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燕
基金項目: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非遺手工藝活態傳承的高校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JGA416)
摘要:以非遺項目化結合的高校基礎圖案課程教學實踐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統圖案與高校課程相關內容相結合,將傳統的圖案教學應用于非遺傳承和現代項目應用之中,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傳播奠定一定的基礎。本文主要以高校基礎圖案課程教學為切入點,
根據圖案課程與非遺項目相結合等相關的問題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圖案課程、非遺、項目化
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課程體系中圖案課程在專業基礎結構中的學習課時逐漸減少,但是在多個設計專業學科設計實踐中其做為基礎應用的核心訓練重要性還是非常突出。圖案課程能培養人的視覺圖案認知與表現,能培養人創造性思維能力。圖案是視覺設計基礎是最早喚起人類審美認知的藝術形式。所以圖案課程在設計學習和實踐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
一、 高校基礎圖案設計課程的教學現狀
圖案課程是我國藝術設計專業中一門傳統的基礎課程,它適用于所有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但許多圖案課程教學過程中基本還是沿用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將圖案繪制和寫生作為造型藝術基礎訓練手段,主要重視自然形象到紙面設計的變化,讓學生將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圖案繪制、重復和藝術再現上。從而忽視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專業實際工作應用的聯系。
其次,設計藝術既是現代的又是民族的,把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推向世界,并由此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豪。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珍貴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百度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武庫,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征。而本地的非遺是本地特有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集中體現。這些正是后期實踐創作的源泉。而原有的基礎圖案課程課程選擇內容有失偏頗,強調西式美學的變化及圖案表現,忽視傳統文化及傳統圖案的內涵與傳承學習。“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繼承和借鑒我國優秀的傳統圖案,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于設計專業的學生提高自身修養及創作都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非遺項目化教學引入高校圖案課程教學的意義
項目化教學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通過教師提出任務,學生制定計劃,教師審查并給予指導;學生按照計劃分組及明確分工合作完成項目;學生自我評估,教師評價項目;應用實踐五個階段過程以導向型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項目化教學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突出了學生為主體,實踐探索為主的教學模式,利用非遺項目與圖案課程的嵌入,可以有助于提升學生文化認知、文化素養,有助于提升學生創意實踐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應用及市場意識,有較好的教學改革意義。
三、非遺項目化教學引入高校圖案課程教學改革內容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筆者越來越深刻的意識到非遺傳統文化對于圖案課程教學的重要影響及重要意義。基于前期總結的問題,結合現有資源,在已有的課程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以桂林團扇及中國繩結藝術為嵌入項目,基于非遺文化傳承和創新,加強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滲透,以“體驗式、項目制、主題化、任務式”的教學方式打造有特色的基礎圖案課程。
(1)通過前期教學規劃及課程內容設置,讓教學前期學生與老師首先對嵌入項目為主的背景及圖案,內涵與文化底蘊進行深入的了解。不同的圖案有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創造背景。并利用本地非遺的優勢和校外資源,在教學內容上增加田野調查的部分,以體驗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走出教室,以實地考察采風、收集資料,強化學生對傳統紋樣的認知和理解,并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對應紋樣的內涵及其變化,思考其對于設計應用會有什么影響,在設計應用中會起到什么作用,從而將其和課程內容進行銜接。
(2)以項目為基礎進行專題訓練,在學生理解認知圖案設計與非遺技藝之間的關系后,將圖案進行提煉、升華、設計。基于非遺基礎技藝特性,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主題選擇,通過自選的若干主題,提取圖案元素,歸納色彩,通過設計手法對圖案元素進行創意變化,變臨摹為創造,并進行拓展訓練。
(3)在教學中增加非遺制作實踐環節,針對對口非遺項目的特色技藝,以創造性轉化的思路應用于非遺項目中,不僅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使其進一步了解相關圖案及其與非遺結合的表現,拓展圖案的應用形式與應用空間。并把項目成果與相關非遺企業或市場進行銜接,以以產學研為指導思想,把項目應用進行深化,制作出相應成果,讓學生的作品運用于非遺展示項目或者相應產品,不僅使課堂緊密結合市場,更以活化了非遺的傳承。真正做到圖案設計教學多層次、多方面地服務于社會。
在如今的高校基礎圖案課程教學中,學生缺少的不是對于圖案的認知,而是將圖案運用于實踐中的能力。非遺項目化教學的引入,不僅能促進使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促進了非遺的持續創新和廣泛傳播,更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了課程教育和文化傳承雙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璐琦. 市場需求下圖案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藝術科技,2017, 30(8):55.
[2] 易永芳.“雙創”視域下的廣西民族地區基礎圖案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福建茶葉.2020(04):209-210.
[3] 閆靜莉,李少博.傳統圖案設計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建設淺析[J].中國文藝家,2020(06):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