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中國與歐洲的多邊主義的形成存在差異,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全球多邊主義無論在應用范圍或深度上都得到了顯著發展。中國和歐盟都主張多邊主義,但傾向的多邊主義合作形式有所差異,并且歐盟對亞太地區和新興大國形成的多邊框架與中國對歐盟的多邊框架持不同態度。在當今全球化和美國單邊主義潮流背景下,中國和歐盟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有助于夯實中歐雙邊與多邊關系,不僅有利于雙方的自身發展,也有利于共同解決全球治理問題。
關鍵詞:中國;歐盟;多邊主義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3-0030-04
有關多邊主義,國內的研究主要基于兩種理解:一種是把多邊主義作為“國家的一種對外戰略”,即戰略性多邊主義,另一種是把它作為“國際互動方式”,即制度性多邊主義[1]。但是,多邊主義概念缺乏完整的、統一的定義。西方學者基歐漢(Robert Keohane)認為:“所謂多邊主義,指的是多個國家組成的集團內部,通過某些制度安排,協調各國政策的一種實踐”[2]。拉格(John Ruggie)的觀點得到了西方學者更加廣泛的認可[3]:“多邊主義是依據普遍行為原則,協調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的制度形式,這些原則明確行動階層適當的行為,而與部分的特殊利益無關,與在特殊情況下存在的戰略要求無關”[4]。大多數“多邊主義”定義包括以下幾個要素:第一,相對于“單邊主義”和“雙邊主義”而言,涉及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或行為體;第二,建立在規則、制度安排之上,并基于合作的形式。
一、多邊主義的形成
(一)中國多邊主義的形成
中國多邊主義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為了應對外部共同威脅,各諸侯國作為政治行為體頻繁地結成聯盟,即“懼而協來謀”①。聯盟的表現形式有“合縱”與“連橫”,“合縱”是小國聯合制衡大國,“連橫”是小國追隨大國。這一時期維系多邊合作的三個重要條件就是道德、禮制秩序和成員國的誠信,其中“德”被認為是使聯盟維系下去的先決條件,為政治行為提供規范[5]。“德”可概括為管仲的“四維”說,即“禮”“義”“廉”“恥”:“禮”指遵守典章制度與道德規范;“義”指采取正當、正義的行為,在“義”與“利”的選擇上,首先要考慮道德要求,把義放在首位;“廉”是指品行端正、公私分明;“恥”是要能分辨榮辱善惡,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6]。此外,“禮制秩序”使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按照國際實力等級排序,以確定分配原則,約束諸侯國之間的爭奪,為政治行為提供了秩序保障[5]。“成員國誠信”也在維系聯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語》還將遵守誠信視為優先的聯盟行為準則,這一點在《魯語》和《晉語》中都能找到體現②。這一時期的多邊主義體現了一種較為樸素的聯盟觀,多邊合作的形式遠遠不及現在多樣,其產生原因也是因為感受到了共同的外部威脅。但是在這一時期多邊合作的思想對后來中國的外交思想產生影響,比如“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基本要義就是秉承正確的義利觀,與春秋戰國時期對“德”的重視形成呼應。
(二)歐洲多邊主義的形成
歐洲的多邊主義形成可追溯到《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經過三十年戰爭后簽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體現出一種協調性的普遍行為原則③,建立了對違約國的集體懲罰機制,該合約確定了通過召開國際會議解決國家間矛盾和問題的方法。維也納會議是歐洲國家安全方面踐行多邊主義的典型例子,《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規定:“凡國家間的界河或流經幾個國家的河流,從其可航行的起點到河口,應完全自由航行,不得禁止任何人進行貿易,但應按照統一的收稅制度和稅率納稅”。此外,該議定書還規定了外交代表等級章程,避免了在外交活動中因各國外交代表等級不一致而有可能帶來的爭議[7]。該會議對當時協調歐洲大國關系、維護歐洲和平起了重要作用,自此之后,維護和平、秩序和均勢就成了歐洲的重要任務[2][7]。為防止再次因為有國家意圖稱霸而爆發戰爭,歐洲國家開始通過定期召開會議的方式對利益進行仲裁協商,目的是維護大國利益并保持均勢,維持歐洲的協調,“歐洲協調”比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前進了一步,為后來國際聯盟的創建奠定了基礎[8]。與中國多邊主義富有極強的道德意味不同,歐洲多邊主義更加重視形成均勢的局面。
(三)全球多邊主義的形成
全球多邊主義在19世紀末的金融領域就已出現雛形,各國貨幣在金本位制下采用固定匯率,使得在貨幣問題上形成多邊協調政策,調整了國際收支不平衡,加快了國際資本流動,促進了世界資本市場形成[2][9]。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一些國際機構在19世紀建立起來,以促進合作、解決糾紛、行使監督權,如國際電報聯盟、國際保護工業產權聯盟等,截止1914年,國際組織數量已達三十多個[8]。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人民飽受戰亂之苦,但也促進了世界和平運動的發展。在吸收了歐洲協調和其他國際組織的運作機制的基礎上,1920年1月20日,《凡爾賽條約》生效,國際聯盟正式成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常設國際組織”[8]。國際聯盟會員國數量在1934年發展到頂峰,從44個發展到60個國家加入,包括25個歐洲國家、蘇聯、波羅的海國家、大部分拉美國家、亞洲國家、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由于其肩負的全球使命、機制化程度和作為在集體安全的首次試驗,國際聯盟成為多邊主義歷史的重要一步[10]。1945年,聯合國的成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最顯著的多邊主義實踐。