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強化理論;課堂行為;強化;消退
小學一、二年級兒童處在課堂習慣培養的黃金時期,在第一學段養成良好的習慣,會對以后的學習大有裨益[1]。倘若在此時段不對兒童表現出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就會對其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很多負面影響。第一學段的小學美術課堂多以繪畫和手工活動的形式展開教學,由于課堂活動的開放性和自由程度較強,且學生繪畫工具種類繁多,學生容易產生更多復雜的課堂行為,為課堂管理帶來不便。針對此種情況,可以運用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強化理論進行調控。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通過增加和減少刺激物,來提高和降低某種行為的出現概率,正適用于小學第一學段兒童課堂習慣的培養[2]。因此,探索運用強化理論培養兒童良好的課堂習慣,對兒童往后的生活和學習大有裨益。
一、第一學段美術學科兒童課堂行為調查與分析
(一)兒童課堂行為調查結果
研究人員針對蕪湖市某小學第一學段二年級某班兒童展開為期一學年的美術課堂跟蹤調查,并對該班兒童所有出現的美術課堂行為進行記錄。全班學生出現頻率較高的行為:雙手交叉并擺放桌面;雙手背在身后,坐姿端正;一只手拿筆,另一只手扶下巴;舉手;站起來,蹦著舉雙手;放聲大笑;和同桌或前后桌討論;認真作畫;竊竊私語;和同桌或前后桌一起做手工;相互借學具;等等。該班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會出現且頻率不高的行為:側身傾聽;做捂嘴狀,表示驚奇;突然在座位上走動;低頭摳手或學具;向他人扔紙團或橡皮等東西;撕毀圖書或紙張;寫其他科目作業;在紙本上涂鴉;用剪刀或鉛筆等工具相互戳搗;將顏料抹在自己或他人衣服上;等等。該班學生在美術課堂上出現頻率較低或僅為個例的行為:在課堂上亂喊亂叫;擅自離開座位,隨意在班里走動;辱罵同學;用鋒利的用具割傷他人等。
(二)兒童課堂行為調查結果分析
上述這些課堂行為是如何產生的?研究人員對上述行為進行歸納,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是結合課堂背景對行為成因進行分析,可將上述行為分成非課堂行為和課堂行為。非課堂行為是指被學生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帶進課堂中的課下或平時生活中的行為,如在課堂上亂喊亂叫;擅自離開座位,隨意在班里走動;辱罵同學;相互打鬧;扔東西;寫其他科目作業;等等。非課堂行為本不該出現在課堂上,其成因有二:其一是學生忘記課上和課下的界限,其二是學生因情緒激動而主動打破課上和課下的界限[3]。無論是哪一條成因,非課堂行為出現在課堂中皆是不合時宜且不可取的。
正常的課堂行為依據行為心理學可以再次被細分成積極性課堂行為和消極性課堂行為[4]。該班級學生的積極性課堂行為:雙手交叉擺放桌面;雙手背在身后,坐姿端正;一只手拿筆,另一只手扶下巴;舉手;站起來,蹦著舉雙手;在討論時間和同桌或前后桌議論;認真作畫;和同桌或前后桌一起做手工;相互共用學具;側身傾聽;做捂嘴狀,表示驚奇;等等。積極性課堂行為產生成因有三:其一是老師設定了某些班級口令,其二是認真配合課堂教學環節,其三是明確課堂界限。這類行為通常是由課堂環境所衍生[5]。消極性課堂行為:突然在座位上走動;低頭摳手或學具;向他人扔紙團或橡皮等東西;撕毀圖書或紙張;寫其他科目作業;在紙本上涂鴉;用剪刀或鉛筆等工具相互戳搗;將顏料抹在自己或他人衣服上;在討論以外環節和同桌或前后桌竊竊私語;等等。這類行為雖然也是在課堂這一特定環境中產生的,但會對課堂管理產生不利影響。消極性課堂行為的產生多是因為兒童天性不受約束,厭坐好動。
