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喆 馬婧杰
【摘 要】本文針對廣西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人才培養模式脫離高職教育本質、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雙語教材、國際證照選擇缺乏合理標準等問題,提出“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廣西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確立適應廣西經濟發展需求的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具有院校特色的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引進標準,依托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課程構建課證崗融通的教學體系,以職業崗位能力標準為導向重新整合課程內容,建立“會計+X”國際化課程體系,建立“雙軌制”校企協同育人企業實踐培育體系,依托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搭建職業院校社會服務體系。
【關鍵詞】一帶一路 會計 國際化人才 國際職業資格證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7-0114-03
隨著互聯網、大智移云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終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信息化技術應用已經成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及廣西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正在重塑整個會計行業發展趨勢,這無疑是一場對會計行業的深度改革。我國企業在過去“請進來”與“走出去”的過程中普遍缺乏會計國際化人才的支撐和儲備,人才供給存在巨大的缺口。在此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需要重新審視自身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現狀,并思考如何適應時代發展培養會計國際化人才。
一、廣西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現狀
提及會計國際化人才,人們會下意識地認為會計國際化人才就是高學歷、具備較強英語能力、擁有國際注冊管理會計(ACCA)等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才。廣西很多高職院校也沿襲了這樣的想法,大量引進知名度高的國際職業證照和開辦中外合作學歷班。然而,在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
(一)人才培養模式脫離高職教育本質
廣西高職院校的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起步較晚,國際交流項目較少,僅限于具有學歷晉升性質的中外辦學模式和國際交流學生交換等模式,而且該合作模式多與本科層次的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趨于一致,無法很好地體現高職教育的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特點和本質。廣西高職院校國際化項目相關合作更多地停留于一紙合同的階段,往往到了后期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會無疾而終,致使會計國際化人才整體培養效果不佳。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廣西各高職院校對會計國際化人才的培育主要是圍繞我國現行會計準則展開,教學內容中對國際會計準則的介紹較少,課程設置大部分沿襲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多元文化的理解、溝通和價值創造性方面的課程較少,基于別國的法律制度、商業環境和會計制度的學習課程設置更少。開設的核心專業課程仍偏向于傳統會計核算知識的培養,對學生的會計數據信息化處理能力、會計預測和決策能力以及業財融合思維缺乏培養。
(三)缺乏雙語教材
目前,廣西各高職院校在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可選用的高職高專層次的課程教材較少,由于對英文和東南亞小語種課程的開發程度和從國外引進國內的程度較低,致使較多高職院校在進行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時所選用教材仍沿選基于我國現行會計準則所編寫的純中文教材。在缺乏雙語教材這一知識重要載體的情況下,學校往往難以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會計專業理論知識教學活動,這對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無疑是一種阻礙。
(四)國際證照選擇缺乏合理標準
在當前財會類國際職業證照選擇眾多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在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選擇和引進上存在較多問題。例如,大多數國際證照課程內容不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中國境內運用機會較少;國際證照的效力在我國各省份的認可度不同,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認可度也大相徑庭;大多數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課程體系是為本科層次人才設置的,內容偏于理論、難度大,實踐性課程較少;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多以英語作為學習和考試的第一語言,對高職學生外語能力要求高,高職學生外語能力難以達到要求;廣西各高職院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自縣城和農村,很難負擔起高昂的國際證照考證費;等等。以上各種問題均阻礙了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在中國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中的推廣和落地。
二、廣西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根據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各高職院校辦學特色,可采取以下路徑促進廣西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
(一)確立適應廣西經濟發展需求的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廣西經濟發展對會計國際化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需對其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在職業素養方面,會計國際化人才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高效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較強的抗壓適應能力,以及業財融合的全局觀念意識等;在職業能力方面,應通曉國內外會計準則和制度,了解稅務法律和企業經營環境,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多種語言,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職業判斷能力及經營管理能力,能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基于數據分析的決策手段,解決企業面臨的業務和財務等復雜經濟問題。
(二)構建具有院校特色的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引進標準
首先,從企業、學生和學校等不同主體對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的需求角度出發開展調研,知其所想才能供其所需。例如,對企業而言,會考慮考取國際職業資格證書人才的專業知識及職業技能是否適用于中國企業實際,因為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是以西方國家的職業標準培養和評測專業人員,可能只適用于西方國家。對學生而言,會考慮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地位與效用,如證書是否能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對學校而言,更多的是考慮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報考是否接收高職在校學生;課程內容如何更好地融入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實現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訓實踐教學相結合;教學實施時除了線下面授教學,是否有配套的線上教學資源提供,即能否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除此之外,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對外語要求程度、培訓考試費用的定價以及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所在的協會能否協同培養學校師資等問題,都直接影響證書項目是否能在高職院校中推廣。
