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君偉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任教師;職業倦怠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方面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對于這類人才的培養,專任教師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他們必須編制課程標準、授課計劃和授課教案等教學文件;必須面對多個班級輪番授課;必須迎接期中、期末教學檢查。此外,他們還要開展教科研活動,承擔班主任工作,參加各種會議。然而,專任教師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此忙碌,單調循環,他們會感到身心俱疲、精力枯竭,做事敷衍應付,只能憑著行為慣性勉強維持工作,從而顯現出職業倦怠癥狀,化作活體“機器人”。“有病的大夫如何給人看病?”專任教師一旦滋生職業倦怠必然喪失工作熱情,課前準備漫不經心,授課過程照本宣科,佛系思想指導學生,教學質量一落千丈,影響精品課程和特色專業建設,制約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為深刻認識專任教師職業倦怠心路歷程,準確把握專任教師職業倦怠程度,通過以多所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為樣本展開調查分析,研究導致職業倦怠的主要因素,提出緩解職業倦怠的積極措施。
一、專任教師職業倦怠調查過程
(一)科學擬定調查問卷
針對高職院校專任教師職業倦怠情況進行調查,應圍繞工作過程、身心感受和思想愿望擬定調查問卷。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得知,不同性別、教齡、學歷、職稱、周課時數和課程類別等因素對專任教師職業倦怠都會形成一定影響,為此,可以把以上因素確定為問卷維度變量。典型案例的職業倦怠結果集中表現在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低個人成就感等方面,從這些方面考查專任教師職業倦怠情況便于抓住重點。這里,情感衰竭是指專任教師工作缺乏活力和熱情,覺得自己的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因此,問卷在這方面列出7個問題;去人格化是指專任教師對教學工作采取冷漠態度,刻意與學生和其他教師保持距離,問卷在這方面也列出7個問題;低個人成就感是指專任教師消極評價自己,認為現實工作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且枯燥無味毫無意義,問卷在這方面列出6個問題。據此擬定的調查問卷,每個問題都與調查目標密切聯系,并且可以反映出專任教師的真實態度,所以調查的信度和效度自然較高。
(二)調查問卷技術處理
本次調查向多所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發出問卷10000份,收回7960份,回收率為79.6%。以回收問卷統計數據為樣本,運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樣本數據的總體分布。樣本數據總體分布服從正態分布N,見圖1,其分布參數見表1。在正態分布曲線上,對應處曲線存在拐點,意味著職業倦怠程度發生突變,從而判定倦怠數值處在20~43.2的為職業興奮,處在43.2~88.4的為職業平淡,處在88.4~100的為職業倦怠。在樣本數據中,職業倦怠教師有2560人,占比32.1%,說明專任教師職業倦怠總體現狀不容樂觀。
2、職業倦怠與維度變量的相關性。設定檢驗水準P<0.01為有顯著統計學差異,職業倦怠與維度變量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2。由于維度變量的雙尾顯著性概率(2-tailed))均為0.000,小于0.01,說明職業倦怠與六個維度變量都存在相關性。各個維度變量的皮爾森相關系數(Pearson correlation)大小關系表明,職業倦怠程度與周課時數、課程類別、職稱、教齡、學歷和性別的相關性依次減弱。
3、不同維度變量的職業倦怠期望。不同維度變量的職業倦怠期望分析結果見表3。從同一維度不同變量的期望數值可以確定其職業倦怠輕重差異。
二、專任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分析
按照調查問卷量化職業倦怠程度,每張問卷倦怠數值x是個連續型隨機變量,取值范圍為20,21,22……100,某一倦怠數值x的概率為:
即倦怠數值x在均值u附近概率較大,距離均值u較遠概率較小,所以樣本數據的總體分布服從正態分布N,這與各校專任教師職業倦怠實際情況恰好相符。
通過考察具體案例發現,不同教師引發職業倦怠的維度變量并不相同,但是多位教師肯定涉及到六個維度變量;同一教師引發職業倦怠的幾個維度變量的相關性也不相同,但是多位教師職業倦怠與周課時數、課程類別、職稱、教齡、學歷和性別的相關性都呈現依次減弱態勢。這說明前文所述的職業倦怠與維度變量之間相關性的結論是正確的。
