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大多認為交易相對人在公司擔保中沒有審查義務。但是在公司擔保中,交易相對人出于保護交易、實現利益,應慎重審查有關基本交易材料的合規有效。在實踐中,應規范交易相對人審查義務,將相對人形式審查義務具體化,公司應對相對人的審查義務予以必要輔助。
關鍵詞:公司擔保;相對人;審查義務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3-0073-03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司擔保已成為一項重要經濟活動。我國《公司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公司擔保內容較簡單和籠統,導致近年來公司越權擔保的合同效力適用爭議不斷。由于越權擔保行為不僅給公司造成負擔,而且影響到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對擔保問題處理不當會損害多方利益,進而影響公司的正常運營。
法院在處理公司對外越權擔保合同的效力問題上存在一種路徑:根據《合同法》第五十條和《擔保法司法解釋》第十一條,對《公司法》第十六條解釋為對公司法定代表人代表權限的限制,該方法的關鍵是判斷相對人是否善意,即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這就涉及相對人是否有審查義務。但目前我國立法并未明確規定相對人對公司章程和其他文件等負有審查義務,司法界與學界對其亦存爭議。
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正式發布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下稱《紀要》)對債權人的善意解釋為對公司有關決議內容的形式審查,盡必要的注意義務,并區分關聯擔保和非關聯擔保。關聯擔保中相對人為主張合同有效,需證明其在訂立合同時審查了股東(大)會決議,且其審查決議的表決程序應符合法律規定。對于非關聯擔保,《紀要》排除了對公司章程的審查,并建議無論公司章程是否規定以及如何規定決議事項,交易對方僅需證明訂立合同時已對決議進行了審查,及同意該決議的人數和簽字符合公司章程。但需要注意的是,《紀要》在規定公司非關聯擔保審查時存在前后矛盾的闡述,一方面不要求審查公司章程,但另一方面又規定審查材料要求符合公司章程。在司法實踐中也有公司以公示章程等文件理由對抗第三人現象。因此,有關公司擔保中相對人的審查義務還有待于繼續研究。
二、我國公司擔保中交易相對人審查義務的現狀與爭議
(一)公司擔保中相對人審查義務的司法現狀
從有關公司擔保的實踐看,法院對相對人審查義務作出了不同判斷,嚴重影響了司法公信力。如在2009年中建材公司糾紛案中,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認為公司章程的公開行為不構成交易對方應知曉的證據,且不能只憑借公司章程的記錄和備案確定對方知道或應當知道公司負責人超出了授權范圍。最高人民法院在2016年薛啟盟與山東興康醫療器械公司案的判決中,認定《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是治理公司治理的規范,它通常在公司的內部具有約束力,但不會在外部影響合同的有效性,債權人沒有義務審查公司的擔保是否已由股東或決議機關批準。
但是在光大銀行深圳分行與創智公司糾紛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認為上市公司的公司章程顯然是公開的,因此交易相對人應有義務審查公司批準擔保的文件。該案件中提到了上市公司的特殊之處,是因為它的公司章程需要工商登記備案且面向社會公開。同樣,在2016年敬業擔保公司與圣帝隆房地產有限公司之間的糾紛中,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敬業擔保公司是一家從事擔保業務的專業機構,關于負責人是否應越權承擔更謹慎的審查義務,因為沒有履行,因此不構成善意。
從以上案件裁判可以看出,法院對相對人審查義務問題沒有形成統一意見,但均認為章程制約內部主體而非外部人員。并且區分情形,若交易相對人是一個擔保公司,即專門從事擔保業務的專業機構,那么應盡到謹慎的審查義務。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大多認為交易相對人沒有審查義務。
(二)公司擔保交易相對人審查義務的學界分歧
目前,學術界對交易相對人的審查義務有三種觀點:肯定的、否定的和折中的。
持否定論的學者認為,交易相對人不進行審查,其依據是公司章程中的有關擔保規定僅是內部規范,公司章程的披露對外部沒有任何影響。公司章程中的擔保條款不是對交易相對人的約束,而是對股東和管理層的約束,交易相對人的審查義務沒有法律依據。