聯合國比國際聯盟的覆蓋范圍更廣,幾乎涵蓋了所有主權國家,并且涉及領域多樣,包括經濟、社會、安全、環境等,比國際聯盟也具有更高的效率,這使得聯合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性多邊主義國際組織”[2]。此外,全世界還涌現出一般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專業性國際組織、一般性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專業性政府間國際組織等。截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全世界各類國際組織共計三萬余個[11]。此外,從區域上來說,除了全球性多邊主義組織,還出現了許多區域性多邊主義組織,比如石油輸出國組織、七十七國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但從今天來看,一體化程度最高、多邊合作最深入的還是歐盟。
二、中國與歐盟多邊主義道路的異同
(一)歐盟主張的多邊主義
歐盟是基于多邊合作的政治系統,是“多邊合作和以國際組織和規則為基礎的全球秩序的先行者和擁護者”[12]。在法律層面,歐盟把對多邊主義原則的遵守寫入了法律文本。比如《歐盟條約》第二十一條規定,歐盟“尋求與其他國家、國際、區域性或者全球性組織發展關系并建立伙伴關系”“推動用多邊方式解決共同問題”,其對外行動的目標之一是“推動基于更強有力的多邊合作及全球良治的國際系統”[13]。2003年,《歐洲安全戰略》提出,歐盟將“建立一個以有效多邊主義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確立為其三個戰略目標之一,把有效多邊主義“明確定義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則和目標”。在實踐中,歐盟是“很多重要國際條約和聯合國范圍內各種條約的參與者”,批準了許多國際條約,在一些多邊法律機制中甚至起到了關鍵性作用[12]。比如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歐盟通過將對內和對外的氣候政策聯系起來而形成強大的氣候監管框架,使之在國際層面具有能動性,所以被認為是應對國際氣候變化政策的領軍者[12][14]。
(二)中國主張的多邊主義
中國也非常重視多邊主義的發展與建設。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陸續參與聯合國的各項事務。改革開放后,中國進一步加強與各類國際組織合作。新世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主辦了一系列多邊峰會、創建了多邊機構(如亞投行等),進一步加大了多邊合作力度。中國非常重視發展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機制的關系,并積極推動了如《巴黎協定》等國際條約的談判起草及批準。此外,中國還為世界多邊主義發展貢獻出了中國智慧。習近平主席多次明確提出要維護多邊主義,并在2013年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倡議,主張通過“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將立體發展和虛實發展相結合[15]。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和贊同,并被寫進聯合國重要文件。
(三)中國與歐盟主張多邊主義的異同
中國和歐盟都堅持多邊主義,但雙方對多邊主義的闡述存在不同。首先,中國和歐盟傾向的多邊主義合作形式有所差異。歐盟的決策機制是有多邊安排的,歐盟內部存在從國家層面到超國家層面的主權讓渡現象,以經濟領域為起點和核心逐漸外溢到其他領域,根據不同領域的主權讓渡程度不同,在歐盟層面形成了專屬權能和共享權能,偏好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承諾和強有力的國際機制”[12]。中國的多邊主義是以堅持主權為前提的,強調“和而不同”。自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總理第一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后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后改成‘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成為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并一直貫穿中國外交始終[16][17]。相比較于歐盟,中國更多地選擇政府間合作方式。
其次,歐盟對亞太地區和新興大國形成的多邊框架和中國對歐盟這一多邊框架持不同態度。中國尊重歐盟內部讓渡主權的多邊合作機制,支持歐盟穩定與統一。但有歐洲學者指出,歐盟認為新興大國的力量和亞太地區形成的多邊合作機制結合起來,是一種“競爭性多邊主義”,即使其商議結果可能不具備約束力,卻可以影響和協調國家政策和立場,以增強在國際談判中對歐的話語權[12][18]。
但是,中國和歐盟都支持構建多極世界、主張多邊主義,這奠定了雙方在雙邊與多邊合作的基礎。多邊主義促進中歐經濟發展,歐盟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讓中國融入國際經貿體系,支持中國經濟和社會改革,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中歐經貿合作也給歐盟帶來了機遇。同時,中國的世界地位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成為“新的東亞—東南亞全球性中心的核心”。因此,中歐進行全面建設性合作對致力于構建多極世界、主張多邊主義的歐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19]。由于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動引發中國和歐盟的不滿,中國和歐盟在一些國際問題上的共識似乎更多,進一步拉近了中歐關系。在美方對伊朗制裁問題上,中國和歐盟表示堅決反對,希望與伊核相關各方一道,致力維護和執行全面協議,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維護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美國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是其單邊主義行動,沒有與七國集團(G7)成員國進行磋商,也引起了G7歐洲成員國的不滿。在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蔓延的背景下,“美國優先”的種種行徑再次傷害歐美關系,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和減少在德國駐軍等單邊行為也引發歐盟不滿[20]。
