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寧
摘要:新時代職業院校道德教育有著新背景,首先,科技發展與產業革命大潮翻涌;其次,國內經濟發展呈現新趨勢;最后,職業教育自我發展正處于新的發展階段。新形勢下,職業院校加強道德教育迫在眉睫,職業教育必須抓住改革與發展的歷史機遇,不斷進行創新改革,完善三全育人體系,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大國工匠,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完成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職業教育,道德教育
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有著新背景,只有正確判斷和科學對待當下發展的主客觀條件,才能實事求是,找到職業院校提升道德教育的良方。
一、新時代職業院校發展背景
(一)科技發展與產業革命
21世紀,世界高新技術發展迅猛,高科技技術、理念和產品已經多層面融入到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當中。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為很多新興行業帶來了發展的契機,形成產業變革新趨勢。科技發展和產業革命正在優化產業結構,改變消費需求,也對教育方法和理念帶來新的沖擊,對職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綜合性高等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偏重理論研究,滯后于科技產業發展,容易與現實脫鉤,某些形而上的研究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站在全球化視角下,世界和中國的發展都離不開更高水平、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高職教育,離不開更多優秀的實用型、技術型、創新型人才,以支撐這場革命的迅猛發展。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等職業素養成為培養優秀技能的基礎,也是一名大國工匠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世界科技的迅猛發展與產業革命的興起,引領職業教育向新的方向發展,既為職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外部環境,也激發了職業教育向內自我革新的動力。
(二)國內經濟發展呈現新趨勢
新時代下,我國早已深入融入全球化的經濟格局當中,雖然某些國家展現出逆全球化趨勢,但人類未來的發展趨勢仍將是經濟全球化,一國之力不足以應對全球性事件的挑戰。我國順應全球化發展大勢,提倡綠色、生態、智能等產業發展方向,使得更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應運而生,傳統產業也換發了新的發展契機。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和高質量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深水區。因此,無論是新行業的興起,還是傳統行業的升級,都需要技術、新理念、知識等方面的支撐,我國需要高質量綜合技術型人才投身國家經濟建設,增加就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在新要求、新機遇面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選擇至關重要,沒有道德的支撐,市場經濟會呈現一片亂象,職業院校達不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只有高尚的道德、正確的三觀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才能使技工成長為大國工匠。因此,道德是綜合技術型人才的支撐,是職業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否達成的重要評判標準。更多機遇與挑戰呼喚更強大的道德教育為成才保駕護航。
(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
人類歷史上,職業教育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所有教育都是通過生活實踐傳遞給下一代,教育的目的是生存和繁衍。這種手把手演示并傳授知識的方式,就是最早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產生于生產勞動,教育模式就是最原始的學徒制。進入18世紀中期以后,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完成,大規模的機器生產嚴重沖擊了個別小作坊的手工生產,機器解放了相當一部分勞動力,職業教育也從小規模的學徒制,轉變為大規模的學校教育。學校教育的優點在于效率高,傳授的知識更為系統化,缺點在于學生的實操能力下降,開始與企業、實習場地等脫節。2014年,教育部提出現代學徒制這一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即通過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教師與師傅聯合傳授,使學生在“做中學”,既可以享受高效系統的學校教育,又能夠熟悉未來工作場景和技術、道德要求,這是一種現代人才培養模式,是對刀耕火種時期學徒制的揚棄。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訂單制培養”、“校企合作班”等,可以使人才更深入地滿足企業需要,更好地解決就業問題。
接下來,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是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在這個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矛盾需要及時解決。這使得我國高職教育必須進入深化改革和創新當中。只有形成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與普通高等教育兩條腿走路,才能培養出更適應中國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
新時代的職業教育要發展,需要思想道德教育的支撐。
二、職業院校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教育的路徑
(一)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崗位工作能力
作為職業院校,對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職責,重視對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培育要從學校和教師雙向發力。學校應該對職業道德教育進行統籌規劃,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以必修+選修的形式開設道德教育課程;同時加強師德教育,教師以身作則,身正為范。
高職院校提升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展開。如職業道德技能大賽、校企合作、社會實踐等,在真正的職場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
在強化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恰當地理解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在實踐環節增強學生對職業道德的理解,可以提高學生對職業道德的認同感,對本專業所涉及的道德規范有較深刻的認識。如開展豐富的職業道德教育校園活動,道德周活動、勞動模范訪談、社團活動、學生會活動、企事業單位優秀員工現身說法等活動,與學生交流探討并解決學生在職場中有關職業道德素養的困惑。總之,通過開展各類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深化思政課程教育,完善課程思政教育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指出,“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構建思政理論課體系的目標任務是“健全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加快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可以說,深化思政課程教育,完善課程思政教育,已經成為職業教育乃至整個中國教育的共識。1DED2D5E-61F9-4C09-9C08-B4D7D867A388
除了深化思政課程改革,職業院校的專業課教師還應該加大課程思政的改革力度,明晰課程思政的授課思路,將思政政治道德教育滲透到本專業教育教學中,根據不同專業特色對學生展開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三)綜合培養多種能力,加強完善多元考核評價機制
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是具有實踐能力和理論研究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評價標準不能再“一刀切”,除了考核評價人才在專業技能層面的能力,更應重視培養人才的道德素養和職業素養。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訂單制培養人才,在教育模式中亦可引入企業的管理模式,運用企業的管理制度,將德育素養和職業素養教育貫穿于考核評價體系當中。
除了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的時間和主體也應更為豐富和科學。在時間維度下,評價可分為診斷性評價(事前)、過程性評價(事中)、階段性評價(期中)、結果性評價(事后);在評價主體上,評價可分為教師評價(單一主體評價)、師生互評和生生評價(多主體評價)等。教育評價改革應向著過程性評價和多主體評價轉換,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也更人性化。
這樣的評價體系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樹立職業道德,增強創新精神,綜合考量學生的德育思想和實踐能力,使專業培養人才標準滿足企業發展用人的需求,實現職業院校各個專業對于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考核評價。
三、結語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顯著提升,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強,尤其是在新興產業、互聯網、服務業等等領域,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更高。因此,高職院校的職責更為凸顯,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還應重視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要具有所學專業應有的職業道德素養,例如溝通社交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工作態度等方面的素質。增強學生職業道德素養也需要多方合力,國家、政府、學校、社會都應參與,共同為建設文明和諧的職業道德環境出一份力。1DED2D5E-61F9-4C09-9C08-B4D7D867A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