接下來,深入分析同一維度不同變量的期望數值,即職業倦怠差異。
(一)女性教師職業倦怠程度高于男性
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女性在事業上容易失敗,其心理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在心理上,女性多愁善感,依賴性強,另外,生理周期會對身體和心理造成不利影響,使情緒衰減加快。高職院校針對專任教師教學、學管和科研等方面的檢查考核層出不窮,增加了女性教師情感糾結事項,令她們無所適從。因此,職業倦怠程度高于男性便不足為奇。
(二)教齡10年以下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較高
著名學者費斯勒把教師的職業生涯分成八個階段,從入職引導到職業挫折的五個階段都處在職業生涯的前10年里。在此期間,專任教師要完成角色轉換,適應高職教育教學規律,承擔教育教學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使內心世界總體表現得積極向上。然而,高職教育環節眾多,學院要求越來越高,工作失誤在所難免,教學、學管和科研成效難以把控,誤解猜忌時有發生。回顧職業生涯奮斗歷程,如果不能正確看待名利得失,不能克服心中的迷茫與痛苦,職業倦怠便油然而生。
(三)碩士以上學歷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較高
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招錄的專任教師大都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并且要求具有一定的科研創新能力。雖然他們的學歷較高,但是教學和學管能力卻不一定強。在教學能力不足、教學經驗缺失的情況下,面對大量態度消極的學生機械講解,使他們在心理上覺得煎熬。當他們走進教室或深入宿舍,目睹學生紀律松懈、生活懶散的場面更感到心情煩躁。此時,他們對職業教育的歸屬感尚在體驗中,容易受到社會上其他行業的高薪誘惑而滋生職業倦怠。
(四)講師以下職稱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較高
專任教師教學工作量的指標是按職稱確定的,一般講師以下職稱教師每學期要完成180課時以上。為達到合格標準,他們一學期不得不同時講授兩三門課程,還要接受學院領導和教學督導的隨時聽課。此外,講師以下職稱教師還要承擔班主任工作,不時組織學生開展文體活動,經常深入寢室督察內務秩序。在教學、學管條條框框的雙重約束下,他們的日常工作節奏變得十分機械,激情揮灑無從談起,煩躁情緒不斷聚集,久而久之職業倦怠癥狀逐漸顯露出來。
(五)每周12課時以上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較高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評估方案要求,20:1的生師比為合格水平一。事實上,各院校專任教師數量遠遠達不到要求,導致專任教師每周授課超過12課時,甚至達到20課時。另外,專任教師多采用理實一體化形式授課,教學過程涉及課前準備、理實教學和課后檢視等階段,每個階段教務處都要抽查考核,有時還把學生技能與教師業績聯系起來考核。在這種狀態下,教師身心倍感壓力,神經高度緊張,每天只能機械應付,職業倦怠癥狀不斷加劇,這也應驗了職業倦怠與周課時數之間具有最強相關性的分析結論。
(六)通識課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較高
高職院校的通識課大致包括思想品德、形勢政策、心理健康、就業指導和大學英語等課程。它們都屬于理論型課程,多采用說教方式教學,并且教學內容很難與職業技能形成緊密聯系,對此,學生天生厭煩,毫無學習熱情。通識課教師只能“自彈自唱”,教學效果無從談起,成就感蕩然無存,職業倦怠程度自然上升。相反,核心課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卻較低。高職院校的專業核心課與職業技能一一對應,教學內容應與崗位工作和技術研發有機融合,既能解決企業的現實問題,也能為教學帶回生動案例,充分體現產學研三位一體的高職教育模式。
三、專任教師職業倦怠應對措施
(一)認識專任教師價值促進高職教育發展
