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園

傳統是前人留給我們的豐富文化寶藏,而臨摹是學習傳統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在古代,師徒授受,門派相沿,學生就是通過臨摹老師的范畫和歷代名作來接續傳統的,任何學畫者,皆不能繞過臨摹這個檻。古人云“取法乎上”即是如此。
應該記住,臨摹只是手段,而深刻領會前人的境界、掌握前人的表現技法才是目的。臨摹的最終目的是借他法為我用,實現自我創造。前人說:“先與古人合,后與古人離。”“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入古再求出新,一步一個腳印,方可期于有成。
安徽美術出版社繪畫編輯室出版了《經典繪畫臨摹范本》系列叢書,為習畫者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經典”即是楷模,是經過歷史的長河大浪淘沙過后的精華;而“范本”則是表率,是前人的智慧結晶,后人可以直接拿來借鑒學習的良方。繪事本身是一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過程,學藝者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尊重傳統,尊重自然,尊重藝術感受,尊重畫理畫法,借助古今大師的甘苦之言、前人的扶持,我們的藝術之路才能走上坦途。
一幅好的作品講究意境、神韻、氣象、氣息、筆墨等。有的藝術作品以工巧勝,有的則以意蘊勝,二者兼有之,則可謂之“上品”。“人民藝術家”齊白石曾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其工蟲作品屬于“以工巧勝”的一類,其細筆描繪的螳螂、蜻蜓、蟬、蛐蛐等草蟲在花叢中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幾可亂真;然其山水與人物畫則以簡練勝,筆少意繁,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意境醇厚樸實,拙樸天真。
任伯年與吳昌碩的作品也是兼具工巧與意蘊的典范。任伯年是一位悟性與天資極高的藝術大家,他的畫風清靈俊雅,筆鋒著紙迅捷,揮寫爽利暢達,墨色清麗,尤以花鳥、人物成就最為突出。其人物畫上追陳老蓮,兼取西畫之法,筆下人物形象生動,如《酸寒尉像》等人物肖像畫落筆果斷,心手雙暢,表現出他高度的熟練與自信。吳昌碩的繪畫則以氣韻盛、氣勢盛,其謂“墨池點破秋冥冥,苦鐵(其自號)畫氣不畫形”(《缶廬別存·為諾上人畫荷賦長句》),認為作畫貴在“氣韻生動”,做到這一點便是抓住了中國文化的審美靈魂。吳昌碩廣收博取,將詩、書、畫、印熔于一爐,將鐘鼎金石之力、氣融于畫中,以雄勁蒼古一掃晚清萎靡柔弱之弊,開創一代新風。他的花卉作品習慣將那些具有金石味的書法線條改成寫意花卉的藤蔓枝杈,并且在畫面上以長詩題跋。遒勁的線條,艷而不俗的色彩,大開大合的構圖,使觀者頓覺別開生面。
《經典繪畫臨摹范本》系列叢書遴選出的齊白石、任伯年、吳昌碩三位藝壇巨擘屬同一時代人,是并列在美術史上的三座高峰,各有千秋,難分伯仲。任伯年略長,然早逝,僅有五十余年的生命長度,卻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其與吳昌碩亦師亦友,同為“海派四大家”,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齊白石比吳昌碩晚生二十年,雖一生并未見過吳昌碩,然吳昌碩的畫風直接影響了齊白石。其學過吳昌碩,卻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二者都主攻花卉,吳昌碩構圖習慣采取斜上取勢,順應植物生長之勢,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而齊白石的大寫意花卉則配上極其工細的草蟲,成了他獨創的工蟲花卉。吳昌碩擅長用復色渲染;齊白石則喜歡用純色,紅花墨葉,追求古拙天真的趣味。齊白石沒有刻意追求格調,他更鐘愛于活生生的鄉土氣,他的繪畫是一種“詩化的生活”,故其被譽為“人民藝術家”,與吳昌碩并稱為“南吳北齊”。
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審美趣味,不同的藝術追求,反映在作品上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然藝術創作,也有相同的規律可循,即尊重傳統、扎根生活。李可染曾說過,離開傳統和生活這兩部大書,任何人都將一事無成。《經典繪畫臨摹范本》系列叢書,囊括了各位藝術家的不同題材作品。套書編排以作品創作時間為序,真實還原了書畫大師的藝術風采和卓越成就,為后世研究書畫藝術提供了絕佳的典范,是廣大傳統書畫藝術愛好者臨摹的極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