而持肯定說的學者認為相對人有義務向公司索取章程、決議并進行審查,依據是:在部分特殊情形,公司內部行為對第三人產生法律效果;《公司法》是推斷當事人知曉法律的依據。理性的商人出于風險防控,在進行交易時應履行其謹慎的職責。此外,只要求相對人對文件進行表面審查,不會造成當事方之間權利和義務的不平衡。
此外,學術界還認為應該區分不同情況,以確定交易相對人是否有義務進行審查,即應區分上市公司與封閉公司、一般擔保和關聯擔保、自然人和金融機構等不同情況。例如,上市公司擁有嚴格的信息披露系統,其內部對外擔保的決策程序也很嚴格。相對人可以從公司住所和公共平臺輕松獲得相關信息;相較之下,封閉公司缺乏公開公告,因此根據公司章程上的記錄推斷交易相對人知道公司擔保的限制是不合適的。
綜上所述,支持否定說的主要是根據《公司法》第十六條,認為該條并未規定交易相對人的審查義務,而肯定說的觀點主要從權利義務平衡角度出發,依據一個合格的理性交易相對人的標準。應肯定的是,這兩種觀點各有道理。筆者認為,如果債權人沒有審查義務,且根據公司具有保證人處簽章的形式外觀,即可認定公司的擔保責任,那么會引起公司與外部債權人的糾紛,具有擴大公司責任的危險。
三、公司擔保中交易相對人審查義務的學理證成
一般認為,不知法律不免責,這意味著法律主體應當知道并假定他知道法律。《公司法》規定,公司擔保應當推定當事人知道有關規定,但是并未規定交易相對人的審查義務。從規范化方法的角度來看,有必要從民法善意和利益平衡的理論中探索交易相對人的審查義務。
(一)公司擔保中善意理論的審視
對于一個公司來說,公司對外擔保屬于重大事項范圍。民法中代理人責任是基于信賴責任原理而產生,旨在保護交易安全。德國通說認為,相對人應信賴代理權,并無調查核實義務,只有在簽訂合同時有合理懷疑時,交易相對人才有義務核實代理權。在相對人主觀上為善意時,顯然存在值得保護的信賴,因此相對人主觀是否善意決定其信賴是否值得保護,而善意的認定是一種法律判斷。從商法角度看,第三人的善意在理論上應由理性經營者的合理和審慎責任確定。
公司擔保的內外部關系意指內部意思瑕疵不影響外部行為的成立,目的是保護交易相對人的合理信賴。因此,交易相對人出于保護交易、實現利益應慎重有關基本交易材料的合規有效。實務中存在很多債權人是公司或者銀行等商事主體的情況,就更需要審查,以防范商業風險。如果交易相對人不適當審查公司的擔保行為,就無法站足對虛假擔保外觀具有合理信賴的善意第三人立場。
(二)交易相對人審查義務的利益平衡解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很多利益主體均和公司有密切關系。公平正義是法律的最高價值目標,法律旨在通過平衡不同主體間的利益以達到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在公司經營過程中存在與內外部發生關系并利用優勢地位損害他人利益的機會主義傾向,這時債權人與公司就產生利益沖突[1],在公司對外擔保應如何平衡債權人與公司之間利益尤為重要。
首先,大多數學者認為,公告、公示機制的合理可行性與第三方信息檢索成本之間的平衡是判斷公司外部效力的關鍵[2]。對債權人而言,擔保是對其債權實現的進一步保障。一方面,通過對比交易相對人和公司的信息獲取和便利,交易相對人知曉公司的內部程序較困難,似乎公司防范違規擔保的成本低于交易相對人審查成本,但是債權人可主導擔保關系并要求提供交易資料以降低審查成本。另一方面,公司法保障公司遵循嚴格程序和警示交易相對人謹慎[3],公司作為法人機構,不僅要注重管理,而且還要提防相關人員利用公司違規提供擔保,這無疑加大了公司防范違規擔保的成本。相比之下,交易相對人作為商事主體在債權的擔保上應盡到審查義務,以證明自己的善意更具有合理性。
其次,交易相對人能力有限,審查公司內部決議程序等是否有效的難度較大,如果還審查公司真實意思,可能會高于公司公司防范違規擔保的成本。因此賦予交易相對人的審查義務應當有界限,過多的審查義務不具有合理性。
最后,如上所述可知,交易相對人應負有審查義務。交易相對人義務的履行情況不僅與擔保效力緊密相關,而且是法院認定公司擔保效力的關鍵,因此應肯定交易相對人審查義務的必要性。同時,從利益平衡角度出發,交易相對人審查成本低于公司防范違規擔保成本,因此交易相對人負有審查義務具有合理性。交易相對人的審查,有利于形成誠實守信、醇厚友好的商事文化[4],還有助于限制欺詐和濫用由獨立擔保產生的權利[5]。
(三)相對人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的適用比較
根據傳統民法思維,公司的對外效力是通過公示制度完成的。我國《公司法》有公司內部意思效力外部化的發展趨勢。《公司法》以明文形式發布,通常具有普遍約束力。公司章程是被制定用于實現公司目標的關于內部組織和管理活動的制度,也是國家管理公司的重要依據。
通常來說,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內部自治法,確定了公司內部的權利義務關系。若要使公司內部效力外部化,目前僅《公司法》第十六條做了指引規定,則相對人目前進行審查關鍵在于可行性與作用。一方面,如果在商事交易實踐中將相對人的審查義務確定為實質審查,雖然能夠最大限度保障交易安全并發揮相對人審查作用,但對相對人來說可行性非常小、難以實現,因此有違商事交易中對交易效率的要求。另一方面,商事交易活動主體的行為,追求最低的風險和最高的利潤,相對人用謹慎的態度審查具有合理的信賴外觀以表明自己的善意,但是不需要深入研究公司決議等文件的真偽及判斷債權人是否為實際控制人,只要形式審查文件是否符合法定形式等,不審查材料的真實性。