其次,在調研基礎上,結合廣西經濟發展的需求、會計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各職業院校的辦學定位與辦學優勢,以及廣西高職院校國際化財會人才培養特點,有選擇地引進適合廣西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制訂具有院校特色的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引進制度和標準,從中選擇并引進滿足各高職院校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的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所涉及的項目。同時,通過選擇證書引進其他合作項目的方式,進一步檢驗引進標準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完整性,建立由政府、學校、企業組成的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委員會,對所制訂的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引進標準開展滾動修訂,保證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依托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課程構建課證崗融通的教學體系
依托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引進標準,確定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在國內外企業的認可接受程度,考慮其生命力和影響力,選擇引進分類涵蓋初、中、高等級的分級評價認證的國際職業證書,在滿足我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同時滿足高職階段學生不斷提高自我素質的需求。將引入的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所涉及的課程分級融入高職院校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中,通過構建課證崗融通的教學體系,讓學生在校期間修滿規定學分并通過相關國際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后,除了能取得國內專科學歷畢業證書還可獲得該國際職業資格相應的初、中、高等級證書,實現學歷和能力同時畢業,打通就業渠道的同時提升在國內外就業市場的認可度。
(四)以職業崗位能力標準為導向重新整合課程內容
以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為突破口,利用“產學研合作育人”培養機制,以我國企業對高職院校會計國際化人才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出發點,與企業和相關專業研究所合作共同對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標準進行細分,歸納形成若干個小指標進行“本土化”植入,進行符合中國國情和廣西經濟發展需求的加工處理,使得課程內容既涵蓋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知識體系,又符合中國國情和廣西經濟發展實際。同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產學研合作育人”培養機制,并應用于會計國際人才培養中,保證企業全程參與財會類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教學活動,提升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
(五)建立“會計+X”國際化課程體系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企業對會計人才知識儲備要求更高,各職業院校需建立符合廣西區域經濟特色和產業需求的“會計+X”國際化課程體系。其一,對會計國際化人才而言,用人單位更傾向于招聘具有外語能力的人才,不懂外語將會給企業對外經濟往來帶來諸多不便,甚至會錯失許多經濟合作良機。因此,職業院校應增加外語(小語種)課程的開設,開發“會計+外語(小語種)”的專業核心課程,強化會計國際化人才的核心專業知識和溝通能力。其二,會計國際化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會計知識,還要了解相關行業的專業知識,既要懂財務又要懂業務,因此,各職業院校需建立“會計+行業拓展通識課程”國際化課程體系,如開設國際貿易、國際結算、跨境電商和跨境數字金融等課程,強化會計國際化人才的業財融合能力。其三,在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應用日益廣泛的今天,會計人員的工作不僅僅是埋頭做賬,更多的是要與企業內部的每一個人打交道、與企業外部的政府或其他企業打交道,人際交往能力是每一名會計人員都必須具備的能力。因此,各職業院校還需建立“會計+綜合素質能力課程”國際化課程體系,如開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和國際商務禮儀等國際通用課程,強化會計國際化人才的綜合素質能力。
(六)建立“雙軌制”校企協同育人企業實踐培育體系
為了縮小所培養會計國際化人才的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差距,各高職院校應邀請企業共同參與培養會計國際化人才,構建“雙軌制”校企協同育人企業實踐培育體系。該體系應結合高職學生各學習階段的職業能力要求和實踐要求,在不同的階段安排學生進駐企業進行頂崗實踐,逐步實現“在校學生—專業見習生—崗位實習生—企業準員工”角色輪換,從而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會計職業能力、管理意識和溝通與實踐能力。在此體系下,學生于在校期間就能接受行業企業對應會計國際化人才需求的定向培養,有利于實現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從而拓展學生的就業空間和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七)依托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搭建職業院校社會服務體系
廣西作為中國—東盟經濟發展及往來的重要區域,地緣經濟的建設需要大量財會類可輸出型人才,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已成為求職者的學習需求。各高職院校在開展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日常教學的同時,可將其拓展和輻射至社會培訓服務中,利用學校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教學經驗、內培外引的師資和考點場地,面向社會開展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初、中、高等級證書的考證培訓、繼續教育和考務服務,增強自身在服務廣西經濟發展的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中的影響力。
總之,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廣西經濟發展對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需求量逐年提升,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和滿足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各高職院校應基于企業、學生和學校等不同主體對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調研,確立適應廣西經濟發展需求的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具有院校特色的財會類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引進標準和課證融通的教學體系,以職業崗位能力標準為導向重新整合課程內容,建立“會計+X”國際化課程體系、“雙軌制”校企協同育人企業實踐培育體系以及社會服務就業體系,最終開辟可持續發展的、具有廣西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會計國際化職業人才培養路徑,更好地滿足廣西會計國際化人才需求。
【參考文獻】
[1]謝紅梅.“一帶一路”倡議下高職院校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2).
[2]劉傳熙.廣西高等職業院校國際合作與交流探析[J].教育觀察,2019(20).
[3]張明,張歡.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與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的困境與對策[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
[4]李傳彬.我國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32).
注: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證照選擇與實施路徑研究”(GXGZJG2020B063)
【作者簡介】劉 喆(1988— ),女,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美國注冊管理會計,研究方向為國際會計、管理會計;馬靖杰(1990— ),男,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會計師,研究方向為管理會計、會計信息化。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