪中,每一層次都用同樣的顏色,并運用同樣的賦色方法。中國畫顏色是以水作為調和劑的,在橫向平面的局部難以追求色彩表現的豐富性[5]。而西方油畫顏色是以油作為調和劑的,在橫向平面的局部善于追求色彩表現的豐富性,善于在小局部追求顏色的微妙變化。中國畫色彩表現具有平面性和單純性,西方油畫色彩表現則具有立體性和局部豐富性,這是中西色彩觀最本質的區別。教師在講授此區別時,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用橫向比較的方法對中西經典繪畫作品進行鑒賞,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西繪畫色彩的演變過程。在賞析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有關色彩的畫論進行分析,同時結合中國畫的賦色技法,特別是工筆的賦色技法進行分析。中國畫專業高年級的學生對中西色彩表現的差異性是有深刻體會的。學生如果掌握了中西色彩表現的本質與區別,對色彩構成的學習就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系統地學習色彩構成原理
在學生掌握了中西繪畫色彩表現的差異性,并且明確學習色彩構成是為了提高配色技巧能力之后,就可以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進行色彩構成教學。中國畫專業的色彩構成教學大體可分為“色彩的基本原理”“不同色系組合的表現性”“形與色綜合表意構成”三大部分[6],教師可以通過幻燈片的形式分節次進行講授,每節課程必須具有針對性。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以中國經典繪畫作品的實例加以分析,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對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課程講授中,教師給予充分時間讓學生提問,并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并讓學生在課后練習多種情感表現的色彩構成。色彩構成的課時不宜拉得太長,以48課時為宜。
(四)在工筆創作中實踐
系統地講授色彩構成之后,進入工筆寫生與創作的核心課程。有了前期對色彩構成的學習,學生在寫生和創作時要注意情感的表達,并預想后期的色彩配色問題。在寫生和創作的過程中,學生要注意形態造型與色彩面積比例等,同時考慮到創作的表現內容、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段。這樣,在寫生和創作中就會有目的性。在寫生和創作稿完成后,學生再按照創作初衷,運用色彩構成原理制作多組色彩配色小樣,并和老師共同研究、分析每組色彩配色,選擇其中最符合創作初衷的色彩小樣進行創作。“色彩構成的學習”“完成寫生、創作稿”“運用色彩構成知識進行配色”“進行工筆創作”這四個步驟是密不可分的,都不可缺少,缺失任何一個都會導致教學的盲目性。
四、工筆創作前引入色彩構成教學的意義
目前,中國高校甚至專業性藝術院校在中國畫專業的教學中并未把色彩教學放在重要的位置,或根本沒有專門的色彩教學課程,大多是關于色彩技法的課程。以線造型與設色是中國工筆繪畫的兩個重要語言手段,在高校工筆畫課程中學習色彩的表現規律尤其重要。在工筆創作前引入色彩構成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讓色彩構成有效地服務于工筆創作,彌補中國畫色彩教學的不足,在傳統的色彩審美上結合科學的色彩分析法,使色彩教學的目的更加明確。
對色彩規律、色彩原理的學習,能讓學生迅速掌握色彩搭配規律,在工筆創作中利用色彩構成知識進行色彩搭配和色彩表現;避免在工筆創作中只表現物象固有色,以及普遍表現簡、淡、灰色彩效果的現象;培養學生敢于利用礦物顏色及其他可利用的一切色彩原料的能力,讓工筆畫的色彩表現手法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