四、公司擔保中交易相對人審查義務的完善
(一)規范交易相對人審查義務
沒有經過決策機構審議,越權擔保會使公司、股東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因此,必須平衡債權人、公司和股東等各方利益。同時,在商事活動中應充分保護交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因此交易相對人僅負擔形式審查義務。
一是界定相對人所負的審查范圍。法律規定擔保要根據公司章程的規定進行,并將其分為一般擔保和為關聯股東擔保。其中,為關聯股東提供擔保的事項必須由股東(大)會審議;如果公司章程中沒有相關規定,則董事會或者股東(大)會都可以作為一般擔保的決議主體;如果未規定擔保限額,則可以默認為無限制。因此,相對人審查范圍應包括對公司有關擔保條款的公司章程審查和對決議的審查。其中,對公司章程交易相對人審查的主要是對擔保的決議主體是董事會或者是股東(大)會,以及有無擔保限額規定。
二是確定債權人形式審查義務標準。根據《公司法》第十六條規定,應當對公司章程、決議和簽名進行形式審查,以達到表面的一致性。相對人應當集中審查決議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而不應當要求債權人審查每一個環節。由于在公司決議形成過程中對會議的通知、召集和投票是公司內部決策程序,交易相對人無法參與且難以掌握信息。況且,實際很多交易相對人是專業銀行,如果強加審查內部決策過程,那么會增加審查成本,從而違反公平和效率原則。
(二)相對人形式審查義務的具體化
公司提供擔保時,不能對債務人施加嚴格的審查義務,否則必然導致法律責任分配不公,不利于維護市場秩序、安全和便利。對于公司提供的擔保文件,債權人承擔作為理性交易市場主體的審查義務,只需要依法和公司章程對決議的內容進行審查。
第一,決議主體、參加人員及表決都在公司決議中體現。換言之,通過決議可以判斷擔保是否合法、符合公司章程等規定的內容。因此,當交易相對人在簽訂擔保合同時已經查閱了公司的組織章程細則,并且已經審查了擔保決策機構作出的文件,則該債權人已履行了審查義務。
第二,基于誠實信用以及對公司真實擔保意思表示的信賴,當債權人所審查的公司章程或者決議是由公司所提供的,那么有理由相信債權人盡到了其所負的審查義務。原因是實質審查要求對材料是否齊全、實質內容是否符合條件進行審查,而形式審查中沒有對實質內容有過多要求。
第三,只要債權人盡到審查義務,公司決議的真假與否不影響擔保合同的效力。例如,對于決議中的股東簽名,形式審查只需要股東簽名。換句話說,未經授權偽造決議也可以達到形式審查的標準。
(三)相對人審查義務之公司的必要輔助
商法是調整商業行為的規范,主要講究效率原則。如前所述,公司章程、決議屬于內部行為,通常情況下債權人不易獲取,進而影響商事效率,但公司擔保的特殊性要求相對人審查內部決議。因此,公司應輔助相對人履行審查義務。
公司應向擔保相對人公示其章程。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商法領域對推定公知理論逐漸弱化,公司不得推定相對人應當知道其內部章程的擔保規定。所以,基于公平效率不得苛以相對人負擔公司章程的獲取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相對人無法實際參與和知悉公司的內部決議過程,對于詳細擔保文件等交易相對人信息獲取可能性小,為平衡信息的對稱性,公司應主動提供決議等擔保文件。最后,公司應對其提供的審查材料負責。立法通常賦予公司治理自主權,并且僅對特定的重大事項施加嚴格的管理。一般情況下,公司與負責人的利益是一樣的,債權人有可能被其聯合欺騙,且形式審查要求僅需表明一致。因此,原則上應由公司對輔助行為負責,以防范公司及負責人的道德風險。
參考文獻:
[1]金劍鋒.關聯公司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6.
[2]吳飛飛.公司擔保案件司法裁判路徑的偏失與矯正[J].當代法學,2015(2).
[3]胡光寶.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釋義及適用指南[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5.
[4]羅培新.公司擔保法律規則的價值沖突與司法衡量[J].中外法學,2012(6).
[5]王珉.我國獨立擔保法律構造與擔保法體系的規范設置[J].河北法學,2017(7).
作者簡介:劉嘉裕(1996—),女,漢族,福建長樂人,單位為福州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