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根明,朱伯進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院腫瘤科 江蘇 鹽城 224001)
肺癌為臨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根據病理學類型可分為腺癌、鱗癌、腺鱗癌三種。肺腺癌為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類型,主要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早期癥狀不明顯,晚期可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咳血等癥狀。由于腦血管與供應大腦的椎動脈及頸動脈從間存在較多吻合支,使得肺腺癌細胞可不經肺毛細血管過濾作用,直接經心臟、頸動脈至腦發生血液轉移,腦為其常見的轉移部位[1]。全腦放療為目前臨床治療腦轉移的標準方案,由于血腦屏障影響使得放療效果不佳。近年來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技術不斷進步發展,伽馬刀放療逐漸成為治療腦轉移的首選方法。本文將伽瑪刀立體定向放療結合全腦放療用于肺腺癌腦轉移瘤患者中,旨在評價其對患者生存時間的影響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選擇2011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肺腺癌腦轉移瘤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52~78歲,平均(65.13±5.12)歲,轉移病灶1~4個,平均(2.56±0.78)個,轉移病灶直徑1~3 cm,平均(2.01±0.65)cm。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1~77歲,平均(65.07±5.06)歲,轉移病灶1~3個,平均(2.51±0.75)個,轉移病灶直徑1~3.5 cm,平均(2.06±0.68)cm。納入標準:均經病理活檢確診為肺腺癌,并經MRI、CT證實發生腦轉移;預計生存期均>3個月;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有放療禁忌證者;精神疾病者;不同意者;中途退出或死亡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全腦放療治療,應用BJ-6B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北京醫療器械研究所),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應用頭部面罩固定,并在激光系統表示下預設中心點,用膠布十字形貼于面罩上,并制定治療計劃。定位過程中行CT增強掃描,掃描范圍從頭至舌骨,層厚設置為5 mm,應用PACS系統將掃描資料傳送至治療計劃系統內,設置中心兩側平行穿過放療,視野包含整個頭顱,注意照射時避開眼球、內耳等器官,常規分割1.8~3.0 Gy,1次/d,5次/周,照射總劑量在30~40 Gy。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伽瑪刀立體定向放療,應用STAR-2000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計劃系統(北京大恒醫療設備有限公司),體位與對照組一致,面罩固定頭部后做多個標記點,制定治療計劃及擺位坐標,CT增強掃描層厚為0.9 cm,參考CT圖像對靶區逐層勾畫確定計劃靶體積(PTV),單次伽馬刀應用45%~75%劑量曲線包繞PTV,邊緣劑量35~40 Gy,中心劑量70~80 Gy。
記錄兩組局部控制率(腫瘤體積縮小>50%或縮小不足50%但影像學有好轉即為局部控制)及局部復發率、生存時間(以開始治療至死亡時間或末次隨訪時間計算),記錄兩組6、12、24個月生存率,記錄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差異。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局部控制率高于對照組,局部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局部控制及復發情況比較[n(%)]
觀察組患者生存時間長于對照組,6、12、24個月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存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肺腺癌腦轉移瘤在臨床較為常見,也是導致肺腺癌患者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肺腺癌患者發生腦轉移主要為癌細胞不經肺毛細血管直接經頸動脈、心臟等轉移至腦部,腦轉移后患者可出現嘔吐、視覺障礙、頭痛等癥狀,病情嚴重者甚至可出現腦疝、呼吸驟停等現象。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約30.25%可發生腦轉移,若發生腦轉移后部接受相關治療,患者中位生存時間僅1個月左右[4]。肺腺癌腦轉移患者行外科手術治療生存期約5個月,行全腦放療生存期在3~6個月左右。本次研究由于樣本數量較少,中位生存期存在一定差異。
全腦放療為目前治療腦轉移瘤的主要方式,治療后約75.35%患者神經系統損傷可得到緩解,可一定程度降低病死風險,進而延長患者生存時間[2]。但有研究表示,行全腦放療后患者認知功能及記憶可一定程度減退,存在局限性[3]。近年來立體定向放療技術不斷成熟,逐漸廣泛用于臨床,逐漸被認為是治療腦轉移瘤的有效手段,利于提高對患者的局部控制率。伽馬刀具有微創、痛苦輕等優點,且不受年齡及體質限制,可一次性治療多個病灶,近年來逐漸受到神經外科醫師及患者歡迎,立體定向放療后腫瘤可明顯受到抑制,可有效控制局部腫瘤,進而達到穩定或改善癥狀的目的,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4]。由于腦轉移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較清晰,治療靶區較為理想,也間接為伽馬刀立體定向放療提供較好條件。行伽馬刀立體定向放療時有以下優勢:(1)定位較精準,可將誤差控制在0.05 mm內,還可對腦重要功能區及周圍組織進行保護,有效減輕射線損傷[5]。(2)若顱內存在單發巨大轉移瘤,可對患者進行多次治療,縮小腫瘤體積。(3)可對局部腫瘤進行控制,進而緩解腦水腫,緩解患者癥狀及體征。(4)對多發腫瘤可實現一次性治療,腦轉移瘤復發后還可再次進行治療,重復性較好。伽馬刀立體定向放療結合全腦放療可進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利于延長患者生存質量,提高對局部病灶的控制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局部控制率、復發率、生存時間、24個月內生存率均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不良反應率較對照組低,提示全腦放療結合伽馬刀立體定向放療可有效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長患者生存時間,還可降低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率。
綜上所述,伽瑪刀立體定向放療結合全腦放療可提高肺腺癌腦轉移瘤患者控制效果,延長生存時間,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