三、加強中歐多邊主義合作
通過對多邊主義歷史演變的分析,可以看到,多邊主義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深度不斷加強。而當今國際格局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增加了國際形勢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自上任以來大談單邊主義和美國優先,單方撕毀了包括《巴黎協定》《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等多邊協議,并退出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多個國際組織。此外,英國脫歐、民粹主義的泛濫也給歐盟的可持續性帶來質疑。然而,中國和歐盟未來應該繼續堅持多邊主義。
首先,全球性的治理問題需要依靠多邊聯合行動去解決。冷戰結束之后,兩極格局被打破,隨著技術的革新和經濟貿易的發展,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國家之間的利益也交融得越來越深入,諸如生態環境、資源短缺、傳染性疾病、難民問題、恐怖主義等成為超越國家和地區界限、關系到整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無法通過單一國家去解決,而需要依靠多邊行動,建立全球性公共政策,共同規劃、共同治理。參與的行為體越多,解決問題的方式越多邊,問題解決將會越有效[19]。目前的新冠疫情大流行更凸顯了在全球基礎上尋求合作解決辦法的必要性,世界衛生與經濟的雙重危機也表明了在世貿組織所有成員之間協調貿易政策和貿易政策工具的必要性[21]。
其次,在美國單邊主義潮流背景下,需要中國和歐盟扛起多邊主義的大旗。二戰結束之后,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是基于美國設想建立的,目的是利用多邊主義建立“西方式的自由國際秩序”[22]。可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開始對多邊制度產生質疑,認為多邊體系中諸如“一國一票”制和“區域平等分配”是國際組織有效率的障礙[23]。尤其是近年來,美國奉行單邊主義和“美國優先”政策,借助國內法律對其他國家實施“長臂管轄”,接連退出多個國際組織,給多邊主義發展帶來障礙。隨著全球資本主義發展、信息技術變革,全球化不斷深入,各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在這種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選擇多邊主義才是順應歷史的潮流。中國和歐盟作為除美國之外最為重要的國際力量,要堅定不移支持多邊主義,維護多邊機制和多邊主義發展,遏制霸權主義。
再次,歐盟自身就是基于多邊合作的政治系統,其本身可以被視為“國際體系的多邊主義縮影”[14]。多邊主義對于歐洲而言已經融入成它的一部分,甚至被認為是一種“歐洲的生活方式”[3]。早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法國神甫圣皮埃爾就提出永久和平方案,康德提出,聯盟不僅涉及和平問題,也與改造人類社會相聯系[24]。此外,當歐盟所有成員國的訴求是統一的,并以一個聲音說話的時候,在國際談判中的力量會得到強化,更有利于訴求得到實現。在新興國家在國際舞臺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的國際背景下,這種多邊合作的形式對歐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全球治理中,歐盟在一些領域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給治理全球性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歐盟本身是多邊主義的產物,如果喪失內部多邊合作基礎,不僅在國際舞臺的談判力量會被削弱,作為以多邊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系統,其本身也將不復存在。
四、結語
在多邊主義的應用范圍和深度不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和個別國家奉行單邊主義的大背景下,雖然中國和歐盟的多邊主義各有特點,存在異同,但中國和歐盟作為除美國之外最為重要的國際力量,唯有順應歷史的潮流,妥善處理分歧和困難,共同捍衛多邊主義,在全球治理中積極尋求多邊解決方案,才能獲得自身長遠發展,鞏固增進中歐關系,建設完善國際多邊體制,合力解決全球性治理問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注 釋:
①“懼而協來謀”出自《左傳》中楚國大夫斗伯比對楚王說的一段話:“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吾臨之,彼則懼而協來謀我。”
②《魯語下·平丘之會》:“夫盟,信之要也”。《晉語八·諸侯之大夫盟于宋》:“自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為德也深矣,其為本也固矣,故不可抈也。今我以忠謀諸侯,而以信覆之。荊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此行也,荊敗我,諸侯必叛之。”
③如合約第123條規定:“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合約的每一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第124條規定“同本協議有關的每一方都必須站在受害者的一方,向他提供意見和武力,協助他還擊侵害者”。
參考文獻:
[1]秦亞青.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J].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1(10).
