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銀梅
(云浮市人民醫院輸血科 廣東 云浮 527300)
重癥病房中主要收治重癥感染、終末期、創傷較大及手術的患者,有一些患者受輸注了大量血液、體溫過低、代謝性酸中毒及液體復蘇等因素影響,極易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導致該種情況的產生是因為凝血蛋白及消耗血小板增多、體內組織因子活化性增強有直接關系[1]。由于醫院重癥病房中的患者血液使用量較高,為了提升血液資源利用率,保證使用的合理性,加強對重癥患者的凝血功能進行監測尤為重要。近年來,血栓彈力圖被廣泛應用于術中凝血功能監測及術后血液管理中,為重癥病房中患者輸注血液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保證了輸血量的合理性[2]。本文將80例重癥患者作為對象,對比傳統凝血試驗檢測法與血栓彈力圖在重癥患者臨床合理用血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我院2020年1月—12月80例重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2~68歲,平均(45.7±2.4)歲;觀察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3~69歲,平均(45.9±2.6) 歲。納入標準:均滿足相關輸血指征,沒有合并實質性器官病變(如心、肺等)。排除標準:排除消化道大出血、肝衰竭者,另排除血液系統嚴重病癥、大面積燒傷及多發外傷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傳統凝血試驗檢測法,抽取患者0.2 mL的靜脈血,將其放入到枸櫞酸鈉試管中,在對各項指標進行分析時應使用全自動血液凝固分析儀及其相關試劑進行。
觀察組,給予血栓彈力圖檢測法,使用TEG5000檢測儀器,在37℃的溫度下,對高嶺土試劑杯中注入的1 mL全血進行激活,將20μL氯化鈣和340μL激活樣本滴入到普通杯中,以4°45′的角度對測定杯進行旋轉,使用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對血栓彈力圖的圖像及參考值做好標記及描繪。參數值標準:凝血指數:用于反映患者體內的凝血狀態,正常值為±3,低凝值為<-3,高凝值為>+3。通過K值和α值能夠將部分血小板功能及纖維蛋白原水平直觀的反映出來,以血栓彈力圖的監測結果為依據,為患者補充冷沉淀、新鮮冰凍血漿、血小板等血液制品,以此來完成對血栓彈力圖正常檢查結果的維持。
比較兩組血液成分輸注、24 h內輸血情況、預后情況。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血液成分輸注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液成分輸注情況比較[n(%)]
觀察組血小板、血漿指標低于對照組,冷沉淀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24 h內輸血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24 h內輸血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血小板/U 冷沉淀/U 血漿/mL觀察組 40 35.25±4.63 38.42±5.32 1231.24±354.26對照組 40 44.23±6.54 26.75±4.85 1812.03±463.25 t 7.088 10.253 6.299 P<0.05 <0.05 <0.05
觀察組好轉率95.00%,高于的對照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n(%)]
血液被廣泛應用于疾病治療中,血液質量直接關系到疾病治療效果及質量。現階段,我國的血液資源較為缺乏,無法滿足疾病治療中對血液的使用需求。由于血液制品的輸注風險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疾病預后效果及質量,因此加強對血液制品輸注工作進行關注尤為重要,以保證血液制品應用的合理性[3]。血栓彈力圖能夠有效完成對最初凝血因子活性、纖維蛋白及血凝塊形成到最后血塊溶解全過程的完整監測,在對患者的凝血功能進行評估時,主要是以血凝塊的強度、形成速度及穩定性為依據,為術中及術后輸血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成為手術期凝血功能檢測中的一種基本方法[4]。
傳統的凝血功能檢查方法無法將患者的凝血和纖溶機制直觀的反映出來,不能對患者異常出血原因進行準確的判斷,且凝血功能測定不準確,患者無法及時接受治療。近年來,醫療技術飛速發展,誕生了血栓彈力圖,能夠全面將患者的纖溶機制及凝血功能反映出來,在測定患者凝血功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確保了患者血液輸注數量的合理性,疾病臨床治療效果顯著。血栓彈力圖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主要是將ⅩⅢa因子、肝素、凝血酶混合在一起,其作用機理為凝血階段的已知變化,將否經枸櫞酸鹽抗凝的全血置入到測定杯中,孵育工作需要在37 ℃的室溫下進行,將固定指針置入到樣本中,對其運動情況進行監測,將運動的頻率控制在每分鐘6 次,在凝血瀑布中加入Kaolin以此來達到激活的目的,進而生成凝血酶[5],以促使纖維蛋白原向纖維蛋白進行轉變,ⅤⅢ因子及血小板在活化后對纖維蛋白聚合物具有穩定作用,以此來生成穩固的血凝塊,此結果為生成凝血酶的后果。臨床上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血凝塊的強度直接影響指針的擺動,該種變化屬于一種動態學上的變化,最終的呈現方式為曲線,能夠對不同時段血凝塊的情況直觀的展示出來,且完成了對各個過程的有效評估[6]。
在重癥患者輸血指導中臨床上最為常用的方法為傳統凝血試驗檢測法和血栓彈力圖檢測法,但是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血栓彈力圖可為凝血時段提供整體及確切的觀點,能夠完成對血小板與凝血因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監測和判定,例如,CI主要是代表綜合凝血指數,用于判斷患者的纖溶亢進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K值及Angle角主要,用于判斷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功能[7]。R值主要是用于判斷凝血因子功能是亢進還是缺乏。MA值用于判斷血小板與纖維蛋白之間的作用及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能夠直觀的了解到血小板功能的不足及亢進。LY30能夠將纖溶功能是亢進或缺乏展現出來。另外,在血液成分評估上血栓彈力圖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R值主要是用于表示凝血塊的形成時間,為新鮮冰凍血漿的輸注提供了依據,通過分析MA值來明確是否需要進行血小板輸注。K值主要是用于判斷是否需要進行冷沉淀輸注[8]。
本文結果可見在重癥患者輸血中血栓彈力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傳統凝血試驗檢測方法相比可獲取綜合性強及全面性的結果,對確保臨床用血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有效的避免了輸血不合理情況的產生,滿足了疾病治療要求。另外,血栓彈力圖還能夠完成對患者出血原因的分析和判斷,對血液成分輸注、血小板及血漿指標相關成分的選擇具有指導意義,有效的避免了血液浪費,疾病臨床價值顯著。
既往研究顯示,過勇杰[9]在2018年提出,血栓彈力圖組輸血率低于凝血數據指導組(P<0.05)。李流嬌等[10]在2020年提出,血小板、血漿指標血栓彈力圖組比常規凝血檢查組低,冷沉淀血栓彈力圖組比常規凝血檢查組高(P<0.05),血栓彈力圖組好轉率高于常規凝血檢查組,病死率低于常規凝血檢查組(P<0.05)。以上研究結果表明血栓彈力圖指導方法在重癥患者輸注中使用取得的引用效果顯著,與本文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重癥患者輸注中使用血栓彈力圖指導方法,有助于保證患者輸血的合理性,提升患者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