二、強化理論對兒童美術課堂習慣的培養策略
依據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可以提出針對上述部分行為的強化或消退建議。對于學生忘記課堂界限這一類非課堂行為,有以下兩種應對方法:一是適當通過互動中的個別提醒,或通過一個小小的活動環節來引起學生注意以激發學生情緒,降低這一類行為的出現頻率;二是運用替代強化的方法,通過表揚表現積極的學生,引起有該類行為學生的注意,使其自主進行消退[6]。對于學生破壞課上和課下界限的非課堂行為,有以下三種應對方法:一是通過口頭提醒或批評的方法使學生主動消退這類行為,并在學生表現良好后提出表揚,提高其良好行為發生頻率;二是通過拿走學生的學具和書本等學生喜歡或重視的物品,使其主動消退這類行為,然后在其主動配合情況下歸還學具、書本等,提高其配合行為發生頻次;三是對于屢教不改且變本加厲的學生,采取不予理睬的方式,撤銷一切刺激,使其主動消退某行為發生頻次[6]。
當學生出現課堂不配合行為時,有以下三種應對辦法:一是運用部分強化的方法,通過表揚該學生出現的課堂配合行為來降低課堂不配合行為產生頻次;二是通過表揚某類學生,來降低部分學生課堂不配合行為產生頻次;三是通過互動中個別提醒或講授中口頭提示的方式來降低該類非配合行為的產生頻次,并在其改進行為后做出表揚,提高課堂配合行為產生頻次[7]。
當學生表現出與老師設定的某些班級口令相一致的特定課堂配合行為時,老師需要對此類行為提出表揚或獎勵,用以提高該類行為出現頻次。在學生出現積極性課堂行為時,老師也需要對此提出表揚和獎勵,用以提高該類行為出現頻次。當學生出現消極性課堂行為時,老師可通過班級口令提升其配合度,或通過表揚和獎勵配合程度較高的同學,來提升其配合度。
三、針對有復雜因素影響的兒童美術課堂不良行為的消退建議
在上述行為中,由于美術學科的特質,有一些成因復雜的不良行為較容易出現在美術課堂中,如有的學生未經允許拿別人的美術用品、辱罵和弄傷他人、擅自離位走動等。這些行為成因復雜,受家庭環境、校園環境及網絡環境影響。對于這一類行為的消退,僅僅通過課堂上的努力是不夠的,但不能放任不管,要引起足夠重視。因此,老師需要聯合班主任和家長,通過三方協同配合的方式,運用強化理論對該類行為進行消退。
(一)辱罵他人
這類不良行為或許受家庭環境或網絡環境影響。針對辱罵他人這一不良行為,美術老師需要聯合班主任和家長,共同進行強化和消退。如通過禁止觀看網絡糟粕信息,多通過網絡觀看正能量視頻來降低不良行為的發生頻次;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使其注意在家里的言語表達,在潛移默化中消退孩子這一不良行為;班主任通過口頭批評和撤銷懲罰等方式,全面降低這一不良行為發生的頻次。
(二)用工具弄傷他人
此類行為結果雖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該行為的意圖必然是存在很強的侵略性和故意傷害性的,應引起家長和老師重視。該類行為出現可能與學生觀看有打斗場景的成年人電視劇,或玩不合年齡的游戲等因素有關。因此,在家庭環境中,家長應限制孩子觀看有暴力情節的影視作品,限制孩子玩網絡游戲。在學校,老師應加強安全教育,強調打鬧的嚴重性,對于學生課上或課下的打鬧行為,均要充分與學生溝通,并運用懲罰或撤銷懲罰的方式,讓學生消退這一不良行為[7]。
(三)未經允許拿別人用品
此類行為產生原因是禮貌教育不夠,導致學生沒有對禮貌的概念。在這一點上,老師需要聯系班主任和家長,并且充分溝通,統一教育方法,使學生在校和在家均能受到禮貌的影響,積極強化學生對禮貌的認識,從而最終消退這一行為。
四、總結
在習慣的養成上,強化理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本次研究將強化理論和第一學段兒童的課堂習慣培養結合,并從其理論中找出諸多應對策略,使理論指導實踐,更高效地解決兒童習慣的培養和不良行為的矯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