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觀,也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法寶。辯證統一的“和合”思想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和衷共濟”的治國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這一豐富的思想體系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益借鑒,為中國共產黨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提供有益指引,實現了中國傳統“和合”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和合”思想
中圖分類號:G122;D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3-0015-03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注重從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耙J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1]。辯證統一的“和合”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內核,代代相傳,貫穿于時代發展的脈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祖先曾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這其中的精髓之一?!椭傅氖呛椭C、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合等”[2]??梢姡昂秃稀背姓J差異與矛盾,并將“矛盾”對立統一,這既是對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諧樣態的歸納,也是對事物外部所呈現的多樣性、差異性的普遍肯定。重視中國傳統“和合”思想的積極引領作用,重點體現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衷共濟、協和萬邦四個層面,闡發和挖掘“和合”思想的時代價值,使“和合”思想在當下發揮應有的作用,有助于推動社會健康有序地發展。
一、中國共產黨對“天人合一,萬物齊一”生態觀的傳承與發展
“天人合一”是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精神?!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三十六章》)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將人、地、天歸為統一體,強調“天”與“人”合一的“萬物齊一”思想,認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運行規律是一致的,人應尊重并順應自然,依據自然規律之性。“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將上天視為有道德屬性的實體,仁義禮智信等善性歸本于天,強調人道與天性的合一。西漢哲學家、儒學大師董仲舒將“和合”思想推向了意識形態層面,“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保ā洞呵锓甭丁り庩柫x》)此外,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陸贄在《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寫道:“取之有度,用之有節”,這種有所節制、保護生態環境的做法,亦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體現。
“和合”思想中“天人合一,萬物齊一”的生態觀為現代社會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方面提供了新思路。人們在面對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時不禁思考:一味地榨取自然資源是否正確?以消耗和改造自然環境為代價的建設發展是否走得長遠?正如馬克思說,“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3]。由此,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這一重要命題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中,并提升到戰略層面。以“和合”思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與自然的共同體,這有利于解決“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所帶來的困擾,有利于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開辟了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近年來,我國實行了更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將監督和責任落實到位,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系統治理,從全局角度尋求生態環境治理之道,以此來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習近平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4],提出人類實踐活動要順應自然規律,要以整體性、系統性的視域來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辯證關系立足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順應新的發展形勢,綜合協調行政、市場、法制、科技、教育等多種手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導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的價值導向,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從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氛圍。
二、中國共產黨對“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社會觀的傳承與發展
“和而不同”是對“和合”內涵的具體闡發,最初為人處世的哲學智慧。在這里,“和”與“同”相對立:“和”指多樣性的統一,承認并允許矛盾的存在;“同”指無差異的“同一”,不承認差別的存在。要弘揚“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就要堅持“求同存異”的思想,二者是矛盾的統一與平衡?!扒笸本褪菍で蠊餐c,追求共同利益;“存異”就是保留不同意見,不求“同一”?!胺蚝蛯嵣?,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史伯認為新生事物形成的前提是不同要素的均衡與協調,是多樣化、差異化的統一,要“尚和去同”,把矛盾雙方的和諧統一視為可持續創新發展的源動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孔子從道德角度將人區分為君子和小人,以“和而不同”為標準來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高低,在統一認識的過程中,既要有獨自見解,又能兼容并蓄,汲取有益思想。
正是“和合”思想中“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社會觀為實現和諧社會的治國思想提供了思想支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善于運用這一理念去處理同其他黨派等的關系,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統一戰線在內部和諧、利益機制、矛盾平衡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優勢作用。新時代統戰工作著力促進政黨、民族、階層、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發展,正確處理統一性與多樣性關系,凝聚共識并行穩致遠,鞏固了統一戰線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當下要堅持“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價值取向。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為人處世應具有大局觀念和整體意識,以“和”的理念理性、務實、辯證地化解矛盾,建立多元和諧的新時代人際關系。黨員干部要善于對問題做出科學的判斷和決策,在矛盾的對立統一過程中和諧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中國共產黨繼承發展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兩篇文章中闡述的對待多元外來文化的立場,“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類文明多樣性……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盵5]近年來“和合”相關著作相繼出版,和合文化公園、和合走廊、和合主題動畫等元素創新發展,多地舉辦和合文化交流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多元和諧的態度來建立兼顧彼此核心利益的新型國際關系,在處理多元問題和國際關系方面,存小異求大同,理性處理不同的思想意識、不同的文化制度和國與國之間的各種差異,多角度多渠道地去尋找相對同一的共同點?!昂投煌?,求同存異”這種辯證統一的理念對于減少分歧、和平化解糾紛、實現和諧發展起著重大作用。
