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編,陳莉熔,潘文霞,譚文儀,黎敏珊
(佛山市高明區中醫院骨科 廣東 佛山 5285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骨科臨床常見的老年人群骨折疾病,約占老年骨折患者總數的28%左右,60歲以上老年人群發病率更高,且因為這類患者多存在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因而臨床治療的難度相對較大。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因其自身骨質流失所致骨質疏松情況較為嚴重,因而骨折往往是粉碎性的,因而治療難度和風險程度更高。本研究對PFNA內固定術治療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護理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男46例,女34例,年齡72~90歲,平均(82.2±8.2)歲,Evans骨折分型:Ⅱ型12例、Ⅲ型28例,Ⅳ型34例、Ⅴ型6例。依據不同護理方案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第一,心理干預。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發病原因通常是突發創傷,因而患者對于緊急治療的需求程度較高,且容易出現各類不良情緒問題,因而護理人員需要在護理過程中關注患者情緒,使其得到支持和鼓勵,消除患者的不安全感,告知患者護理方案和康復計劃,從而深化其疾病認知,以激發患者積極性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第二,術前準備。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發展進步,該疾病患者的手術治療方式也更加安全有效,相應的圍術期檢查和監測更加全面,PFNA內固定術是目前臨床上該疾病患者最有效且常用的治療方法,但術后并發癥問題仍然是需要關注的。術前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完成肺通氣功能檢查、下肢動、靜脈血管超聲檢查、心臟血管超聲檢查等,檢查結果確定能夠耐受手術的,盡快安排手術治療。
第三,術后生命體征監測。術后1 d內對患者實施連續的心電監護,特別是年齡在80歲以上且機體免疫能力較差的高齡患者,其術后并發癥風險也相對較高,需要定時進行血常規、心電圖、電解質、血糖和肝腎功能檢查,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情況。同時,老年人群自身對于疼痛的耐受力較差,手術后的疼痛也會加重病情,因而醫生可適當進行藥物鎮痛治療,如有需要可正確安裝和使用鎮痛泵治療。
第四,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發生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靜脈血流瘀滯,導致機體處于高凝狀態,進而損傷血管壁。高領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其機體凝血機制會被激活,導致血液高凝狀態的出現,延緩靜脈血液流動。因此,護理人員術后需告知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踝關節屈伸運動等訓練,并適當應用低分子肝素鈉等藥物緩解高凝狀態。
第五,康復訓練和功能恢復鍛煉。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控制術后并發癥的主要措施,也有助于鞏固手術治療效果。術后6 h內麻醉作用會逐漸消失,此時可進行開展踝關節跖屈和背伸運動。術后2~3 d內可進行患肢股四頭肌肌肉力量訓練,以降低肌肉萎縮風險。術后4 d內實施下肢CPM訓練,以改善韌帶攣縮狀態,降低關節粘連風險,提高髖關節功能恢復速度。術后5~7 d可在護理人員輔助下進行適當負重活動。
(1)患者骨性愈合時間、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等指標。(2)通過Harris評分方法對患者治療后髖關節功能情況進行評定,包括疼痛程度、功能、步態、畸形、活動度等評定維度,合計100分,優為90分以上,良為80分以上,可為70分以上,差為69分以下。有效率=(優+良+可)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骨性愈合時間和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骨性愈合時間/d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實驗組 40 120.4±14.3 80.4±5.5 300.2±25.5對照組 40 152.6±13.6 98.5±4.7 368.4±31.4 t 10.320 15.823 10.663 P<0.001 <0.001 <0.001
干預后,實驗組患者Harris評分有效率為90.0%,高于對照組的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Harris評分比較[n(%)]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骨科老年多發髖部骨折疾病,該疾病的常見誘發原因為高處墜落、交通事故以及跌傷等,常規的非手術治療通常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且患者預后情況較差。醫學研究結果證實,患者接受非手術方法治療的死亡率能夠達到40%左右,且骨折部位常見功能障礙、行走困難、疼痛、皮下淤血、腫脹等問題[1-2]。由于股骨粗隆間部位結構較為復雜,且其生物力學特征較為特殊,與其他人體結構不同,同時受到冠狀面、水平面、矢狀面方向壓力的影響,患者發生骨折后,股骨粗隆間穩定性也會降低[3-4]。
PFNA內固定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最為常用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措施[5-6],與以往的DHS內固定治療方式相同,兩種手術方法都各具優勢和問題,其中,DHS內固定治療操作方法更加簡單,固定效果更加牢固,但患者術后會留下較大創口,術后恢復速度較慢[7-8]。而PFNA內固定治療方案則會在骨折部位直接打入螺旋刀,因而不會受到松質骨丟失的影響,患者手術出血量較少[9-10]。
本次醫學研究結果證實,實驗組治療后的骨性愈合時間更短,且其手術時間少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Harris評分有效率為90.0%,高于對照組的75.0%,存在統計差異(P<0.05)。分析主要是PFNA內固定手術是直接將螺旋刀打入骨折部位,減少骨質損傷,減輕對其他組織創傷,促骨折早日愈合,減少術中出血量,而且創傷小,有利于骨折功能的盡快恢復,可達到積極改善患者預后的效果。
綜上所述,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在PFNA內固定術治療基礎上接受綜合護理干預,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提高骨折愈合速度,減輕患者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