[2]劉建飛.簡析多邊主義的歷史演變[J].國際政治研究, 2006(1).
[3]A.J.R.Groom.Multilateralism as a way of life in Europe[M]//Edward Newman,Ramesh Thakur,John Tirman.Multilateralism under challenge?Power,international order,and structural change.Tokyo: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2006.
[4]John Gerard Ruggie.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ternational Form[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5]張鴻石.中國古代經典聯盟思想論綱[J].國際安全研究, 2013(6).
[6]樊婧,王引蘭.禮義廉恥的歷史作用及其現代意義[J].管子學刊,1997(2).
[7]方連慶,王炳元,劉金質.國際關系史:近代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徐藍.國際聯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J].中國社會科學,2015(7).
[9]張新穎.英國霸權下的國際金本位制——從霸權穩定論看1870—1914年的國際貨幣體系[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雙月刊),2009(4).
[10]Frank Petiteville.Le multilatéralisme[M].Paris: Montchrestien, 2009.
[11]錢文榮.關于多邊主義、多邊外交的幾點理論和政策思考[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10).
[12]斯蒂芬·柯克萊勒,湯姆·德爾魯.歐盟外交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3]Fran.ois-Xavier Priollaud et David Siritzky.Les traités européennes après le traité de Lisbonne[M].Paris:La documentation Fran.aise,2011.
[14]Sebastian Oberthür,Claire Roche Kelly.EU Leadership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J].The International Spectator,2008(3).
[15]周弘.“一帶一路”與中歐關系[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
[16]約翰·彼得森,卡羅琳·布沙爾.使多邊主義有效——全球治理的現代化[M]//卡羅琳·布沙爾,約翰·彼得森,娜薩莉·拓茨.歐盟與21世紀的多邊主義.薄燕,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7]黃慶,王巧榮.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1949-2012)[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
[18]Stephan Keukeleire,Bas Hooijmaaijers.The BRICS and Other Emerging Power Alliances and 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and the Global South:Challenges for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ts View on Multilateralism[J].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2014(3).
[19]沃爾克·史丹澤.全球體系中的歐盟與中國[M]//沈大偉,艾伯哈德·桑德施耐德,周弘.中歐關系:觀念、政策與前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0]金玲.“主權歐洲”、新冠疫情與中歐關系[J].外交評論,2020(4).
[21]Alan WM.Wollf.The future belongs to trade agreements of varying geometries[EB/OL].2020-10-06.
https://www.wto.org/english/news_e/news20_e/ddgaw_11aug20_e.htm.
[22]埃琳娜·拉扎羅,杰弗里·愛德華茲,克里斯托弗·希爾,等.21世紀的多邊主義——“準則”的演變[M]//卡羅琳·布沙爾,約翰·彼得森,娜薩莉·拓茨.歐盟與21世紀的多邊主義.薄燕,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3]Joachim Krause.Multilateralism:Behind European views, Washington Quarterly[J].Spring,2004(2).
[24]陳樂民.黑格爾的“國家理念”和國際政治[J].中國社會科學,1989(3).
作者簡介:龍希(1989—),女,漢族,河北內丘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際關系。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