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花
(日照市東港區后村中心衛生院 山東 日照 276816)
高血壓是常見慢性病之一。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12~2015年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高達27.9%,且總體呈逐漸升高的趨勢[1]。子宮肌瘤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生殖系統良性腫瘤,好發于35~45歲的女性人群[2]。伴隨著高血壓患病率的逐年上升,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也越來越常見。臨床上,針對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應給予有效的治療并輔以護理干預,以達到確保治療效果、提高生活質量的效果。現對我院66例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實施分組實驗,旨在探討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護理效果。
選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的66例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3例。對照組:年齡33~45歲,平均(48.62±1.57)歲;高血壓病程1~7年,平均(3.52±1.16)年;子宮肌瘤直徑2.3~8.6 cm,平均(5.2±1.3)cm。試驗組:年齡35~46歲,平均(48.6±1.65)歲;高血壓病程1~8年,平均(3.44±1.24)年;子宮肌瘤直徑2.5~8.5 cm,平均(5.1±1.5)cm。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經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為子宮肌瘤;行手術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繼發性高血壓;免疫功能低下;肝腎功能不全、功能衰竭;惡性腫瘤;精神疾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密切監測血壓變化情況,囑咐患者低鹽低脂飲食。手術患者需術前3 d進流食,術前1 d做好備皮、清潔、灌腸等準備工作;術后做好體溫、血壓的監測,觀察陰道出血情況,做好切口清潔、消毒工作,以預防術后感染,給予術后康復指導。
試驗組患者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干預措施:(1)健康宣教。采取多樣化渠道,包括播放宣傳片、口頭講解、發放手冊等,來幫助患者認識子宮肌瘤、高血壓疾病的相關知識,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觀,提高患者對臨床診治、臨床護理工作的依從性。(2)心理護理。入院時,對患者進行熱情接待,幫助患者答疑解惑,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采用鼓勵性、樂觀的語言,來幫助患者面對現實,并通過講解正面案例,來幫助患者樹立治愈信心,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疾病。針對行手術治療者,需講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及其影響,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3)作息指導。囑咐患者規律作息,預防由于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引起的血壓升高。且對于手術患者來說,保持充足休息可以提高其手術耐受性。(4)手術患者的術后針對性護理。第一,加強對血壓變化情況的監測。每隔30 min測量一次,生命體征穩定后可每隔1 h測量一次;一旦發現血壓升高,則立即給予鎮靜藥、降壓藥。第二,飲食護理。術后3 h可試飲溫開水100 mL,術后6 h可進流食;術后24 h可進半流食,術后48 h可進普食;定時定量進食,適當增加富含鈣、鐵、鉀、維生素及高蛋白的食物,禁止辛辣刺激食物、高鈉飲食;每日飲水量控制在1 000 mL左右。第三,康復護理。通常來說術后24 h便可以下床活動,但為預防外周小血管硬化的發生,建議適當延長下床活動的時間;患者術后臥床期間,可早期運動鍛煉,主要是上肢運動,如術后4 h可運用四步翻身法進行翻身訓練,術后8 h可開展創傷踝泵運動來達到促進下肢靜脈回流的目的,術后1 d可運用六步下床法讓患者進行下床活動,每天4~6次。第四,并發癥預防。術后嚴密監測切口情況,做好切口部位的清潔、消毒,預防感染;術后排氣后可進食流食,并逐漸過渡到半流食、普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進食水果蔬菜,以預防便秘;對引流管進行妥善固定,指導患者早期活動,重點是下肢運動,以改善下肢血運,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
(1)比較兩組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分別于入院時、出院時,采用血壓測量儀對患者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進行檢測。為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患者在檢測前需靜坐10 min,第一次檢測完成后1 min再進行第二次檢測,兩次測量結果之間的差值<5 mmHg(1 mmHg=0.1333 kpa),則為有效值,取兩次檢測結果的平均值[3]。(2)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進行評價。包括物質生活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狀態。分值與生活質量正相關。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SBP、DB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SBP、DBP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血壓比較(±s,mmHg)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血壓比較(±s,mmHg)
SBP入院時 出院時試驗組 33 152.26±7.55 112.13±5.64對照組 33 152.12±7.62 128.34±6.45 t組別 例數1.251 6.521 P 0.421 0.014 DBP入院時 出院時試驗組 33 98.54±6.24 80.46±4.36對照組 33 98.37±6.42 92.64±5.32 t組別 例數1.345 6.124 P 0.419 0.021
護理后試驗組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GQOLI-74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GQOLI-74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物質生活功能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心理狀態試驗組 33 58.14±3.6557.03±4.4755.34±3.4858.68±4.24對照組 33 50.18±4.2242.12±2.5446.51±3.1745.76±3.32 t 5.421 7.023 5.574 6.725 P 0.037 0.011 0.035 0.013
子宮肌瘤的發生率約占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的20%~30%。但是,由于部分患者無自覺癥狀,甚至有的終生未發覺患病,故其真實發病率要更高。目前子宮肌瘤的病因尚未明確,普遍認為可能與激素、遺傳、干細胞等因素有關[4]。子宮肌瘤的主要癥狀表現為下腹墜痛、痛經、腰背酸痛、貧血等。對于子宮肌瘤的治療,需全面考慮肌瘤的生長部位、直徑大小以及患者的年齡、是否有生育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再采取合適的治療手段[5]。手術是子宮肌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對于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來說,手術的風險較大,例如圍手術期極易受到患者情緒的影響而出現血壓異常升高的狀況,從而影響手術治療效果,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鑒于此,在對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應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幫助患者減輕負面情緒,減少風險因素,進而保障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次分組實驗研究中,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試驗組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結果發現,試驗組護理后的SBP、DBP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為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血壓控制效果。同時,試驗組的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為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普遍存在緊張、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針對這一問題,為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樹立治愈信心,從而為確保臨床治療、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為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可以幫助患者減輕負面情緒,避免由不良心理而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利于血壓穩定;良好的作息指導,可以使患者在生理上達到良好狀態,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手術耐受性,減少手術風險;針對手術患者,術后給予血壓監測,可及時掌握患者血壓變化,并適當對術后治療及護理進行調整,控制風險,同時給予飲食護理、康復指導、并發癥預防等護理措施,有利于減少并發癥、加快患者的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有著良好的應用效果,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