專任教師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具有技術應用特長,通過運用理實一體化等教學方法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積極踐行、傳承工匠精神,對塑造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發揮巨大作用。從社會角度來講,他們具有稀缺性、增值眭和自發流動性,是高職教育的第一人力資源,決定著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的水平,決定著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另外,還應明確專任教師是世間凡人,而不是天上神仙,現實生活還要面對柴米油鹽,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愿望同樣迫切。只有認識到這些,社會才能給予他們應有的理解和尊重,并根據他們的工作價值支付工資和薪金,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福利待遇,鼓勵他們長期投身于職業教育事業;學校才能創造條件合理布局教學、科研和辦公場所,優化配置人力資源、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及時提供教學耗材和后勤保障,最大限度釋放他們的潛能,使他們心中充滿成就感。
(二)聽取專任教師意見完善學校管理決策
專任教師是高職院校的中堅力量,學校的教學改革、制度建設、行政管理和重大決策有必要聽取他們的意見。根據教學、學管和科研的實際需要,打造專職教學隊伍、學管隊伍、科研隊伍,使教師弄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確自己的工作重點,心無旁騖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心悅誠服接受分類績效考核。可圍繞區域經濟發展設置專業,結合職業崗位需求開設課程,按照課程性質確定授課形式,根據技能要求開展實訓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理念,鼓勵教師探索特色教學方法,注重教學效果和學生收獲,不必機械順從外在的教學意圖,不搞一刀切式的教學改革。以專業教學為中心,以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朝著產學研一體化方向建設實訓基地,努力拓展社會服務項目,提高場地設備利用率,使實訓投入呈現良性循環狀態。只有這樣,專任教師才能進發出職業激情,才能在民主開放的文化氛圍中開展教學實踐,精力充沛地堅守教育前沿,充分彰顯專任教師的責任感。
(三)專任教師可自我調整心態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在人本主義支配下,人人生來具有趨向某種“現象場域”的主觀意識。當生活經驗內化而成的客觀“現象場域”與主觀“現象場域”產生激烈沖突時,人們應該重構兩個“現象場域”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內心就會焦慮不安,隨著焦慮狀態逐漸加劇,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自由表達便受到限制,即表現為倦怠癥狀。其實,專任教師的職業倦怠就屬于這種癥狀。因此,專任教師必須認識到,由高職教育發展階段和本院主流文化氛圍共同作用而成的現實“現象場域”是不可能與每個人的自我“現象場域”完全契合。這時應自我調整心態,認識到主觀意愿可能不切實際,應放棄內心自發或經驗習得的固化思想,積極面對本院教學、學管和科研運作的現實過程,務實確立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同時,相信大勢所趨,現實局面正在向科學化方向發展,由此重新建立心理平衡,從而緩解職業倦怠狀態。另外,還要認識到職業生涯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挫折更要保持定力,試圖回避矛盾、逃避現實的想法并不可取。高職教育事業前途光明,有幸從事這項事業有賴于命運眷顧,若真放棄職業教育工作選擇其他行業,過不了多久同樣會引發職業倦怠,到那時心中就會對自己的草率決定后悔不已。
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專任教師職業倦怠現狀比較嚴峻,職業倦怠教師已接近1/3。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因素,又有學校因素,還有教師因素。緩解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也需要從多方面人手,社會應充分認識專任教師的價值,理解他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迫切愿望;學校應真正確立專任教師的主體地位,聽取他們對教學改革和制度建設等事項提出的中肯意見;專任教師也要自我調整心態,務實確立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盡管如此,短期內高職院校的社會環境、校園文化和教師情懷等情況很難發生較大改進,專任教師職業倦怠狀況有可能進一步加劇,直接影響高職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為此,殷切希望學校領導特別關注職業倦怠問題,采取應急干預措施幫助專任教師擺脫亞健康狀態,意氣風發地投入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