三、中國共產黨對“政通人和,和衷共濟”治國觀的傳承與發展
治國理政講求“政通人和”。先秦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指出“順民”“寬政”“富民”對治世的重要性,認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管子·牧民》),根據人民的真實意愿施行有利于人民的政治舉措,如此才有人民的擁護。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柳宗元強調禁止官員貪腐、亂征賦稅是治國的必要行為,“弊政之大,莫若賄賂行而征賦亂”(《答元饒州論證理書》),認為政務慵懶則會危及政治生活的各個層面,導致社會風氣的惡化?!疤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將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突出強調“人和”、人心歸一的重要性,而這也是“和衷共濟”的要義,為共同的目標凝聚共識、群策群力,方能共克時艱。
“和合”思想中“政通人和,和衷共濟”是我國古代治國治世的一個衡量標志,也為當前黨的建設提供有益的養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將滿足人民的需求擺在首位,融通社會各方利益關系,以達到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強化中華民族凝聚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最終目的。黨員干部的能力和作風問題直接關系社會公平正義,影響社會關系的和諧穩定。“和衷共濟”對于新時期的黨員干部來說也有著現實意義。黨員干部要“慎獨”,要具備“信念堅、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的修養,強化政治意識,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適應。近年來,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并富有成效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平衡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建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6];深入實施東北振興戰略、推進探索西部大開發綠色經濟發展新路徑;完善養老、醫療、失業三大保險制度,建立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的保障制度,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整合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共產黨統籌全局,領導全國人民和衷共濟團結抗疫,等等。
四、中國共產黨對“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國際觀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民族歷來有愛好和平的傳統,傳統邦交觀念也將“和合”的概念充分詮釋。雖然古代中國與鄰邦也曾有過不同程度的沖突與戰爭,但放在延綿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看,和平友好是主流。先秦時期就提出“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強調國與國和睦關系的重要性,體現了“天下一家”“與各國友好相處”的博大情懷,最初的華夏共同體由此形成?!渡袝虻洹酚涗浿翱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表述了各邦國間的和諧關系,本質上是家族和諧向邦族和諧、邦族和諧再向天下和諧的擴展,因而古人主張“修己睦鄰”,對內修德養心,兼施于外,追求平等和諧的狀態。
如今,“和合”思想中的“親仁善鄰,協和萬邦”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時代內涵,中國共產黨在國際交往中提出了一系列“和合”外交思想,從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堅持“睦鄰友好”的精神,秉承“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實質上正是這種博大情懷的延續。走和平發展道路、營造和平的地區環境是中國人民從近代以來的苦難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結論,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國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
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講求“和為貴”“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中國共產黨提出要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便是對“和合”思想的有力實踐,這為積極推進全球伙伴關系建設、為人類社會的和諧美好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是在客觀認識世界發展變化的基礎上,中國對世界各國關系的美好暢想。盡管霸權主義、單邊主義、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有新表現,但“地球村”決定了各國利益交融、命運與共、合作共贏是大趨勢,堅定奉行多邊主義能為各國帶來共同機遇?!耙粠б宦贰笔峭苿庸步ㄈ祟惷\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是一條“和合之路”,是對古絲綢之路在全球化時代治理體系變革的創新與發展,動員更多資源建設互聯互通的國際合作新平臺,從而釋放共同發展新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計利當計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這些都是中國幾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不能獨善其身,而應該兼濟天下。各國都應該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7],在當前的國際關系中,各國只有秉持“和合”之道,才能在和平發展中走出一條互利共贏之道。
五、結語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辯證統一的“和合”思想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之間有著高度的契合性,貫穿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不同領域,已成為全民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共同意識。挖掘“和合”思想中寶貴的思想資源和時代價值,并將其創新發展以融入主流意識形態中,這有益于整合協調社會關系,有益于凝聚共識,有益于堅定文化自信,有益于最大限度地回應和解決新時代的重大現實問題,尤其是化解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從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J].黨建,2014(3).
[2]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1.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4.
[6]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J].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20(2).
[7]習近平.世界大同? 和合共生——習近平集體會見博鰲亞洲論壇現任和候任理事[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4/11/c_1122668116.htm.
作者簡介:柯靜怡(1993—),女,漢族,遼寧大連人,單位為大連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
(責任編輯:馬雙)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習近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理念的新發展研究”(編號:18BKS130)的有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