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淑霞,黃晨華,陸 亞
(上海市寶山區吳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 上海 201900)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病,是腦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腎功能不全等嚴重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1]。根據2002年第四次全國營養與健康調查,我國≥18歲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為18.8%,其中≥60歲老年人患病率高達49.1%[2]。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4》的數據顯示,我國高血壓患者已近3億[2]。如果能夠及時診斷,并使用各種類型的降壓藥物進行降壓治療,可有效控制血壓,降低各種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在對于高血壓的診治方面,臨床已有了非常成熟的經驗,但在此基礎上醫學各界還在為提高高血壓的診治效果而努力[3]。因高血壓患者人數龐大,需要更多依靠創新科技,才能管理好高血壓,減少其所承受的巨大心血管風險。動態血壓監測是高血壓診斷技術發展史上的重大創新,是在血壓監測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用于監測患者血壓變化情況的方式[4]。此次我中心的研究方向是關于動態血壓監測在高血壓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以此希望找出最優的診斷治療高血壓的方法。現報到如下。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10月我中心診所就診的80例高血壓患者,按隨機分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所有的患者都經過基礎的病例篩查,為診室或體檢或家庭血壓監測發現血壓升高,血壓的平均值在1、2級高血壓范圍內,即140~179/90~109 mmHg,不同日3次測量血壓確認是高血壓患者。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49~78歲,平均為(53.2±6.3)歲。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48~80歲,平均為(53.8±6.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實施診所血壓監測,觀察組患者實施診所血壓監測以及前后2次的動態血壓監測,動態血壓監測儀儀器型號為北京迪姆公司(DMS-ABP)無創攜帶式動態血壓監測儀。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使用動態血壓監測儀對患者進行清晨血壓監測,在患者的左上臂固定袖帶,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對綁帶的松緊進行調整。在監測前告知患者避免進行劇烈運動,加壓測量時,手臂需自然放松(站立位、坐位和仰臥位均可)。監測時間統一設置為早上8∶00,記錄并貯存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和心率(HR)值及每次平均動脈壓(MAP),數據由計算機處理。如果動態血壓監測到的血壓≥135/85 mmHg或診室血壓≥140/90 mmHg,即可診斷為清晨高血壓。
(1)比較兩組患者的用藥依從度,在調查藥物依從性上采用MORISKY推薦的評價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4]的四個問題“是否經常忘記服藥”“是否認為不需要服藥”“有效了是否自行停藥”“無效干脆就停藥”。四個問題回答均為否,即為依從性較佳,有一個及以上的回答“是”,即為依從性不佳。(2)比較兩組患者的血壓水平監測效果,效果分析主要針對定時血壓監測,查看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情況。(3)觀察組患者血壓情況前后比較分析。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用藥依從性為95%(38/40),高于對照組的65%(26/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25,P<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白天和夜晚的血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比較(±s,mmHg)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比較(±s,mmHg)
SBP白天 夜晚 白天 夜晚觀察組 40 85.62±9.7181.43 ±6.72133.24 ±12.39126.12 ±10.37對照組 40 103.35±11.5498.71 ±9.89155.32 ±15.67147.95 ±11.97 t組別 例數DBP 7.435 9.140 6.991 8.718 P<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患者監測后血壓水平低于監測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患者血壓情況前后比較(±s,mmHg)

表2 觀察組患者血壓情況前后比較(±s,mmHg)
組別 例數 DBP SBP監測前 40 96.62土6.53 16l.44±9.88監測后 40 79.54±5.14 126.00±8.01 t 12.999 54.479 P<0.05 <0.05
面對患病率日益增高而控制率相對低的高血壓的挑戰,優化血壓管理勢在必行。血壓管理的核心目標是實現24 h血壓平穩長期達標,最終減少心腦血管事件[5]。動態血壓監測(ABPM)可全面進行療效評價和預后判斷等[6]。血壓監測從診斷到評估,詳盡地觀察1 d中血壓的動態變化和節律,有助于合理進行降壓治療。
在已經接受降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中,單純采用診室血壓評估降壓療效,既可能低估血壓控制情況,也可能高估血壓控制情況。動態血壓監測可以識別出這些治療后的“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壓”,避免給予這些患者過度治療,既節省藥物費用,又可以減少多種類、大劑量使用降壓藥物所帶來的不良反應,避免血壓過度下降的潛在風險[7]。在高血壓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合理的利于最優的治療方法,不斷探索研究新的治療方案是目前臨床醫學共同的目標,動態血壓監測是在以往定時血壓監測基礎上的改進措施,是為提高監測的實際效果而改進的適宜臨床診治的重要方案之一。
動態血壓監測是通過持續的監測方法將患者的實際血壓狀況進行有效反映,臨床醫師可以準確的通過數據了解到患者的血壓具體變化情況,通過長期的監測,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患者的個體血壓情況,有利于治療的開展,為臨床醫師的診治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在本次有看到,在動態血壓監測下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更理想,同時患者及家屬的滿意程度更高。之所以可以有效的提高診療效果和患者的滿意程度,是因為動態監測能及時的發現患者的不適并進行及時治療,可以促使患者家屬監督患者用藥,降低隨意增加或減少用藥量、不按時用藥等不良因素發生,及時干預病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動態血壓監測的數據支持下患者的血壓水平監測效果更優,通過數據對比可以明顯看出動態血壓監測能有效的提高高血壓患者的實際診治效果。所以24 h ABPM在社區高血壓病防治中是值得推廣的血壓測量方法,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